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带徐氏来给父皇母后请安了。”朱标说道。

“来来,快来吃饭。”朱元璋笑着招手,要朱标和徐妙云一起过来吃饭。

“嘿嘿,你娘今天心情好,又看儿媳也来了,特意做了这么多肉菜,你要是再来晚点可就都凉了。”

朱标一看桌上做的菜,也是胃口大开。

朱标和朱元璋俩人可真是被张中正坑惨了,最近这一个月时间,吃的肉虽然不少,但是都没什么味,盐放的出奇的少。

朱标之前因为经常批阅奏折的原因而有的赘肉也都减了下去,没办法马皇后亲自监督,再由军中高手亲自操练,朱标想不瘦都不行。

马皇后也不管朱标和朱元璋吃的有多感动,拉着徐妙云就让她坐到自己身边“唉,老大媳妇,娘也不知道你爱吃什么,就随便做了点,你要是爱吃就多吃点。”

徐妙云红着脸,微微低头说道“谢谢娘。”

朱元璋这时候说道“标儿啊,咱可是听说张中正这臭小子,给你做了一把精妙绝伦的手枪。带没带?拿出来给咱看看。”

朱标无奈,马皇后在一旁掐了一下朱元璋的肩膀“吃到呢,看什么火器,想看等吃完饭再说。”

朱元璋讪笑两声,没敢在言语。

一顿平静的早饭吃完,朱元璋又给朱标放了两天假,要朱标好好陪着徐妙云。

朱标上午带着徐妙云看后宫布局,下午闲来无事,便带着徐妙云去见见张中正。

昨天酒局上人多眼杂,张中正也没让每个官员都能看见自己,李善长等人看见了也就过来倒一杯酒,也没多说。还搞得一些看不见张中正的官员们疑惑,怎么这几个官员首领都去一个地方往地上倒酒,皇家又添新的习俗了?

今日正好有时间,朱标又叫来常安若和吕淑媛一起正式拜见一下张中正。

到了张中正住处,推开院子门就看见张中正飘在空中,指点着沈云卿做化学实验。

“你是猪吗?刚刚都让你滴加滴加,你怎么还直接全都倒进去?”张中正在那破口大骂。

沈云卿面无表情的扭过头,也不还嘴,就是摆出一副我就不听的架势。

骂了沈云卿两句,见朱标带三个媳妇上门,张中正的内心又狠狠被刺痛了一下。

瞅瞅人家,媳妇娶了三个,还都是大美女,常氏病美,吕氏熟美,徐氏青美,可谓是各有千秋。

再看看自己,只有地图空间里那两捧骨灰陪着自己,连个同类的鬼都见不到。

将四人迎进屋,张中正脸色依旧很差,指挥着沈云卿给几人倒茶。

张中正先和三女互相打了招呼,才和朱标搭话。

“怎么?老朱给你放假了?”张中正随便拿起一片茶叶放在嘴里干嚼。

朱标点了点头“是啊,可算能休息一阵了。要知道我大婚之前都没有休息,不仅要处理民间的奏折,新税部的事也搞得我焦头烂额。”

张中正嗯了两声,意有所指的看向朱标“殿下,你是不是忘了什么事?”

朱标闻言一愣,低头思索一阵,只是怎么想都没想起来自己忘记了什么事。

张中正看朱标一直思索的样子,紧皱眉头“你真忘了?”

朱标抬头一看,张中正此时面色凝重,从张中正眼神里能看出【你要是想不起来就别当我徒弟】的意思。

朱标进门时便一直牵着常安若的手,就在这危急时刻,常安若偷偷的在朱标的手心上写着什么。

仔细感觉下,便能明白常安若写的是一个舟字。

舟?船?朱标这时才反应过来“师父说的可是…倭寇袭击沿海,大明反攻一事?”

张中正呵呵笑了笑,微微点头。

见张中正没再继续追究,朱标这才松了一口气,赶忙说道“等孤回去便开始催促工部加快造船,孤必不负百姓。”

张中正长叹一声,语气有些无可奈何“不是说我非要逼你,而是这发展可不是儿戏,每一个决定每一次探索都是不能耽误的,而且我大明沿海受了倭寇袭扰这么久,不知道死伤多少百姓,你知道这对大明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吗?”

“别以为嘴上把倭寇当做纤芥之疾大明就能蒸蒸日上,就能延续万年。每一个崩溃的帝国都不是突如其然的,都是一步一步突破底线导致的。”

“今日你无视倭寇,明日就有亡命之徒和倭寇同污。”

“明天你在向文官让一小步,后天文官就敢向百姓多剥削一份。”

“什么狗屁百官制衡帝王心术,不过就是法治残缺,当权者无能的借口。”

“若是法治完善,那还需要什么制衡心术,依法办理就可以了。”

“只可惜…”说到这,张中正突然想到什么,便不再说下去。

朱标听的正起劲,却看张中正突然不再言语,便赶忙问道“张师,怎么不说了了?”

张中正摇摇头,这话哪能继续说。法治若是健全了,那皇帝的权力直接就砍下一大块。

本质上,拥有全部权力的皇帝,就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害虫。

张中正知道这点,可是知道也不能说,因为就算说了,甚至老朱听进去了,把大明改成共和制,一样没有意义。

时代有时代的局限性,共和制也不是出来就是完美的,也是上百年时间内一个一个国家犯错甚至灭亡后总结经验后的结果。

将这些太远的东西甩出脑海,张中正一拍桌子“立刻催促工部加快造船速度吧。”

“我现在有太多想法因为没钱的原因不能实现,倭寇的金山银山,就是我大明的一桶金!”

朱标闻言,起身告别。回东宫后立刻拟订扩建造船厂的条例上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诧异的看着朱标“你不休息了?”

朱标闻言立刻想到张中正对他说的话“父皇,一国之发展如大船过小溪,每一个转眼的节点,都容不得怠慢。”

朱元璋点了点头,心里暗喜,看来朱标拜张中正为师是拜对了。

想到这,朱元璋当即下旨。

【逐工部立刻扩建四大船厂,加快造船速度。定期十月前,需至少二十艘战船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