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唐朝开国皇帝为唐高祖李渊。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8年)李渊起兵反隋,随后自立为帝。国号为唐,承继国都为长安,建元武德。[2]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同年登上帝位,改元贞观,在位期间李世民励精图治,当时社会发展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被称为“贞观之治”。[3]永昌元年(690年)武则天废除唐睿宗,自立为帝。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他改革弊政,大力发展生产,统治时期唐朝国力到达鼎盛,史称“开元盛世”。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即安史之乱。[4]唐朝发展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安史之乱”前,是唐前期,此时唐朝发展良好,文化极为繁荣,出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大局面。“安史之乱”后,为唐后期,唐朝发展直转之下,中央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国家四分五裂,割据势力不绝,国力日渐衰弱。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频发,其中以乾符二年(公元874年)的黄巢起义对唐政权冲击最为大。黄巢大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极大的削弱了唐朝的势力,唐朝统治愈发摇摇欲坠,各地节度使纷纷割地称霸,互相倾轧。朝廷内,宦官与朝官争斗不断,分别勾结藩镇势力作为后盾。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宣武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废哀帝,自立为帝,改国号梁。唐朝就此灭亡。[5]
国号
唐高祖李渊身世显赫,其祖父李虎,西魏时曾任太尉一职。父亲李昞,北周时曾任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地位崇高。其母亲与隋文帝皇后是从姊妹,具有鲜卑血统。李渊七岁时便袭封为唐国公。上古先贤尧,即为“陶唐”氏。“唐”也是晋的古名,泛指现在山西省的中心地带。因为“唐”寓意良好,李渊称帝后便立国号为“唐”。[6]
历史
李渊建唐
隋炀帝杨广统治下,人民苦不堪言,隋末农民起义频发。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起兵反隋。李渊进兵迅猛,攻陷了长安,之后他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杨侑即为隋恭帝。李渊封为唐王,任大丞相,实际独揽大权。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杀害隋炀帝,隋恭帝禅位于唐王李渊。唐朝正式建立。[7]
李渊建唐后,社会并没有一下子恢复海晏河清的景象。但是李渊励精图治,决心改革弊端,正本清源。当时社会割据势力极大的扰乱了社会的安定发展,不仅农民军占据江山,隋朝贵族、官僚等也拥兵自重。李渊针对这种复杂情况,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根据势力的不同或采用和平招降或采用暴力消灭两种方式。除此之外,针对唐朝初年的众多复杂社会问题,李渊也施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措施。李渊用人唯贤,对待有功之臣十分宽厚,史书记载他“接待人伦,不限贵贱”。开国初年,他不计前嫌,大量任用了杨隋王朝的贤明之士。为了发展经济,李渊推行黄老之学,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罢免前朝遗留下来的苛捐杂税,为农业恢复发展提供助力。李渊的政策极大程度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8]但同时,李渊滥封宗室,谬赏功臣,一定程度上给朝廷财政带来严重负担。
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爆发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争取到太子之位。李世民于626年即位后,于次年改元贞观。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朔方人梁洛任杀夏州首领梁师都,归顺唐朝,中国又重新呈现出大一统的局面。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也得到极大改善,因此被称为“贞观之治”。[9]
贞观年间,群臣进谏之风盛行,这也是贞观之治能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世民执政初期,礼部侍郎李百药为反对封建制,上疏《封建论》,明确指出封建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言辞激烈的表明,受到封建恩惠的家族,其子孙不思进取,多成为纨绔子弟,影响社会阶层的流动。李世民听此建议,放弃了实行分封制的想法,改为实行郡县制。著名的诤臣魏征,直言不讳,魏征兢兢业业辅佐李世民17年,共计提出二百余条有益的建议,李世民大多欣然接受。李世民在位期间,活捉颉利可汗,西北番邦尊称其为“天可汗”。他还设置律学,设立太师太傅、太保等官员。贞观七年(633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五经》。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谋反之罪被废,李世民又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将自已亲自撰写的《帝范》赐予太子李治,以此勉励其勤勉。但李世民晚年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渐好奢靡,同时重用褚遂良等“曲相谀悦”之人。[10]
李治主政
唐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的第九子,母亲是长孙皇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魏王李泰欲意夺嫡,太子李承乾得知此事之后试图刺杀李泰,事情失败后,李承乾联合汉王李元昌等人逼宫。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力保逼宫的太子李承乾,只将李承乾贬为庶人[11]。参与夺嫡的魏王李泰虽然许下“杀子传位晋王”的诺言,却仍与太子之位无缘,李治最后被立为太子。[12]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治继位。李治延续了太宗的统治方针,社会安定,有贞观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李治任用大量能士贤人,长孙无忌、王元景等名士共同辅政。李治在位期间,关心民众,积极赈灾。永徽二年,多次开办义仓救济灾民。李治在位期间,多次征战,先后灭西突厥(657)、百济(660)、高句丽(668)等国。征战虽然宣扬国威,但战争极大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13]
则天当政
武则天(624—705),名曌(音同照),武则天出身于山西文书的武氏,其父曾任工部尚书。武则天少年时入宫为太宗才人,太宗去世后,入感业寺削发为尼,遇到高宗李治。之后入宫为妃,武则天掌权始于永徽六年(公元655),其被册封为皇后,与高宗一并被尊崇为“二圣”。永昌元年(690年),武则天废除唐睿帝(名李旦,高宗第八子,则天所生),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自称为“圣神皇帝”。
武则天废除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下令编纂的《氏族志》,改为修订《姓氏录》。《姓氏录》没有囿于常规,而是依照现任官职的高低,重新明确门第序列。相比于《氏族志》,《姓氏录》所记载的姓氏并无显著差别,但其所收录的家族却又极大不同。《姓氏录》弃除了家数1364家,被弃除者多为旧氏族中德才皆无却官居要位,以此为豪的家族。这一做法削弱了旧氏族的势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庶族人才动力。[14]
武则天在位期间,大大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同时还增加了进士科的录取人数。这一做法有利于思想先进,学识渊博的人士入朝为官,加强了武则天的统治基础。武则天称帝后,创立了殿试,殿试注重皇帝与考生对国家问题的面对面交流,为以后的政治治理提供对策。[15][16]
武则天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武则天继续推行均田制,放宽百姓迁徙的禁令,人口布局渐趋合理,有利于均田制的实行。武则天同时“征赋科徭,实资宽简”,严格实行租庸调制,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同时亲祀先蚕。劝课农桑。[17]
武则天主政时期正是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其统治对唐朝的社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但其晚年酷吏政治盛行,造成了严苛的政治环境,造成大量冤案。[18]武则天当政时期,由于反对势力势重,其为稳固统治,鼓励告密,使得告密之风盛行,酷吏政治大行其道。酷吏政治大大破坏了政治自由的风气,使得冤假错案丛生。武则天后期,对于继承人问题悬而未决,造成了政局的动荡。[19]
开元盛世
在武则天当政期间,反对声音不绝。神龙元年(705),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趁武则天病重之时发动政变,武则天被废。张柬之迎中宗李显恢复帝位。唐中宗复位后,大权旁落于皇后韦氏,韦氏勾结武三思,诛杀贤臣,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想要自立为帝。李隆基此时发动政变,拥护父亲李旦上位,后李旦传位于李隆基。[20]
李隆基(685—762),史称唐玄宗,也称唐明皇。李隆基曾在中央和地方都担任不少官职,积累了许多政治经验,对民间疾苦也有体会,社会经历十分丰富。李隆基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登基后,任用了包括姚崇、张九龄等贤能之辈,他励精图治,改革弊政,大力发展生产。开元年间,唐朝国力达到巅峰,社会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开元盛世”。[21]
开元盛世也是当时诗人乐于描绘的题材。当时唐朝四海皆安,太平盛世的美好局面。开元时期唐朝与外国交往更为频繁,数目众多的国家与唐朝建立了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诗人卢象在《驾幸温泉》中云:“千官扈从骊山北,外国来朝渭水东。”体现了当时万国来朝的盛世局面。
安史之乱
唐朝初期实行均田制,但是均田制并不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治本之策,土地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到唐玄宗时期,土地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农民失去土地后四处流浪成为流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唐朝的统治基础被极大动摇。[15]唐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东北地区在百年间引得许多外族势力居住,外族势力渐大,有威胁中央之意。唐玄宗晚年较为昏庸,使得安禄山掌握边疆大权,在边疆养兵买马形成势力,这一政策的实行极大的推动了后期募兵制的实行。[23]
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结束(755年—763年),安史之乱名称的来源是这场反叛的主要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之名。安禄山和史思明都为胡人,且官居要职。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两人于范阳起兵,假借讨伐杨贵妃族兄宰相杨国忠之名。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于洛阳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燕。六月,安禄山军队进军长安,李隆基匆忙出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爆发马嵬驿兵变,唐玄宗迫于压力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被玄宗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军平叛战乱,后北上至灵武。公元756年,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改元“至德”。至德二年(757)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弑父登基。上元二年(761),史思明之子史朝义杀死其父。上元三年(762)回鹘军队协助唐军,唐军最终夺回洛阳。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安史之乱打破了唐帝国繁华安宁的景象,引发了社会经济文化等一系列的变化。安史之乱引发了大量原本居住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向南迁徙,是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徙事件。这加速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地位得以加强。[24]
永贞革新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多年的战乱使得唐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中央集权制度也受到极大破坏,宦官势力日益影响到唐朝统治核心,地方藩镇势力影响加深。[25]唐德宗继位后,实行两税法,废除租庸调制,但他重用宦官,使得宦官掌握大权,在民间敛财众多。面对这种情况,继位的唐顺宗李认识到改革弊政、树立新风的重要性,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任命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开始永贞革新。王叔文、王伾与顺宗素来交往深厚,被称为“二王”。[26]永贞革新年间,顺宗下令贬斥贪赃枉法的京兆尹李实,罢弃“宫市”“五坊小儿”和“月进”“日进”,释放宫女和教坊女乐等。由于改革触碰到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严重的反击。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八月,顺宗禅位,后太子李纯继位,即宪宗。这一事件标志着“永贞革新”的彻底失败。革新失败后,参与革新的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八人具被贬为州司马,再加上革新的参与者“二王”,永贞革新也因此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德宗削藩
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为了铲除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下令武力削藩。削藩初期取得了一定胜利,梁崇义和李惟岳克复二镇,打败了魏博和田悦,他们的部将纷纷投降归顺。但是,德宗削藩过程中,采取利用藩镇打压藩镇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引发了参与削藩战役的节度使的不满。建中三年年底(782年)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建中四年(783年),爆发“泾原兵变”,叛军拥立太尉朱泚为帝,后叛乱被李泌等人平息。此后,叛乱频发,德宗开始亲信宦官,任命宦官为禁军首领,对于藩镇之事也多有懈怠,藩镇势力日益高涨。
宪宗镇藩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李纯继位。继位之初,四川节度使刘辟就发动叛乱。唐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唐军一路胜利,刘辟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元和九年(814年),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隐瞒不报,自已掌握了兵权。唐宪宗派遣人前去吊唁,却遭到吴元济拒绝,吴元济接着举兵叛乱。元和十年(815年),李纯下令对淮西出兵,改变淮西的半独立状态。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宪宗任命裴度、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九月,李愬军首先攻破蔡州,大败淮西军。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宪宗削藩取得了一定成果。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发生于唐后期的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成员多是科举出身,身份是庶族地主,以真才实学参与科考获得功名。李党人士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高贵显赫。多是以父辈成就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但现在学界对于牛李两党质疑颇多,岑仲勉、傅璇琮等先生根据唐代文献,指出文献中牛李之李本指李宗闵,与李德裕无关,岑仲勉先生还进一步认为李德裕无党。李德裕主张公卿子弟以门荫入仕,孤寒子弟以科举入仕。牛党不避权要,重交游请托,科考舞弊。李党则多抑制子弟应举,改革科举弊政,有利于寒素科举入仕的通畅。牛李党争正式爆发于长庆元年(821年),当时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称礼部监考有不公,录取人士都是因门第亲缘。穆宗询问他人事情真相,他人也都说段文昌所揭发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先中榜的十四人﹐结果仅三人通过考试,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于是,李、杨等怀恨在心﹐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牛李党争长达数十年。[29]
甘露之变
唐朝末年,宦官执掌朝政大权。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时年27岁的唐文宗想要夺回被宦官掌控的权力,和李迅、郑注谋划杀宦官以夺回权力。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将军韩越向唐文宗报告说,后院石榴树上接了许多昨日的甘露,这一现象在古代被认为是祥瑞。所以唐文宗欣然前往观赏,唐文宗率领大臣来到后院,先派遣李迅前去勘察,李迅回复说,树上不像是真实的甘露。于是唐文宗又派宦官仇士良前去查看。按照计划,本应在此伏击仇士良,然而韩约因为紧张导致事情败露。次日,仇士良将参与此次事件的大臣全部处死,甘露之变以失败告终。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后,藩镇势力渐强,与中央政权呈现分庭抗礼的状态,公元前780年实行的“两税法”,虽然本意是为百姓减轻负担,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执行不当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同时,黄巢起义年间,关东旱灾严重,农民陷入饥荒,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山东私盐贩黄巢响应王仙芝的起义也开始起义,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几十万起义大军占领了河南、关中、江南等地,涵盖了唐王朝的大半领土,最终甚至攻克了唐帝国首都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黄巢起义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体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