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由老朱钦点正室之位,也是对他视为家人的一种认可,这是求之不得的事。

只是有些愧对四叔朱棣而已……

抱歉啊,这次抢了你的先。

“简直天赐良缘也!!”

看到两人远去,朱元璋方才回过头笑眯眯地看着徐达说道:

“天德,你觉得这个结果怎样?

依朕看,甚为合适。

此事就此敲定吧?你觉得如何??”

此刻,徐达彻底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眼神中满是惊愕。

原本只不过是自己一句随意的感慨。

没想到老朱就这么顺水推舟,转瞬间把自的女儿的终身大事都给定下来了。

整个过程让人措手不及。

而站在身后的徐允恭更是傻了眼——

开玩笑吧?

自家妹妹可是一直视为心肝宝贝,从小捧在手心养大的。

无论是晚年来女的徐达,还是徐允恭、徐增寿这些兄弟,都对徐妙锦宠爱有加。

可以说,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怎么可以随意嫁个弃婴呢?徐允恭心中颇为焦急,甚至都想替徐达当场拒绝这个荒谬的提议。

然而,在这种场合下他又岂能插嘴,只能勉强按捺住内心的冲动。

徐允恭认为,凭借父亲对妙锦的喜爱,若非头脑不清醒,绝对不可能答应皇上的请求。

可令他意外的是,徐达并未立刻反驳,而是陷入了一段漫长的沉默。

跟随朱元璋征战一生而得以善终,徐达绝非靠侥幸。

这不仅源于他个人的卓越品格,更因为他深谙朱元璋的心性。

他十分清楚,要是朱政仅仅是一个普通弃婴,朱元璋绝对不会毫无来由地提出这桩婚事,否则这是对徐家,对他本人的一种侮辱。

通过先前两人的试探式交谈,徐达已隐约感觉出朱政与朱元璋之间的不一般关系,可能是个私生子之类的角色。

而现在,这一初步判断又似乎面临新的变化——能够让朱元璋如此固执、几乎不合情理地坚持此婚约,其中隐情或许呼之欲出了...看来,这很可能是朱元璋有意绕过太子,为某个势力铺路的布局。

大概这才是其今日来访的主要意图。

不愧是皇帝啊!此刻,徐达顿悟于此,心中暗自感慨,但却仍然不愿意轻易应允。

在他看来,徐家已贵极一时,没必要卷入皇室纷争以求从龙之赏。

这种事终究非福气所系。

不过他也明白,朱元璋的性格一旦认定就不会轻易更改。

出于对自己最小女儿的喜爱,徐达决定尝试一下沟通。

于是徐达经过思索后试探性问道:\"皇上,两位孩子年龄尚幼……现在就说定,是否有些草率呢?\"

听完这句话,朱元璋轻轻摆了摆手,毫不在意地说道:\"一点也不早。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

我觉得妙锦很不错,像我那故去的妹妹一样出色。”他的目光变得极为郑重,“老伙计,你放宽心,本不会害你的。

我对妙锦这个丫头也是极其喜爱,相信日后定是有大造化之人!”

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双方仅需只言片语就能完全明了彼此的意思。

徐达一声轻叹,明白此事难以逆转,唯有点头接受,\"既如此,就依陛下安排罢!”朱元璋顿时面露喜色:“太好了!今日不虚此行,成就了一段佳缘!”

听闻几句对话之间便决定了朱政和徐妙锦的命运,徐允恭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父亲怎么就这么轻易答应了呢?同时,从父皇的言辞里好像还蕴含了一些默契约定。

这是怎么回事呀?他的思维瞬间陷入混乱之中无法梳理清楚。

正当徐允恭处于茫然状态时,朱元璋又转向他笑吟吟地说:“允恭啊,往后你就和麟儿成为一家了。

看那孩子也热衷武艺之事,以后你们得多联络感情才好。”

“没错,那孩子绝非等闲。”徐达缓缓说道,“皇上的打算向来深不可测,此次将妙锦许配过去,必然另有深意。

你且记住,既然是皇上的旨意,其中自然有其独到考量。”

徐允恭依然满腹疑虑,“可万一那孩子真只是个普通弃儿呢?我们岂不平白折损了妙锦的大好前程?”

徐达轻轻摇头,神情肃穆,“允恭啊,你有所不知。

若那孩子真如表面那般简单,他怕早已不在人世了。

以皇上的心性手段,断不会容许如此局面发生。

能被他选中并如此重视之人,定非凡品。”

听完父亲这番话,徐允恭方才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但仍旧有些担心地问道,“可就算这样,也不至于把妙锦完全托付出去吧?”

“傻孩子,”徐达拍了拍他的肩膀,“为父难道不明白你的担忧吗?可是咱们既然追随的是这样一位明主圣君,有时候就必须得信他一回,更得甘愿为大局牺牲一些东西。

而且,妙锦她...”说到这里,老人语气忽然变得复杂起来,“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徐允恭张口还想再问些什么,却见徐达站起身来,面向夕阳,目光深邃而悠远。

“无论如何,这是皇上的恩赐,我们应当感激才对。

况且,那位年轻公子的未来,恐怕也并非现在能够轻易预料的。”

说罢,两人沉默片刻后便相继离开凉亭。

夜幕逐渐降临,整个庭院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只剩下远处隐约传来的几声犬吠,和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

那孩子不是什么偶然所得,而是皇上的亲骨肉?”

徐达缓缓摇头,眼神之中透出几分深意:“只做皇上的一个儿子,又怎么配得上迎娶我徐达的女儿?再者,皇上为何如此重视,近乎强势地推动这门亲事?”

他这一番话带着一股不可小觑的傲气,然而这并非狂妄自大。

要知道,徐达是谁——他是大明朝军事领域的首脑!冯胜、傅友德、李文忠等杰出将领无一不是一时之选,但他们的地位仍在徐达之下。

至于后来居上的蓝玉等人,在徐达看来不过是后辈晚生。

大明百万精兵中又有多少曾跟随过他,视其为领袖。

更有不少因他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军官。

可以这么说,在军中提起徐家,便是举足轻重的支持力量。

当年老朱让太子朱标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而非自己的女儿,正是一种势力制衡,避免外戚过于强大。

而他的长女徐妙云嫁给朱棣,则是为了巩固朱棣在北平的地位以及争取到军队支持。

若没有徐达的帮助,朱棣绝不可能轻易驯服那些骄兵悍将。

即便自己不久将离世,所幸还有徐允恭接班,他已然将家族资源、人脉传承给他。

当前来看,徐允恭经验尚显不足,但在磨练之后必可担当重任。

毕竟和徐家结姻等于得到军队一方强大的助力。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朱皇帝才硬是把徐妙锦指给了朱政,这是要把徐家未来与朱政深度绑定在一起的意思,由此可见朱政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不过徐允恭仍然疑惑不解,再次提问:“到底这孩子是什么来头呢?”

徐达目光锐利,充满确定:“依我看准没错,这孩子很可能是陛下安排在太子殿下后的继任人选啊!或许他就是……大明将来的新主!”

“这...这怎么可能?太过令人震惊了!”徐允恭一脸骇然地看着父亲。

对此徐达并不觉得意外,反问说,“世间奇妙的事情很多。

当年胡惟庸伏法谁料得到其实是借此取消宰相职位呢?同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徐达继续感慨道:“陛下还是那位英明决断之人,几十年前便开始规划布局。

这样的远见卓识和胆魄谁能企及?要不是今天陛下提及婚姻之事稍稍透露口风,恐怕我至今也无法想象。”

随后他转头询问同样还在惊疑中的儿子,“现在你知道刚刚陛下跟你说的那番话到底什么意思了吧?”

经此点拨,徐允恭稍微平静下来思索一番。

回想刚才朱皇帝提到让他靠近朱政的话语,逐渐有所领悟:“您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徐家今后应该全力站在这位殿下背后给予支持?”

但他随即便流露出担忧,“只是我还摸不透具体情况。

既然朱政是太子殿下的血脉,为何感觉身份有些难以公开?并且太子殿下会不会认同皇上做出的决定呢?”

到时候,太子殿下将继承皇位。

一切真的会按照陛下规划的那样发展吗?

况且,允玟殿下与允熥殿下那边的情况,也并不明朗……”

听了这番话,

徐达当即摇摇头,坚决地表示:

“这些事情无需你操心,自有圣上定夺。”

他耐心而诚恳地教导道:

“明智且睿智之人,懂得明哲保身之理!

咱们徐家要如何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