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摧枯拉朽
足利义满一听此人声音虽是年轻,但是话里话外多有上位者的气势,便立刻明白眼前这人就是大明的李景隆,也是倭岛的代管者。
足利义满赶忙起身鞠躬行礼,对李景隆说道:“见过大明的将军,之前一直神往,奈何一直有事缠身不得相见,今日一见,大明将军果然是人中龙凤!”
李景隆淡淡一笑,示意足利义满坐下。他端起茶杯,轻轻品了一口,然后放下茶杯,看着足利义满说道:“坐吧,今天你来找我是有什么事?”他看似漫不经心,装作并不关注的问道。
足利义满坐下之后,腰板挺得溜直,就像是一个认真听讲的小学生一样,双眼炯炯有神,专注地倾听着。他双手紧握,似乎在思考着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口说道:“将军,小的也不和您卖关子了。百年之前,乃是圆融家族也曾是皇族。哪知圆融家族背信弃义,盗取我扶桑三神器之一,随后便逃到了北方,以神器为信立下北方国度。”
足利义满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愤怒,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他继续说道:“经过百十来年的发展,北方日渐做大,居然起了弟者吞兄之意,现在长庆天皇躲在民间,处境甚危。小的想还请大明帮助啊!”
足利义满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恳求和期待,他希望大明能够出手相助,帮助他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关于北方和南方是如何分裂又如何对立的,都是好几百年前的纠葛了,足利义满也分不清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他知道,这不过是给大明一个合理出兵的理由而已,现在最重要的是向大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请求帮助。
李景隆呵呵笑了笑,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淡然和超脱,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他轻轻拂了拂衣袖,继续说道:“打仗前倭岛便是一个血脉统治,统一之后还是那个血脉在统治,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争的呢?”
足利义满听后,脸色微微一变,他心中明白李景隆的意思。他沉思片刻,然后说道:“北方血脉污秽扶桑百年有余,还望大明出手,帮扶桑素净北地。”
两个人的对话和神态都透露出一种政治家之间的博弈和较量。而刚刚足利义满的意思,就是事成之后北方圆融天皇的地盘就归大明的意思。
李景隆皱了皱眉,他并没有立即回答足利义满的请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思熟虑和犹豫不决。似乎在考虑是否要出兵帮助足利义满和长庆皇帝复国。
足利义满看到李景隆皱眉,心中不禁一喜。他觉得这是李景隆在思考出兵是否划算的表现。他心中明白,大明的实力是摆在那的,如果不多出点血怎么可能换来大明的帮助?
只是沉默了片刻,李景隆突然笑了笑。他的笑容中透露出一种轻松和自信。他看着足利义满说道:“我大明,对倭岛的土地要求,并不高。但是倭岛确实有一些东西是我大明想要的。”
想要、需要这两个词在谈判中可是不同的意思,需要代表了大明此时缺这个东西,只是不太急或者没到致命的时候。而想要则代表大明并不缺,甚至很富裕,但是大明对这样东西依旧很眼馋。
足利义满听后,心中不禁一震。他明白李景隆的意思,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他需要尽快做出决定,否则就会失去这个机会。
于是,足利义满立刻说道:“大明若是能帮长庆皇帝复国,那对我扶桑来说大明便是再生父母。父母想要什么,孩子哪有不给的道理。”
李景隆听后哈哈笑着拍了拍足利义满的肩膀。
在华丽的会客厅内,足利义满五六十岁的身影显得异常恭敬,他顺着李景隆的话语,试图攀爬上一层亲密的关系。看着他的举动,李景隆心中不由得感叹倭岛的人杰地灵,各种角色层出不穷。
李景隆淡淡地瞥了足利义满一眼,开口说道:“行了,你也不用搞这一套了。我明军自会派人先找到长庆,在帮你们复国。到时候你跟着军队走便是。”
李景隆说完,站起身来,准备离开现场。他怕足利义满又搞出什么拜干儿子的举动,让他感到厌烦。
足利义满看着李景隆离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感到有些遗憾。他知道自己没有完全绑定在大明的战车之上,这让他感到有些不安。
原本足利义满是心高气傲,觉得大明也不过是土鸡瓦狗尔尔。
但是他的亲军和长庆的武士被北方圆融天皇的制度兵一波横推之后,足利义满便彻底明白了自己和大明的差距。
一个抄着大明军制的圆融都能横推倭岛,那制度更加完美严格的大明,得无敌到什么地步?
没过几天,足利义满便见识到了大明军队真正的实力。
明军先是找到了藏在小渔村里的长庆天皇,随后便带着二人开始对圆融天皇的地盘反攻。
迫击炮、野战炮、左轮步枪、纸壳步枪,在这些武器的帮助之下,在配合上大明严谨的军纪,打起不可一世的长庆天皇可谓是如同大象踩蚂蚁一样简单。
北方驻城中,就没有一个城池能顶过大明一天的进攻,如果城池之间距离很近,那大明甚至能在一天攻克两座乃至三座城。
足利义满站在城墙上,眼睁睁地看着大明军队如同破竹般攻城掠地。大明的武器先进、战术严谨,每一个士兵都仿佛是经过精心训练的战士。他们的攻势如同狂风暴雨般猛烈,让人无法抵挡。
整个战场之上弥漫着硝烟和战火,大明军队如同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他们的士气高昂、斗志昂扬,每一个士兵都仿佛是无所畏惧的勇士。
足利义满心中不由得感叹大明的强大和无敌。他知道自己必须依靠大明的力量才能够复国成功,但是他并不知道大明是否会真心帮助他们。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仿佛未来的一切都是未知的。
足利义满在见识到大明军队指挥,才明白华夏那句摧枯拉朽的成语是什么意思。
反推只打了不到七天,认清了形势的长庆天皇便直接投降,大明也保住了他一条命,后来听说给他送到澳大利亚搞荒地开发去了。
在之后短短一个月里,那些之前靠着战争发财的商贾们,如果在反推的时候什么都没做,那大明就放他们一条生路。
如果查到有反抗的意思,那就不好意思了,现在大明可是世界一霸,别说你是本国商贾,就算你是欧洲的商贾,大明都能开船到欧洲给你抄家。
战争过后,南方的领土重新回到了长庆的统治之下,而北方则交到了足利义满的手中。李景隆并未索要足利义满的土地,但他对倭岛的产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繁华的城市街头,李景隆与足利义满相对而立。李景隆的眼神坚定而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他开口说道:“服务业、灰色产业、渔业、手工业,这四个行业是倭岛目前唯一能进行的产业。至于农业和矿业,将由我们大明直接掌控。”
足利义满听后,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疑惑。他心中不禁生出疑问:大明真的如此宽容吗?他们把土地交给了他,却没有禁止手工制造业,只是要求分享一些矿产资源。
难道大明真的是什么良善国家?
在这个时刻,街头的氛围变得微妙而紧张。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两人的身上,映照出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李景隆与足利义满的对话,不仅是对倭岛产业的规划,更是对未来政治格局的试探和博弈。
直到半年后,大明关于蒸汽机的报纸传到了倭岛,足利义满和长庆天皇才恍然大悟,原来大明并非表面上的仁慈。
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李景隆对倭岛的掌控已经达到了极致。他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将大明的意志深深地烙印在倭岛的土地上。
此时,李景隆正在与南洋商贾们商议进口粮食的事宜。在倭岛大量推广种植大豆,同时进口粮食来填补粮食上的空缺,以增加倭岛对粮食的依赖。
而在矿业方面,李景隆则派遣了大量的风水师勘探倭岛的地形。他们穿梭在山林之间,仔细地寻找着有价值的矿藏。
在开采过程中,李景隆充分利用了之前攻城时俘虏的奴隶。他们的脸上满是疲惫和无奈,但他们也知道这是他们为生存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整个倭岛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大豆的种植还是矿藏的开采,都将为倭岛带来繁荣和发展。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李景隆的智慧和决断。
自从蒸汽机开始逐渐普及,大明的机械和金属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铁锅、铁铲等厨房用具的价格逐渐降低,使得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这些便利。为了确保国内老百姓都能吃得起饭,大明政府决定将大部分耕地用于种植粮食。
在这个背景下,李景隆在倭岛推广种植大豆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大豆的种植不仅为大明解决了燃眉之急,更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食材选择。
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得直夸李景隆有出息。先是赏了一些银子,随后又亲自签发了两张纸钞作为奖赏,交给李文忠带回家。这两张纸钞被李文忠精心装裱后,供奉在家中,这可是孩子出息的证明。
如今,曾经那些在朱元璋眼中被认为是社会闲散的人员的人们,都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道家的风水师被派到全国,不找陵寝去找矿脉。炼丹一脉的则被拉去学习化学知识,学成之后要么留在研究院要么去民间支教去。
就连佛家的僧人,都被以普度众生的名义,派到全国各地教老百姓识字读书。
道家和佛家的代表们明面上客客气气,私底下却互相看不顺眼。在民间,这些道家和佛家的教师们被分到了同一处山村里教书。
道家的教书除了化学就是用道德经认字,佛家教书除了教冥想就是教佛经认字。
在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老百姓们忙碌地生活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安详。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当两种宗教教育同时存在时,原本很可能会蛊惑百姓的宗教反而成了老百姓没事看乐子的源泉。
朱元璋曾有过以宗教愚民的想法,他认为通过宗教信仰可以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但是在张中正的劝导之下,朱元璋也明白了这个想法的错误。
一时愚民而遗祸后世,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长久,而且还会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只要老百姓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他们就会选择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人想住大宅子,有的人想当官,有的人想求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哪有那么多人有空和你一起去造反呢?
此时的欧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贵族们正在自己的行宫中享受着阳光、美食和音乐。
他们悠然自得地品味着来自各国的佳肴,欣赏着美丽的花园和喷泉,他们的世界一切充满了安逸和享受。
而罗马和意大利则暗地里筹备军备,对周边那些没有能力出海的国家虎视眈眈,企图征服他们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英吉利和法兰西的百年战争被迫中止,双方在暗地里商量联合事宜,企图对其他国家进行报复。他们的谈判人员在密室中交错着,脸上带着狡黠的微笑和坚定的眼神,互相试探着对方的底线。
与此同时,中东的一些行商闻着味来到大明的边境,和瓦剌以及大明再次做起生意。他们满载着香料、丝绸和珠宝,穿过沙漠和绿洲,来到这个富饶的东方国家。
断绝了将近五百年的丝绸之路又再次有了复兴起来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