第三章 蚯蚓
赵括沉浸在那泛黄的经书中,那古老的文字仿佛在他的眼前跳舞,让人不禁沉醉。眼前的字句如同一泓清泉,滋养着他的心灵,但他却在不知不觉中跌入了梦乡。
当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他脸上时,赵括慢慢地睁开了眼睛。他伸了个懒腰,如同一只刚醒来的大猫,慵懒而满足。这一刻,他的午休正式结束,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赵括走到厨房,从水缸里舀了一瓢冰冷的井水,灌满了他的水囊,然后将其系在腰间。他抬头望向天空,只见日头正烈,阳光洒在他身上,似乎能感觉到那炽热的温度。他赶紧戴好斗笠,遮挡住那过于明媚的阳光,免得中暑。
他边走边嘀咕:“真不想干活啊。”尽管如此,他还是提起了土兜,走出了道观,向那片熟悉的土田走去。下午的工作量其实并不大,而且看着明媚的天空,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天都将是晴天。
作为一个有计划的人,赵括早已定下了今天的工作量。即使还剩下一点没做完,他也难以放下。他决定早早动身,即便顶着骄阳也要将手里的活干完。
然而,他心中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明天的野钓。对他来说,这可是件大事。在临出门前,他自然不会忘记立柱边塞了蚯蚓的竹筒。他一并带着,一会儿还要挖土开渠,说不定还能多给里面的小家伙们添几个兄弟姐妹。
此时,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他想着明天自己手气会如何,是否能钓到那条心仪已久的大鱼。至于道观,他并不在意,关一日也无碍。这个地方偏僻,十天半月都难得见到一次善士上门。
他走过院前,两排桃树挺立在那里。他上下打量,眼瞅着上面已经开始抽芽,换了身新绿嫩叶,绿油油的看着就很喜人。这些桃树是几年前他亲手种下的,每当春天来临,它们就会开出满树的花朵,美丽动人。看到它们茁壮成长,赵括感到无比欣慰。
他停下脚步,轻轻抚摸着桃树的树干,仿佛在跟它们交流。他想象着明年春天,这些桃树会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这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赵括微微一笑,继续向土田走去。他知道自己的生活虽然平凡而简单,但却充满了希望和乐趣。无论是经书还是野钓,无论是桃树还是土地,都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珍惜这些美好的事物,也期待着未来的每一天都能如此充实而美好。在青台山云鹤观的深处,有一段关于桃树的传奇故事。桃树,曾是那位开山观主亲手种下的第一批生灵,它们见证了云鹤观从简陋到繁华,再从繁华到衰败的轮回。每当道观历经翻修、变迁,那些古老的桃树也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有些老树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有些则在新的观主的照顾下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茁壮生长的桃树,它们的根脉中流淌着几代观主的寄托和希望。一部分是那位初出茅庐的小道士,在接任观主之位前,满怀热忱种下的;另一部分是他的前辈,那位曾誓言要让云鹤观前绿荫如野的大观主亲手栽种的。
在云鹤观,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每一位新观主都要在道观前种下几棵树。这个传统的起源已无从考证,但每个观主都深知其背后的含义——那是对青台山云鹤观未来的美好祝愿,期望有一天这里能枝繁叶茂,成为一方净土。
然而,历史的洪流总是无情。那些承载着前辈们希望的树种,历经风霜雨雪,几乎消失殆尽。就连那些曾经见证了云鹤观辉煌的老树,也差点在风雨中枯萎。如果不是陈屿的出现,及时施以援手,恐怕如今的大门前,只剩下了一片凄凉的景象。
陈屿,这个年轻而坚毅的观主,他不仅有着高超的道法,更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心。夏天时,他总希望能吃到新鲜的桃果;而冬天,他又期待着能在树下享受温暖的阳光。于是,在接任观主之初,他便立下了一个心愿——救活那些濒临死亡的桃树。
每天,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陈屿都忙碌在桃树下。他研究土壤、调整水分、修剪枝叶……尽一切可能让桃树重获新生。或许真是天意弄人,也或许是陈屿的诚意感动了天地。最终,那些曾经枯萎的桃树,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如今,每当夏日炎炎,道观前的桃树林里都会传来阵阵清凉。而到了秋天,金黄的桃果挂满枝头,更是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于云鹤观的众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片能遮阴、能吃桃的桃树林,更是一份代代相传的深情厚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象征。
赵括,作为云鹤观的一名普通道士,他对这片桃树林有着特殊的感情。每次看到那些生机勃勃的桃树,他都会想起陈屿观主当年为救活它们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因此,在赵括看来,维护这片桃树林的生机和美丽,既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荣誉。
这天清晨,赵括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起床开始劳作。他披着那件已经有些破旧的工作服,扛着铁锄来到桃树林边。在预定好的位置上站定后,他挥起锄头开始挖掘。随着沉闷的挖土声和泥土被翻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条低浅的土沟逐渐形成。而赵括则不断用铁锄将挖出的泥土装进旁边的土兜里。
虽然汗水已经浸湿了他的衣服和脸颊,但赵括却没有丝毫怨言。他深知这片桃树林不仅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心灵的寄托。只要能让这些桃树茁壮成长结出美味的桃果他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赵括的工作也接近尾声。他直起腰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看着脚下那条新挖的土沟和周围那些郁郁葱葱的桃树脸上露出了满足而自豪的笑容。在阳光洒满大地的午后,赵括挥舞着铁锄,汗水随着他的动作在空中划过一道道银色的弧线。两只土兜像是贪婪的胃囊,不断地吞噬着周围的泥土,渐渐变得沉甸甸的。赵括抹去额头的汗水,眼中闪烁着坚韧的光芒。他挑起装满泥土的土兜,稳健地走向远处的角落,将泥土倾倒在那里。然后,他转身返回,再次投入到挖掘的工作中。
时间如沙漏般缓缓流逝,转眼间,夕阳的余晖已经洒满了大地。陈屿放下了手中的铁锄,他最后的一担泥土也被他稳稳地挑起,倒在了指定的地方。他站直身子,看着眼前的沟渠,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的努力,终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收工了!”陈屿喊道,声音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他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望向远处已经初具雏形的沟渠,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接下来的工作还要等到“萍雨”之后才能开始,那是翻土、播种的时节。而在这段时间里,他可以好好休息,为接下来的工作储备力量。
然而,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他拿起身边已经快要塞满蚯蚓的竹筒,皱了皱眉头。“险些忘了这件事。”他嘟囔了一句,然后挑起土兜和锄头,朝着道观的方向走去。
回到庭院,赵括打了两桶水,将自己身上粘粘糊糊的泥土冲洗干净。换上青黑相间的道袍后,他将头发拢成一团,用竹笄固定在头顶。那根通透的玉笄,他心中清楚,已经在数年前的某次下山历练中遗失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他的师兄和师弟。从那时起,云鹤观就逐渐衰败下来,香火日渐稀少。
尽管如此,赵括却并不在意。他没有执念,没有玉簪子,他还有竹簪子。他并不在意道观的兴衰,也不在乎是否有香火善士前来。他只在乎他的土地,他的沟渠,他的蚯蚓。他只知道,这片土地需要他,他的生活也离不开这片土地。
夜幕降临,赵括站在道观前,望着星空。他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他又要开始新的工作了。但是,他并不害怕,也不厌倦。因为,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责任,也是他的快乐。陈屿试图驱散心头的杂乱思绪,就像摇晃着空瓶子里的沙尘,使之落定。他微皱眉头,有些无奈地笑了笑,承认如果真的要剃个光头,身披道袍,手持拂尘,坐在庄严的道祖陶像下,对着香客们一本正经地念诵道经和唱诵生名,那画面无疑会显得非常滑稽。他摇了摇头,将这些不切实际的念头驱散。
他拿起桌上的竹筒,又从厨房里顺手拿了个碟子。他将竹筒倒扣在碟子上,轻轻抖动了几下,一条肥硕的红蚯蚓便滑落在碟子中。陈屿小心地将竹筒的盖子拧紧,放回原处。
他的目光落在碟子上的蚯蚓身上,它还在不停地扭动,显得有些畏光。陈屿沉思了一会儿,然后伸出手指,轻轻地贴在蚯蚓那湿润的、还沾着些许泥土的体表上。
他闭上眼睛,让自己的精神沉入意识的深处。一阵短暂的迷茫过后,一道宛如天光般的白色光芒闪耀而出。它如同细雨,又似薄雾,银白的光芒飘渺而持久。虽然外界看不出任何变化,但在他混沌迷蒙的意识海洋中,却掀起了巨大的波涛。
波涛汹涌,水汽蒸腾。从意识之海中飞出的光点大多都瞬间消散,但有几个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捕捉并聚集在一起。它们凝聚、固化,最终化作一粒粒光点,静静地悬立在空中。
陈屿引导着自己的意识,将其中一粒光点引导至自己的面前。他轻轻一动念,那光点便顺着他的意识,从他的指尖流入蚯蚓的体内。
过了许久,陈屿才睁开眼睛。他长出一口气,收回手指,轻轻地揉搓着。他感到指尖有些发麻,就像是寒冬腊月里,手指被冰水浸泡了许久一样。
他抬起头,看向碟子上的蚯蚓。原本红中带黯的颜色已经完全消失了,现在的它红得犹如一团燃烧的火焰,毫无杂色。它的身体变得圆润,连原本的那股泥土的腥臭也消失无踪。一个原本平淡无奇的环状白带,突然间消失无踪,仿佛被风卷走了一般。现在,眼前的生物已经焕然一新,它不再是那只长臭虫,而是一条璀璨夺目的红玉雕琢而成的艺术品。它的身体光滑如玉,曲线优雅,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奇礼物。
赵括看着眼前的变化,心中不禁感叹。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变化还在后头。虽然这次投入的不多,但对于这根蚯蚓而言,要消化这些变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曾经经历过数次类似的变化,因此对此深有体会。
尽管如此,他知道,这根蚯蚓再怎么变化,也只是一条蚯蚓,无法变成擎天巨龙。不过,赵括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反而对这根蚯蚓充满了期待。他打算将它收起,明天再仔细观察。如果实在不满意,他就用这根红玉般的蚯蚓喂鱼。
赵括相信,这条又红又壮的大蚯蚓一定能吸引不少大鱼。这样一来,他明天的鱼饵就有了着落。他期待着明天的到来,期待着看到这根蚯蚓再次发生奇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