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蓉哥儿?”
林如海听说贾家来人,自然不敢怠慢。
贾蓉与荣国府已经是五服边缘,即将出五服的关系,那也是贾家人。
“姑王父。”
按照血缘关系,林如海是贾琏,贾宝玉的亲姑父。
贾蓉之父与贾琏贾宝玉同辈。
是贾蓉的族姑王父,按照关系,贾蓉叫一声姑爷爷,然而姑王父正式一些:“这次侄孙来此,是有要事相求。”
“蓉哥儿客气,自家人什么求不求的。”
林如海性格爽朗,没有读书人的死板:“进来谈吧。”
林府不小,作为苏州盐政,林如海在这个富得流油的不能做主官,可以说不知藏了多少银子。
单单林黛玉带走,放荣国府的银子,就有至少百万两。
而大顺的国库收入,各种加起来一年也就只有两千余万两...而宁国府一年下来,爵产与各种产业加一起,才一万多两...
要是林如海是一个死板的人,怎么能攒这么多银子?
就好比秦业就是一个死板的人,同样在富得流油的工部当差,死了之后,算上房产,各种资产加一起,才不过三千两。
进入林府之后,交谈一番,知道贾蓉要参加科举,林如何抚须而笑:“蓉哥儿放心,明日来拿保结吧。”
林如海上任苏州盐政,到现在才不过一两年时间,然,林如海族籍同样在苏州府,算是这里的地头蛇,果然人脉广博。
“如此就多谢姑王父了。”
这事解决,贾蓉科举就不会再有阻碍。
贾蓉之所以以祭祖之名前来金陵,而没有告诉贾珍这个父亲,他要参加科举。就是因为他娶了秦可卿,而贾珍又不是一个正常的父亲。
贾蓉能够想象,当贾珍想要想方设法的,得到秦可卿的时候,一定是对他采取打压,羞辱的方式,让他在秦可卿面前丢尽颜面。
贾珍知道他要参加科举的时候,必然会阻拦的。
正常的父亲,哪个不是望子成龙?
可惜,贾珍不是正常的父亲。
“蓉哥儿初来苏州,我备下酒宴留饭吧。”
林如海多年未曾去神京城,再加上其妻子贾敏亡故,而他无法抽身,对贾家人林如海有一种亲近。
“姑王父宽宥,我这次南下,就是新婚之后,携妻祭祖,如今您侄孙媳还在客栈,舟车劳顿,改日我设宴与姑王父痛饮。”
贾蓉有伤在身不能沾酒,这件事情贾蓉不打算让外人知晓。
“哦?”
林如海脸上露出笑意:“这样吧,府中只有我与小女居住,也无外男,恰你姑奶新丧不久,小女需要陪伴,不如...你们夫妻住进林府,多少也是一个陪伴?”
林如海言语真切:“恰等小女身体康健之后,我本打算应老太太要求,送小女入京的。如今侄孙媳妇与小女先结识一番,以后入京也不至于入眼全是生人。”
林如海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目的。
再加上林黛玉年龄还小,今年才六岁,还不到男女避嫌年龄。
贾蓉要是拒绝,那就显得有些见外了:“如此,以后侄孙在苏州,就要多多麻烦姑王父。”
......
回到客栈,贾蓉接了秦可卿来到林府。
作为晚辈,林如海相邀住在府上,秦可卿不拜见,就是有失礼仪。
见到秦可卿容颜的林如海,也是惊异一番。
出于礼法,林如海反倒是自己,搬出了后院,到了中院居住。
“拜见表姑姑。”
没办法,贾蓉辈分小,看着面前这个不过五六岁的小丫头,也要率先见礼。
林黛玉小小年纪,此时已经病容初显,体量很小,一双眼睛盯着秦可卿:“姐姐真漂亮。”
贾蓉脸色一黑。
秦可卿也是掩嘴而笑,也是一个蹲礼:“我是蓉大爷之妻,当不得表姑姑一声姐姐。”
林黛玉知道自己闹了一个大乌龙,小脸微微一红,但是这个漂亮的不像话的表侄媳妇,林黛玉带着许多好感,拉着秦可卿说话。
这个年龄小小的人儿,其实很是乖巧懂事,总是语出惊人,秦可卿没有把林黛玉当成五六岁小孩看,而是当做了同龄人。
“呀?”
聊了一会儿,也不知道两个人聊到了什么,林黛玉讶然看向贾蓉:“蓉哥儿还有如此才华?”
对于炫耀自己丈夫的秦可卿,已经差点将贾蓉底裤都漏出来,贾蓉还是谦虚了一句:“偶尔吟哦两句,算不得才华。”
林黛玉有自己的见解:“吟诗作赋虽为小道,与科举而言,助益不多。然而诗词反而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才学,心中无笔墨,怎能诗词达意呢?”
结发为夫妻,白首不分离。
酒醉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哪一句不是足以流传后世的诗句?
贾蓉有些惊讶,这个六岁的小姑娘,真会说话。
林黛玉微微蹙眉:“我有一个老师,本是进士出身,然而我不考科举,只求能够做事填词,老师在这方面努力不多,蓉哥儿,你做我老师吧。”
做你老师?
我叫你表姑,你叫我师父?
这不是乱套了?
至于林黛玉说的老师,应该就是贾化,贾化字时飞,号雨村。
贾蓉看了一眼林黛玉,选择贾化做老师,是林如海走的一步臭棋。
要知道,贾化可不是什么好人。
做官贪腐,酷吏...之后更是成了白眼狼,贾家扶他平步青云,而他反噬了贾家。
所以,为了防止贾政这个蠢货,给贾家培养一个白眼狼,贾蓉决定童试之后写一封书信给贾政。
为什么是童试之后?
童试之后,贾蓉要是考得不错,成了秀才,才有一定话语权,否则之前的贾蓉,贾政能看他书信?
相信他?
作为一个老师,贾化其实也不合格。
贾化作为林黛玉的老师,其实教林黛玉时间不长,算算时间,现在也就只有几个月时间,贾化教林黛玉的就是《四书》。
而《四书》是人格养成为内容的,也就是教人如何做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学子,如果做到了在家孝顺父母、外出亲爱朋友、为人谨慎守信、待人有博爱之心、亲和仁慈,还有余力,才考虑学习文化知识。
也就是说,读书求学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
换一种更易理解的方式来说,一个人首先要做到修身。
做好了修身还有余力,就可以考虑齐家,当家长或族长。有能力当好家长或族长,就可以考虑治国,即投入官场,为辅国治民出力。
官做得好,而且做得轻松自在,还有余力,就可以平天下,即进一步升官,乃至封侯拜相。
然而,红楼中关于贾雨村对于《四书》得理解,则是读《四书》属于“时尚之学”。
现代人最喜欢讲“时尚”,然而这并非现代名词。
时尚,指的是一时的风尚。
在贾雨村心中,能把《四书》读好,并籍此谋得一官半职,是一种时尚。他曾说过:“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
这就有悖于读书之道。
《大学》中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书的目的,是明理--明白理事、亲民--亲近民众、至善--极致善良。
时尚正好与之相反,不以事理为先,只以时气为尚;不亲民,反而离民众更远,甚至看不起民众;不以善良为底色,反而为了个人私欲可以不择手段。
贾雨村对读书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林黛玉。他教了黛玉一年的《四书》,都是按照他的“时尚之学”来教的。
于是,我们看到,林黛玉在明理、亲民、至善上都离本性很远。
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以读书多为傲,对底层不读书的人无关切,尤其对平民刘姥姥极尽嘲讽。
她毒舌,经常用刻薄之言让人难堪,这是不善的表现。
这也导致,林黛玉被贾雨村教歪了,林黛玉性格形成于贾雨村,所以争强好胜,不甘人后。
“怎么样蓉哥儿?”
林黛玉看到贾蓉微微出神,略有振奋的说道:“我这就去告诉父亲,要蓉哥儿教我读书。”
贾蓉连忙阻止林黛玉:“表姑且慢。”
林黛玉疑惑转身。
“我是参加考举的,还有几天时间,就要参加县试,之后还要读书,等待参加府试、院试...怕是没时间教表姑读书。”
贾蓉想了想:“不过,闲暇时间,我可以指点表姑写文章与作诗填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