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丁草,毛茛目罂粟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0~50厘米,具主根;茎自基部铺散分枝,灰绿色,具棱;叶片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顶端圆钝;总状花序,多花,花粉红色至淡紫色,平展;蒴果椭圆形,下垂,具2列种子;种阜鳞片状。地丁草花期4月上旬至中旬,通过种子繁殖。《本草纲目》记载:“箭头草,形似也。独行虎,以功名也”。[9-12]

地丁草为植物园野生地被。原产美国北部及加利福尼亚州,中国各地广泛分布,也有栽培。野生地丁草生于近海平面1500米的多石头坡地,平原或丘陵、山坡疏林下;适宜在水源充足、肥沃的砂质壤土中种植。

丁草以干燥全草供药用,《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记载地丁草“性寒,味苦,小毒;入心、脾经。”地丁草是常用民间草药,因其清热解毒功效,可用于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肝炎、肠炎等症。经现代研究,地丁草中含有10多种生物碱,有体外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地丁草毒性很弱,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小。但体寒虚弱,孕妇不宜服用。地丁草花语代表坚韧和诚实。[16]

地丁草为二年生灰绿色草本,高10-50厘米,具主根。茎自基部铺散分枝,灰绿色,具棱。基生叶多数,长4-8厘米,叶柄约与叶片等长,基部多少具鞘,边缘膜质;叶片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一回羽片3-5对,具短柄,二回羽片2-3对,顶端分裂成短小的裂片,裂片顶端圆钝。

花粉红色至淡紫色,平展。外花瓣顶端多少下凹,具浅鸡冠状突起,边缘具浅圆齿。上花瓣长1.1-1.4厘米;距长约4-5毫米,稍向上斜伸,末端多少囊状膨大;蜜腺体约占距长的2/3,末端稍增粗。下花瓣稍向前伸出;爪向后渐狭,稍长于瓣片。内花瓣顶端深紫色。柱头小,圆肾形,顶端稍下凹,两侧基部稍下延,无乳突而具膜质的边缘

蒴果椭圆形,下垂,约长1.5-2厘米,宽4-5毫米,具2列种子。种子直径2-2.5毫米,边缘具4-5列小凹点;种阜鳞片状,长1.5-1.8厘米,远离。[1][17

生长于近海平面至1500米的多石坡地或河水泛滥地段,山沟、溪流及平原、丘陵草地或疏林下。[2]分布于甘肃、内蒙古、江苏、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蒙古东南部、朝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腊兹多耳诺耶河谷也有分布或逸生

间管理:因地丁为喜阴植物,故出苗后要勤浇水,加强管理。大秋作物成熟收获时,注意不要埋住地丁苗。上冻前要浇冻水,覆圈肥。翌春化冻后,将粪块砸碎,整平。清明至谷雨节新生叶尚未布满地面时,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追后要浇水。立夏后停止浇水,以防茎、叶腐烂,降低产量。主要病虫害:惊蛰节前后,幼苗返青时,常有一种鳞翅目的黑色幼虫,咬食嫩芽,为害甚大,可用青虫菌(腊螟杆菌三号)500~1000倍液喷杀,或每亩用2500克菌粉加15~25公斤细土配成毒土,撒施田内毒杀。[4]

性味归经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苦辛,寒。"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性寒,味苦,小毒;入心、脾经。"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治温病高热烦躁,流感,传染性肝炎,肾炎,瘰疬,腮腺炎,疔疮及其它化脓性感染。①《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②《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克(鲜者50~100克);或捣汁。外用:捣敷。药理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其水提取物(1:80)对单纯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缓孤儿病毒致细胞病变的作用。用全草制成苦地丁注射剂,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

性很小,体寒虚弱,孕妇不宜服用。小鼠用相当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毫升/公斤)腹腔注射,未见死亡;用10毫升/公斤则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对麻醉猫与犬静脉注射,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半分钟内恢复;用离体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化学成分含有10多种生物碱。从其中得到苦地丁甲素、乙素、丙素和丁素(暂名)4种不同的生物碱。另含香豆精类内酯、甾体皂甙、酚性物质、中性树脂和挥发油等

体外抗菌作用,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卡他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试管法);对葡萄球菌(金黄色和白色)、八叠球菌也有作用(琼脂平板打洞法)。亦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1:10苦地丁注射液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爱柯18、柯萨奇B1、腺病毒Ⅲ型均未见抑制;对4个凝血单位的流感亚甲京科68-1株(1:160)无抑制,而对副流感仙台株有抑制

华鼠尾草(学名:Salvia chinensis Benth.)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或基部平卧,被短柔毛或长柔毛,单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仅叶脉被短柔毛,轮伞花序具花,苞片披针形;花萼沿脉被长柔毛,喉部内面具长硬毛环,花冠蓝紫或紫色,冠筒内具斜向柔毛环,侧裂片半圆形,雄蕊稍伸出;小坚果呈褐色,常为椭圆状卵球形;花期8-10月。[3]华鼠尾草产于中国山东、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常生长于山坡或平地的林荫处或草丛中,海拔120-500米;[4]喜温暖或凉爽的气候;[5]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栽培。[6]据《安徽中草药》记载华鼠尾草:“活血止痛,清热解毒。”[7]其全草可药用,味辛、苦,微寒,具有散结消肿等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湿热黄痘,热毒血喇,风湿骨痛,带状疱疹,麻风,跌打伤肿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