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表建造避难所。

最大的好处是施工难度无限降低。

只要拥有足够的原材料,苏武甚至能上演一天建造一层的奇迹。

至于坏处。

首先自然是来自心理上的不习惯。

一座主体不在地底的避难所,总会让苏武下意识的有些缺乏安全感。

原本在地底待得好好的。

无论遇到什么灾难,都会先由上边的大地过滤一遍。

现在跑到地表大肆发展。

成为唯一耸立于平原上的存在。

那再遭遇灾难。

就不能继续躲在后边,只能由自己的避难所独自承受。

体验上完全不一样。

而除了在精神和心理状态上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外。

位于地表的建筑越高大,在战斗中的防守压力就越强。

也是一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如果未来再次爆发和紫晶体的大规模战争。

那高高耸立在平原上的避难所。

就成了最好的靶子。

紫晶体甚至都不需要用心瞄准,只用朝着同一个方向抛射炸弹。

就足够给苏武带来大量的麻烦。

“不过,虽然有着这些缺点。”

“一座快速成型,能够容纳整个东洲大部分人口的超巨型避难所。”

“依然还是拥有巨大的吸引力。”

“遇到什么困难,也可以依靠它本身庞大的体量,还有海量的人口数量,用最简单暴力的手段去应对。”

“完全值得赌一赌。”

理清楚了里边的利益得失。

苏武自然也就知道该去怎么做。

他起身来到金属平台前,打开了农家小院避难所的整体全息投影结构图。

从上到下仔细地扫视了一眼。

整个农家小院。

排除正在建造的地下14层。

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标准圆柱体。

这里边,具体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位于地表,主要以组装车间,种植园,武器弹药仓库和物流中转中心为主,拥有地上1层到地上3层的上城区。

位于地下1层到地下7层,由最初的核心避难所,往周边平行扩充出来,同时也是建造最早的中城区。

还有位于地下8层到地下13层,层高由原本的每层12米,大幅度地增加到每层36米的下城区。

“上城区以组装,粮食生产,防守战斗和收纳地表物资为主。”

“没有普通人居住。”

“中城区主要以最初的江河市,宽江流域的部分民间避难所,还有余安市周边的避难所人口为主。”

“他们主要聚集于地下2层到地下7层之间。大多数居住在标准8人间的集体宿舍,少部分居住在后期改造出来的单身公寓和家庭套房中。”

“总人口数约为5000万。”

“同时中城区的地下一层,没有人口居住,是一层专门的饲养工厂。”

“用于饲养猪,牛,羊,鸡鸭和淡水鱼等等。是整座避难所中唯一大规模生产肉类食物的地方。”

“下城区最为庞大。”

“它的每层层高,是中城区一层的三倍。”

“因此不要看在避难所的编号中,仅仅只占据了地下8层到地下13层,总共6层的位置。”

“实际上的空间,却相当于中城区的2到3倍。”

“可以看作是当前避难所的主体。”

“下城区中,地下8层和地下13层是功能区。”

“建设有大型游乐园,大型公园和水族馆,是整个避难所最大的娱乐休闲区。”

“其中地下8层还有避难所中,价值最高的球状闪电控制仓,最大空间的水库和常规物资仓库,工业生产核心的1号超级工厂。”

“以及仅仅只能容纳几十万人的最高等级居住区。”

“地下13层则另外建设有大型核电站和2号超级工厂。”

“而从地下9层到地下12层。”

“属于清一色的居住区。”

“其中地下9层,是整个避难所中唯一的,全部由单身公寓和家庭套房构成的普通居民区。”

“聚集了目前避难所中,在某些方面素质最出色的那一小部分中产阶层。”

“居住密度相对较低,整层仅有1000万居民。”

“地下10层到地下12层,”

“属于纯粹的模块化标准宿舍居住区。”

“每层在上城区种植园支援部分粮食的情况下,可容纳四千万人常住生活。”

“目前其中地下10层,安置了来自于镇海市的居民。”

“地下11层,安置了来自萧江行省的人口。”

“地下12层,暂时还无人入住。”

“等到后续第3批和第4批从萧江行省出发的商队列车,将更多萧江行省的人口运输过来的时候,预计可以将这一层填满一半左右。”

不知不觉中。

农家小院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庞然大物。

仅仅粗略巡视一遍。

其中复杂繁琐的信息,就足以列出一串长长的报告。

而现在。

伴随着七代战机的诞生,以及晨光级运输舰的出现。

它又要迎来新一轮的进化。

由庞然大物,跨越到另外一个更加宏伟的层次。

“综合计算。”

“农家小院位于地底的部分,实际深度达到325米。”

“其中300米是内层高度,25米是每层之间浇筑的水泥板的厚度总和。”

“如果把此视作地基。”

“理论上位于地表的部分,最高高度可以达到1公里或者3公里以上。”

1公里,这是个极其夸张的数字。

按照地表每层50米的层高计算。

足以建设20层出来。

将整个东洲大半的人口容纳进来,都绰绰有余。

更不用说3公里。

那是足以收容半个世界的高度。

只是想想都令人心潮澎湃。

“如果是以容纳人口作为主要目的进行建造的话。”

“每层的高度最好设计为72米。”

“层高越高,生活在里面的人,精神上就越不容易感到压抑。”

“而这样一层,也正好可以容纳8000万人口。”

“只需要一口气建造12层。”

“就能完成下一阶段的主线任务,让避难所人口增长到10亿。”

“当然,实际不可能真的只建造12层。”

“至少还需要两层专门放置种植园生产粮食,一层负责生产肉类。”

“才能勉强达成平衡。”

“满足这些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就着农家小院避难所的全息投影结构图。

苏武直接在上面删删改改。

添加了新的15层建筑。

将其确定为接下来的一期建造工程。

而伴随着他的确定。

农家小院地表外,再次升起一蓝一红两层半透明的浩瀚护盾。

将仍然肆虐在地表,超越音速的风暴隔绝在外。

临时开辟出一块安全的空间。

同时,一支庞大的工程队伍。

开始乘坐内部交通轨道和升降平台。

陆续抵达避难所地表建筑部分的顶端,当场启动施工。“原有的地上三层。”

“大致上可以保持现状。”

“不过里边的种植园,需要全部搬迁到即将建造起来的地上4层。”

“腾出一些空间,用来存放越来越多的运输舰。”

目前在两座超级工厂的运转下。

每天都能生产出2000艘冰湖级运输舰。

哪怕它们中的大多数,平常都活动在外界,不占用避难所的空间。

但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最终也绝不会是一个小数目。

不提前做好规划,很容易会出现混乱和不必要的损失。

而更高一级的七代战机和晨光级运输舰。

它们体型庞大归庞大。

限于有限的原材料和冶炼工艺。

短时间内,数量很难增长上去。

反而相对容易解决。

“然后,地上一层的出入口。”

“最好每隔500米就增加一个。”

“方便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供应更多的冰湖级运输舰出入。”

“提高物资转运的效率。”

以农家小院7公里的直径,外墙周长大约在22公里左右。

总共可以建造44个出入口。

等到全部建设完成,足以同时容纳上百艘冰湖级运输舰出入。

效率至少是目前的10倍以上。

同时,这也是当前农家小院的极限。

想要更进一步的话,就必须打其它层的主意。

难度会提高不少。

并且也没有太大的必要。

毕竟内部装卸货物,还有转运到仓库的速度也都有上限。

“还有,等到地上4层建造完成,”

“七代战机和晨光级运输舰的出入,就变得有些麻烦了。”

“地上一层的出入口,在设计大小的时候,可都没有考虑过它们的通过需求。”

苏武的目光在位于地表核心区,空天母舰制造厂上停留了一会儿。

然后又移动到了它的上方。

前三层不好改动,并且层高也有些低矮。

那就在第4层上进行改造。

第4层可以将同样面积的核心区,预留给下边的空天母舰制造厂。

然后以此为中心。

按照东南西北4个方向,制造出四条直通外界的通道。

以后新生产出来的七代战机和晨光级运输舰。

甚至规格注定会更高一级的基地车。

都可以通过这四条专用的通道,离开避难所。

“空天母舰制造厂,名为工厂。”

“实际总面积达到了300万平米。”

“足以容纳下100多艘晨光级运输舰,或者更多数量的七代战机。”

“如果算上多层结构。”

“实际能够容纳的数量,至少还要翻几倍。”

“预留4条直通外界的通道。”

“能够增加战斗时,受到损伤的七代战机返厂维修的效率。”

“变相的提高综合战斗力。”

“算是一种积累战斗底蕴的设计。”

“另外,如果只是平常用于运输物资和人口的话。”

“其实没有必要让它们返回工厂。”

“直接在外边卸货,更加安全。”

能够飞行的晨光级运输舰。

对于停泊的港口并不怎么挑。

随便建在哪一层都行。

苏武在略作考虑后,打算在未来的第9层和第10层的外墙上。

直接建造一座可以折迭收回的空港。

平常的时候。

空港会呈现展开姿态。

供多艘晨光级运输舰和七代战机临时停靠。

位于内部的乘客和物资,从港口下来后,可以通过那两层内复杂的内部交通轨道。

快速地分流到其他避难所层。

而万一遇到不可抗拒的灾难。

这座空港则会自行收缩起来,隐藏进避难所的外墙内部。

到时候,恢复了完整的圆柱形体态的避难所。

将可以以最强大的防御姿态。

直面任何威胁。

“农家小院避难所,一直维持着整体规则的圆柱体外形。”

“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物理抵抗能力。”

“虽然不希望,也未必会用到。”

“但用不用是一回事。”

“有没有,又是另外一回事。”

设计完了一期的避难所建造规划。

苏武又开始将视线,放到空天母舰制造厂上。

“目前手中的资源。”

“总共可以生产出5艘晨光级运输舰。”

“建造周期在三天左右。”

“五艘的话,差不多也够用了,”

“暂时不需要太过着急进行扩产。”

“另外,晨光级运输舰,实际上等于是商队列车的上位替代品。”

“从现在开始。”

“商队列车可以停产了。”

“之前生产出来的商队列车,全部就地转为运输物资,”

“以后运输人口,都是晨光级运输舰的事。”

5月14日。

徘徊于农家小院地表的超音速风暴,开始有了逐渐减弱的迹象。

它的主体,开始往西北方向移动。

然后又被那里密集而又广阔的山脉挡住,层层削弱。

从超音速状态,跌落回到亚音速状态。

接着再逐渐回归到常规的风暴之中。

天空都甚至因此变得明亮了些许。

一场席卷了小半个东洲的灾难,就此渐渐消失。

而伴随着地表的环境不再那么恶劣。

笼罩农家小院的淡红色能量护盾,首先被撤除。

然后淡蓝色的电磁防护力场。

也相应地降低了一部分的功率。

在保证避难所安全的基础上,将维持的电力消耗,降到了最低点。

这一天傍晚。

来自萧江行省的商队列车。

重新开始驶入农家小院避难所内。

将它们最后一次负责运载的人口,带入避难所。

以后,萧江行省剩下的那些避难所居民。

都会由晨光级运输舰负责接手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