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扫墓节、踏青节、三月节等,时间在农历春分后第15日,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5-7][81]。

斗指乙,为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历史上一度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盛大节日。在传统社会中,清明节的节期持续时间较长(五六天到十几天,各地各时代不等),一方面是扫墓祭奠、怀念离世亲人的节日,一方面是踏青嬉游、亲近大自然的节日。直到今天,清明节仍然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97]。

历史沿革

节气起源

古代时期,清明节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10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八风”即八方来风,古代历书所说的“清明风”是来自东南方,东南方即《周易》所说的巽方。《周易》又有万物“齐乎巽”之语,“齐”即“洁齐”之意,农历三月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的来由[104]。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出现则稍晚一些,且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103] 。

节日变迁

古代

据古籍文献记载,中国传统的扫墓开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105]。在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春官·冢人》中就记载了祭墓习俗,并且设立冢人、墓大夫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东周战国时期的文献《孟子·齐人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齐国人到东郭坟墓间乞食扫墓的祭品,说明此时扫墓仪式已经较为寻常;秦汉时期,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古代文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回家祭扫祖坟。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也没有清明节一说[104][106][107]。

唐代

唐朝时,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唐玄宗把历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归入五礼之中,并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而上巳祓禊除灾的仪式在唐代更加娱乐化,曲水流觞等一系列春天欢宴形式兴盛,上巳节的内容也被融入到清明节中[106-108]。

宋元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再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弃,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宋代诗人高菊卿在《清明》中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出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反映了当时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景况[107]。

明清

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107]。明清时期还盛行清明节迎城隍祭厉的做法,“城隍”是我国民间信仰世界中的城市保护神,也是拘管亡魂之神,“厉”则是无所归依的孤魂野鬼[110]。

中华民国

民国政府曾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107][109]。中华民国建立后不久,清明节的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它曾在1915年被规定为植树节,在这天,机关、学校都要进行植树活动。人类离不开树木,定清明节为植树节就是对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的倡导,国民政府还将这项活动与农业紧密联系起来。到1928年时,植树节被改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清明节作为植树节的历史就此终止,但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清明植树的做法[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的节俗出现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扫墓习俗方面,由于政府的提倡,去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事迹,已成为许多组织和个人的选择。其二,表现在清明节俗活动除扫墓、踏青之外,大多处于迅速衰落的态势。20世纪中期以前,诸如荡秋千、放风筝、斗蛋等活动还在清明节为人们带来许多乐趣,而今天已很少有人能够领略那种快乐与趣味了。

清明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它起源于春秋时期,与寒食节紧密相关。清明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大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不仅是自然节气的一种体现,也是祭祀祖先和踏青的好时节。12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最初是一种节气,标志着气温升高和春天的到来。在《历书》中提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表明清明节名称的由来与其天象物侯的特点有关。3

清明节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起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禁烟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逐渐融入了清明节,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清明节。

文化意义:

清明节是一个融合了祭祀、踏青、扫墓等多种习俗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祖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同时也是缅怀祖先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4

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机,人们在这个时节外出游玩、采摘青菜、放风筝等,体现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现代意义:

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自2008年起,清明节被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通常安排在4月3日至5日之间,这一安排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承,也方便了人们回家祭祖和踏青。

总之,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春天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