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明显减轻了苏武身上的压力。

试运行的两天里。

基本上苏武每天只需要拿出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轻松的把相关的日常事务给处理完成。

“差不多了。”

快速的浏览完了审判团的判决书,没有找到什么错漏的苏武,悄悄松了口气。

按照这种趋势,后续再对一些细节进行修修改改。

比如踢掉一些三观不那么正的审判团成员,屏蔽一些天然带有恶意,喜欢捣乱的居民。

应该就能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机制。

当然,即使如此。

苏武也不会彻底对其放手。

每天自己,或者让晨昕抽出一点时间,来简单复核一遍结果,算是苏武定下的底线。

这些在他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可能就会影响一个人,甚至几个家庭所有人的未来命运。

再如何不在意,也需要稍微慎重一点。

“有了审判团代劳,就能从避难所的日常事务中脱身出来。”

“接下来。”

“应该能腾出一些时间,用来专心发展科技了。”

科技的重要性不用多说。

苏武能走到如今这一步,基本全靠的是人工智能和制造中心的降维打击。

这些都是超越了当前世界最顶尖科技的代表。

而除此以外。

哪怕没有这些经过生存点加持的超规格存在。

仅仅只是一些普通的科技突破,也能给苏武带来相当巨大的好处。

就比如最初的折迭射击平台,到陆战履带机器人,再到武装机器狗。

综合作战能力前后翻了十倍不止。

制造所需的资源却相差不大。

这实际上,就等于让末世之中有限的资源,获得了更高效的利用。变相的增加了资源的总体价值。

而为了方便研究科技。

对于目前即将挖掘完成的,农家小院避难所地下第8层。

苏武打算全部建造为实验场地。

用来模拟各种特殊和极端环境,以方便获得更多真实的实验数据。

同时,苏武还在他手中的各个避难所中,挑选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学者,甚至是资深的工匠,就地组建各种附属的研究实验室。

来协助他进行研发和改装。

这里的协助,是真的协助。

在末世前,这些人的素质或许个个都能吊打苏武。

然而,在装备生物芯片,并进行长期有意识的学习之后,苏武已经迅速的成长为了多个领域内的专家。

完全有能力主导一个科研项目的进程。

甚至不仅是他,晨昕晨月姐妹,也成长的极快。

都在她们各自选择的化学和生物领域,展现出了成为顶尖科学家的潜力。

8月24日。

在农家小院地下第8层,模拟实验场正式竣工的那一天。

苏武投入到科研中的资源,获得了第一份回报。

成功研发出来了一款基于机器狗扩展开来的多足机器人,以及一款由建筑机器人变种而来的,服务型人型机器人。

“蜘蛛型多用途突击机器人。”

“开启第一次实战测试。”

地下8层。一只外形如同蜘蛛一般,拥有6只机械足,体型比机器狗稍大,大约有磨盘大小的机器人。

缓缓走入试验场中。

然后下一刻,快速启动。

在试验场复杂的地形中,灵巧的穿梭跳跃。

最醒目的一次,直接横空跳过了6米的距离,稳稳的抓住了对面近乎垂直的陡峭悬崖。然后又迅速的爬到下方的地面。

展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

随后,它又在水下,高温,低温等等特殊环境中,穿梭了一段距离。

接着又与一群机器狗展开了战斗。

最终在摧毁7只机器狗之后,与最后一只机器狗同归于尽。

“还行。”

“对得起它十倍于机器狗的造价。”

苏武在地下2层控制中心,全程旁观了这一场测试。

对于结果还算满意。

相对于机器狗,蜘蛛机器人更加稳定,还增加了能够在垂直地形上攀爬的能力。

同时因为体型更大,能够携带更重,以及更多样化的武器。

综合战斗力也要碾压机器狗。

就是成本太高。

一台蜘蛛机器人需要使用1点生存点强化,才能进行正常战斗。并且没有余力指挥其它同类。

不能像使用生存点强化过的机器狗那样,成为一支机器狗集群的指挥中枢。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逃课的办法。

苏武完全可以让避难所的人工智能,充当临时的指挥中枢。

来指挥蜘蛛机器人战斗。

这样一来,按照一个基数的算力,也就是一台超级笔记本电脑的全部计算力,能够控制100台蜘蛛机器人来算。

哪怕不使用生存点,也完全可以拉起一支战斗力不弱的蜘蛛机器人军团。

而除此以外,蜘蛛机器人那强大的攀爬能力。

也可以用于野外施工和在城市废墟中回收高价值的资源。

就比如。

针对此时已经被山体滑坡和山洪切断道路,无法再与农家小院避难所进行物资交换的石灰石矿场。

就可以派遣蜘蛛机器人携带一些必要的工具和零件,翻山越岭的过去。

代替建筑机器人,在那边的地下空间建造相应的基础设施。

还有城市废墟中。

蜘蛛机器人也可以轻松的前往那些,不靠近已经疏通的道路,拾荒车队无法触及的废墟深处,去捡拾更加丰富的物资。

主打一个万能。

“蜘蛛机器人就先制造——”

“唔,300台吧。”

苏武稍微盘算了一下,做出了决定。

自从上次投入45生存点扩张算力以后,目前人工智能总共持有4个基数的算力,外加还可以随时调用微型机甲战术电脑上的两个基数的算力。

而维持目前所有避难所日常管理和工业生产,仅仅只需要不到三个基数的算力。

算下来,刚好可以支持300台蜘蛛机器人的运转。

当然,实际上,苏武一般也不会这么极限操作。

保持一百到两百台蜘蛛机器人处于工作状态,剩下的作为预备队,是最好的模式。

毕竟微型机甲的算力,只能充当临时补充。

而不能作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