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流芳百世
待到朱政露出笑容时,朱元璋才稍稍放下心来,但内心依旧隐隐忧愁不断。
方才之事显然不能轻易了结,更多想法涌上心头。
毕竟,朱政的身份实则异常敏感。
其母可是因吕氏直接遭祸殒命!如此深仇大恨岂能相容!
此刻他与朱允炆也已闹得这般僵局。
虽朱允炆不敢再逞口舌,但那眼中的怨怼朱元璋尽收眼底。
而今只是隐匿暂歇。
未来总有一天,他会揭示朱政身世。
到那时候该如何处理?
只要他还活着倒无忧虑。
奈何今年已经五十八高龄,说不好随时都要驾崩归天。
他也无法时刻庇护住朱政一生。
那时朱政处境又将如何?
思绪万千间,之前略显模糊的想法重新清晰浮现于脑海中。
那便是:干脆立朱政为皇太孙!!
确立其为明朝第三代接班人!!
在朱元璋看来,朱政天赋异禀且文韬武略皆通。
加之自己悉心教导,小小年纪已与其极为相像,颇具帝王之质。
甚至相较朱标也更令他中意满意!!
然而,这其中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取得朱标的认同与配合。
毕竟在自己离世之后,皇位将由朱标承继。
如果朱标不认可当前的安排,即便他在有生之年强行敲定,朱标也完全可以在登基后轻易废黜朱政。
除此之外,还有朱政身份上的尴尬处境——如何让皇家宗室、朝廷百官以及普通百姓都能真心接纳他,这同样是摆在朱元璋面前的重大难关。
这些问题无疑颇具挑战性,然而即便如此,朱元璋仍旧毫不犹豫。
他的意志始终坚定如铁,一旦认准某件事情,哪怕前路荆棘遍布,也在所不惜。
为达目的,付出再多的代价对他而言也不过是一次必然选择。
归根结底,这或许只意味着需要清理一些反对的声音,只要制造足够的震慑便已足够。
“显然,有些事情现在就得着手筹谋了......”朱元璋紧皱眉头低声自语着。
“爷爷,您说的是要准备什么啊?”朱政带着些许好奇询问道。
听见孙子的问题,朱元璋回过神来。
随后,在那布满沟壑的老脸上浮现出了几分宠爱的笑容,并别有所指地问向怀中的孩子:“麟儿可知英雄豪杰最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吗?”
面对祖父的问题,朱政歪头思索着却答不出来。
这时,朱元璋微微一笑解释说道:“真正的英雄怎可缺少得力助手呢!缺乏辅助的人,再有才能也无法施展呀。”说罢,也没多管小孙子究竟懂没懂,伸手摸了摸朱政的小脑袋笑着补充说:“既然你喜欢当英姿飒爽的大将军,爷爷这几日就抽空带你去看一看那些真正能够以一敌万的大将风采,顺便还能领你在宫墙外边转一转,怎么样,高不高兴呀?”
听了这番话的小家伙立刻高兴地拍起了小手直喊道:“太好啦,可以出宫玩啦!”目睹孙儿纯真的笑容,老皇帝也不禁莞尔而笑起来。
笑声停息后,朱元璋又似突然记起一件事来,开口说道:“哦对了,咱们家麟儿都三岁了,该给取个大名才是。”说完这句话并未等回应,他自己就开始陷入了沉思之中。
不多时,老人心中已有定夺,他拉着朱政小小的手掌,遒劲有力地书写下一个字“政”。
于是,微笑着向孩子征求意见:“以后就唤作朱政如何?”对此朱政自然是没有什么异议并且还感觉十分惊喜不已——更巧的是好像命中注定般,这今生的名字竟与上一世相同,他也未细究更多而是真心地点头应下。
看着孙子欢快的样子,这位老人略显苍老的面容再度展开了笑容,而在那笑容之中则隐含着一份深切期许:
这个“政”,既有处理政务之义又暗通“正”字,蕴含着正统之意。
更重要的是,在老人心中希望这个孙子未来能同历史上那另一位与之名字相同的伟大人物一般继承祖辈光辉成就留芳百世。
怀着这样厚重期待的同时,朱元璋收敛思绪拉起小朱政的手朝着坤宁宫慢慢踱去。
夕阳映衬之下两人的身影被越拉越长。
一边是步履稍显蹒跚却依然挺拔的身影另一边则是带着些许稚气昂首跟随的小孩模样,二者并肩而行似乎寓意着某种传承或未来...
此时此刻,在另一端的东宫内。
此时,内室之中。
朱允炆正半卧在榻上。
吕氏为他处理伤口时,他一面啜泣抱怨,一面不时因痛楚嘶声低吟。
吕氏听着他的哭诉,眉头越皱越紧。
终于,她将手中的药膏放下,满是懊恼地叱责道:
“你这个笨蛋!真是不可救药!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不成器的儿子?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吧?
那朱权等人分明是在利用你,你知不知道?你就这样傻乎乎地答应了?”
朱允炆低头避开母亲的目光,低声嘟囔道:
“儿……儿子实在是看不惯那小东西,才一时冲动……”
吕氏柳眉倒竖,面容愈加严厉,训斥道:
“所以你就逞能帮朱权出头?你也太不知轻重了!
那个叫麟儿的孩子,哪怕再得宠,也是皇爷爷的事,与你有何相干?
你居然胆敢管到皇爷爷的闲事上去?你的脑袋被驴踢了吗?”
朱允炆心怀不服,仍愤愤说道:
“儿子就是不明白,一个出身下贱的弃儿,为什么皇爷爷如此溺爱,比我们这些亲生子孙还受重视,这太不公平了!”
话音未落,一个清脆的巴掌响了起来!
吕氏怒视着愣住的儿子,呵斥道:
“居然还敢顶嘴!”
朱允炆被这一掌打懵了,手捂着脸颊,呆呆地看着盛怒之下的吕氏,竟连疼痛都忘记了。
这还是他头一次见平日宠爱自己的母亲表现出这般严厉的真容,原来这才是她的本质,而自己竟从未真正了解过。
望着儿子惊惧的神情以及脸上伤痕,吕氏内心怜意涌起,语气渐渐柔软下来,劝慰道:
“你说得对,那麟儿的身份确实拿不上台面,就跟只蝼蚁似的卑微。
但你怎么忘了皇爷爷的出身?老人家最欣赏爱民如子的那一套!因此即便勉强,你也要装作符合皇爷爷心意的样子行事,明白了吗?”
朱允炆愣愣地点点头,茫然应声道:
“儿子知道了……”
接着,他满是惶恐地又问道:
“娘,那皇爷爷那边该怎么应对呀?
今天火气那么大,还罚我跪祠堂。
是不是今后就厌恶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