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战亡,母亲身患重疾。
他们居住在一个叫伤兵里的地方。
这个名字便知那里住的是些阵亡、残疾的军士及家属。
据祁小二描述,这些人生活困苦,日子过得举步维艰……听后老朱内心沉痛,脸色越发阴沉。
一旁的朱政也颇为感触。
他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即便放至后世也需要很久才能解决军人福利相关的问题,更别说当下的大明。
至于其中是否存在人营私舞弊?
朱政并未贸然定论。
还是得去了祁小二的家里仔细调查一番才行。
就这样,一行人脚步匆匆地赶往伤兵里。
不久就抵达了目标。
还没进门,只见祁小二突然停下脚步,满是哀求地说,
“大人,一会儿能不能别提我偷东西的事?求您了!”
朱元璋与朱政互视一眼,叹息着点头应允。
祁小二松了口气,然后带领两人缓步走进里坊。
一进去,便看见里坊门口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倚墙坐着晒太阳,手持拐杖。
“许爷爷,您在休息啊?”祁小二露出阳光的笑容向老人打招呼。
“哎,是小二啊,刚跑哪儿去了?”老者眯眼看了好一阵才认出是谁。
随即,他注意到跟着祁小二一起进来的朱元璋等人,不禁问起他们的身份。
祁小二解释道:“是我们家的客人呢,许爷爷您忙您的,我先回去了。”
“好!”老者点点头,又不放心地嘱咐道:“那你去吧,小心点别怠慢客人,若有事喊一声,街坊们都会帮忙的。”
听了这话,朱元璋与朱政对望了一眼,暗暗感到有趣。
老人明面上是在提醒祁小二不要怠慢客人,其实似乎也在默默关注着他们的身份背景。
事实上,朱元璋的言语里暗藏着告诫之意,他并不希望祁小二心存不轨。
不过,对此朱元璋只是轻轻一笑,并没有将这件事太过上心,随即跟随祁小二前往他家。
一路上,祁小二与朱元璋两人谈及了瘸腿老许的往事。
据说,老许曾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也曾在洪都之战中浴血奋战。
然而,在战斗中受伤之后,便被迫离开了军营。
听了这些,朱元璋心里泛起阵阵感慨和悲伤——毕竟大家同为昔日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可如今生活的境遇却让人如此唏嘘。
虽然心中有几分苦涩,但朱元璋努力平复情绪继续前行。
没多久,他们终于抵达了祁小二的住处。
迈进门槛步入院子,环顾四周可见简陋之状:墙是以竹编糊泥制成,院子里南侧还有一间矮小而破败的房子,墙面早已斑驳脱落,处处彰显出生活的困窘。
“娘,我回来啦!”祁小二径直朝着南侧的房间走去,朱元璋和朱政则紧随其后。
才刚踏入门内,便顿觉眼前一暗,扑面而来的是一阵潮湿的气息。
“咳……小二,你跑哪里去了?”房间里靠近墙壁的位置放着一张木板床,上面躺着一位脸色惨白、身体虚弱的女人,一边轻握住祁小二的手询问一边咳嗽不已。
这无疑是小二重病缠身的母亲。
“小二,这是哪两位贵客?”女人注意到站在旁边的朱元璋和朱政,疑惑的目光中带着几分忐忑。
祁小二在其母亲耳边轻声交代了几句,只听得母亲瞬间明白了过来,连连点头示意之后赶忙说道:“原来是救下小二的恩人啊!这孩子总是爱调皮捣蛋,给你们惹麻烦了吧?咳……快请坐下吧,请稍等,我来倒些水。”
见此状况,朱元璋赶紧摆手道:“不必客气啦,就是随意过来看看情况而已。”说着便顺势坐了下来。
随后略作停顿,朱元璋直截了当地问起事情缘由:“刚才听小二提到,他父亲是为大明征战英勇牺牲的,按照我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官府应该给予抚恤金以及每月提供粮米补贴呀。
可实话讲,我看你们家的日子好像过得不太好……”他的语气温缓下来,目光里透露着严肃的神色,“会不会那些当官的偷偷贪污或者克扣了应给你的东西呢?”
面对这个问题,小二母亲迟疑片刻才缓缓摇了摇头回应:“不是的,并没有那种情况发生,我们确实按时收到了来自官府发放的银两以及月度粮米供给……”她继续说明收到的数量情况,基本都在合理的范围之中。
此时轮到朱元璋感到困惑了,他所想象的盘剥压榨并没有出现。
就在他打算开口再次追问之际,小二母亲露出了苦涩的笑容接着说出了原委:“其实朝廷已经尽力给予补助了,刚开始的时候每个月还能够分到一定的粮米,只不过数额不多罢了。
不过目前国家经济形势本就不妙,能有这样一些保障已经是不容易的。
然而,天公不作美,偏偏我家接连遭到变故——丈夫在战场丧生,紧接着我就又患上重症。
而且我家不只是小二一人,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要照顾,医疗费、抚养费全都要花费开销。
结果没过多久朝廷发放的这点补助都被消耗殆尽,甚至还欠下了许多债务。
而最困难的是这些年明朝本身也在艰难复苏时期……
各地频发灾荒与饥饿,库存的粮食大多用于救灾支援。
于是,发放给伤兵、老卒及其家眷的粮米也无法供应了,只能以银钱代替。
然而粮价持续高昂,这些银钱根本难以换取足够的粮食。
家庭收入本就匮乏,日子因此愈发困窘。
最终甚至无力养育小女儿,只能将她送到亲戚处寄养。
仅剩下祁小二和他母亲彼此依靠为生。
靠精打细算以及邻里帮助勉强度日,不过活着而已。
其他伤兵的日子大多也如此,并不乐观。
听到这里,
朱元璋与朱政总算明白其中缘由,陷入一阵寂静之中。
尤其朱元璋深感愧疚。
这些抚恤标准均是他制定。
尽管当初大明刚立,百废待兴,一片萧瑟,
国库资金紧张几乎维持日常开销,才艰难挤出这般数目。
他认为即便不算富裕,至少能满足基本温饱。
哪知实际状况远远偏离预期,有太多变量未曾考量。
跟着他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的生活竟是这般窘迫!他自己却全然不知。
思及此,朱元璋满怀懊恼悔恨。
自己一向以英明果决、洞悉民情自许。
大明基业在他手中日渐昌盛!
今日所见,却似一记重重耳光。
看来在巍峨高堂逗留过久,已不知不觉间视野受蒙蔽。
难以真切洞悉身处低位、距离遥远的百姓的生活了。
朱元璋还延伸思考至更多层面。
即便他从平民起家成为开国之君。
也随着十几年光景流逝逐渐疏于体察民情。
那么当他驾崩之后,世代生于宫墙内的后继者又将如何?想到此处,朱某倍觉惊惧。
他猛然转身,看向身旁的朱政,心中悄然决心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