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军兵出云贵,对清军展开大反击的时候,南明永历朝廷有永历帝朱由榔为反清的旗帜,颇具军政才干的孙可望在主持大局,军事才华出众的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冯双礼王复臣等大将在沙场上驰骋征战……
反观清朝方面,情况就跟清军刚入关的时候大为不同了。
主持全局的枭雄多尔衮暴病身亡了;最强战将多铎染上天花死了;阿济格,豪格在内部政治斗争中被处死了……
清方没有了领军人物,只能依靠降将吴三桂、尚可喜、洪承畴等人与南明周旋了。
由于清军失去了多尔衮这样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又没有类似多铎、阿济格这样的军事统帅出现,因此,虽然满州八旗兵依然还是南明反清战争中最有战斗力的那支劲旅,可是它已经不再具备昔日摧毁李自成、张献忠那种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了。
布置好进军广东的战略之后,孙可望仍然觉得不太放心。他又召开了一个小型军事会议,和白文选、李定国。刘文秀、王复臣等人具体商议了进军两广的详细细节问题。
孙可望尤其对刘文秀提出要求,说大顺军的余部曾经在广西一带活动过,不如去三峡地区会会李来亨,郝摇旗等人。最好能够邀约他们一起进军两广。以壮大王复臣麾下的兵力。
李定国、王复臣等人都不愿意再去接触大顺军余部将领们了。因为在大西军决策联明抗清之后,大顺军余部改编的“忠贞营”坚决反对永历朝廷册封孙可望为秦王。甚至“忠贞营”一度成为了永历朝廷的文官们对抗大西军的军事后盾。因此在孙可望掌握了永历朝廷的执政大权以后,大顺军的余部将领们觉得前途无望,眼看清军又大举进军广西,他们却遭到永历朝廷重臣们的排挤猜忌,无粮无饷,以致李过郁郁而死,在高一功的指挥下,大顺军余部改编的“忠贞营”抄近道撤往长江三峡地区。
路上又遭到了已经投降清朝的地方土司的袭击。高一功不幸身身死。这些人在李来亨,的带领下,跑到了夔东地区。跟早先来到这里的郝摇旗、袁宗第等人率领的大顺军余部会师了,。
孙可望对王复臣、李定国等人说道:如今他们这些闯王的旧部已经是处境困窘至极了。就像当年我们在谷城的时候,闯王只带着几个人从商洛山的深山老林里走出来。向我们老万岁求助。当时要除掉闯王的话,那简直是易如反掌的事儿。可是我们老万岁顾全大局,以兄弟手足情义为重,不但没有置闯王于死地。而且还给了李闯王一些人马和兵器,资助他去河南打开局面。如果不是我们老万岁的仗义出手,闯王怎么能够在河南立住脚跟,从此纵横中原,天下无敌手呢。如今闯王麾下的这些老八队的弟兄们困在三峡地区。处境艰难,正是我们这些西营老大哥们出手帮助他们的时候啊。要知道我们都是从陕西出来的。不管是到了什么时候。只要看在老万岁和闯王的面子上,我们也得拉他们一把呀。老万岁和闯王都死于东虏之手。我们应该和李来亨他们携起手来共同抗击清兵。为老万岁和闯王报仇雪恨。把清军从神州大地上赶回辽东去。
孙可望说完了这番话之后,大西军的将领们都不再说话了。大家都回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闯王攻占北京,老万岁雄踞成都,眼看着天下就是陕西这些举事兄弟们的天下了。偏偏从东北杀过来了这股子清兵,一下子就扭转了天下大势。他们首先是在山海关,接受了吴三桂吴三桂的邀约,在山海关大战中,从背后偷袭了李闯王,击败了闯王的大军。紧接着他们进入北京,又从北京进军四川,又是用偷袭的手段,在叛徒刘进忠的指引下,一箭射死了老万岁张献忠。促使他们这伙兄弟不得不从四川转进贵州、云南,休养生息了这么几年,才在云南站稳脚跟。打下了一番基业,建立了大西南反清基地。
一番回忆沉思之后。李定国,刘文秀等人。这才觉得孙可望说的对。现在正是拉着大顺军余部一起去为闯王和老万岁报仇雪恨的时机,绝不能在大敌当前的局面下,再自己兄弟互相残杀了。
但是李定国还是提出邀约福建的“国姓爷”郑成功共同出兵,东西合击,夹攻广东清军。然后再共同举兵经略江南。使南明踞于不败之地。
孙可望毫不犹豫地给大家指出:郑成功不像大顺军这些人,跟咱们知根知底,跟清朝势不两立;而据我们的情报,郑成功现在正在暗中与清廷议和,他一直与我朝虚与委蛇,按兵不动,对我们进军广东、经略江南的战略根本不予配合。
其实,据情报分析:郑成功对南明和清廷谁胜谁负,并不上心。他的真实想法就是:谁让我在东南割地称雄,我就打谁的旗号。
郑成功认为,一旦自己帮助大西军打败了清军,那么,孙可望的手就会伸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一旦大西军在东南沿海扎下根来,以后就不利于他郑成功在东南称王称霸了。
孙可望对负责两广战事的王复臣和白文选说:你们可以重点依靠潮州总兵郝尚久这个人。他已经打算起兵反清了,但是他被潮州附近的清军包围,无力杀出包围圈,我军一到,就让张胜率精锐骑兵1万人杀到潮州,救出郝尚久,双方合兵,伺机突袭广州。或是与大军一起夹击广东清军主力。
历史上,李定国第一次进军广东,广东境内的反清义师纷纷响应,不过他们的力量并不强大;唯有清朝的潮州总兵郝尚久起兵反正,声势较大。但是,由于郝尚久所部受到附近清军的强力牵制,无法杀出去与李定国会师,进而恢复广东全境。郝尚久只得派人向郑成功求援,请求郑成功出兵相助,共同抗击清军。
但是郑成功不顾大局,只是严令郝尚久死守潮州,却不发一兵一卒去救援。而清军主帅尚可喜久经沙场,一下子就看出了战局最可怕的就是李定国一旦派兵协助郝尚久乘虚猛攻广州,那么,清军就会陷入灭顶之灾。尚可喜急令留守广州的靖南王耿继茂派出精锐骑兵,切断了李定国与郝尚久的联系。耿继茂果然遇到了李定国派去联系郝尚久的一支小部队,打败了他们,挫败了李定国乘虚攻取广州的战略意图。解除了后顾之忧以后,尚可喜重金悬赏,招募死士,冲出城去,与李定国所部明军死战。经过几番血战,尚可喜终于击退了明军。遏制住了李定国对广东的猛烈攻势。
熟悉历史的孙可望可不想再重蹈覆辙,特意强调了潮州和郝尚久的重要性,引起领兵主帅王复臣和白文选的警惕,避免因大意而丧失了大好战机。
其实孙可望确实小心过逾了,广东清军主力不过2万多,根本不可能打败王复臣、白文选麾下的10万大军的。可是,孙可望觉得:还是要防范尚可喜这个沙场老将的狡猾和凶狠啊。一旦被尚可喜突袭得手,就会丧失打败清军的大好战机的。他可不愿意让历史重演的。
因此,孙可望给大家普及了一下尚可喜的出身背景和经历,当然了,他说是细作收集来的情报:
清朝初期册封的汉人藩王中,平西王吴三桂、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是满清的忠实鹰犬,他们为清朝征服天下效尽了犬马之劳,立下了巨大的军功。在这几个人之间,吴三桂的名气最大,人们都认为吴三桂的军事能力最强;其实,依情报分析看来,尚可喜的作战经验最为丰富。在这些人中,尚可喜的武力值是最高的,吴三桂等人是根本无法与尚可喜相提并论的。
靖南王耿仲明因为违犯清朝律法,私藏逃人,畏罪自杀,死得较早。而且耿仲明出兵作战,从未单独统率过军队,不是跟着孔有德,就是随从尚可喜,一直都是担任的助手。
而且,耿仲明本身没有作为方面军统帅,与强敌进行过足以改变形势的大战。所以,耿仲明的军事能力应该是逊于其他三个人的。
自从清兵入关以来,定南王孔有德作为清军的高级将领,一路追剿李自成、平定江南,后来又战湖南、攻广西,从未遇到过像样子的抵抗,因此,孔有德开始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自以为天下无敌。
1652年,大西军杀出云贵地区,对清军展开凌厉的攻势。其中李定国统率的军队横扫湖南,收复了湖南的大部分州县;接下来,李定国督率大军进攻广西,准备攻打桂林。
孔有德不以为然,率军迎战。可是,大西军的战斗力显然不同于以往清军所遇到的大顺军和明军,而统帅李定国又是一个军事天才。因此,一向骄横的孔有德被当头一棒,在严关之战中,被李定国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回桂林。
李定国乘胜直趋桂林,孔有德龟缩于桂林城中,紧闭城门,死守待援。
在李定国进攻广西的时候,孔有德自信满满,没有把主要兵力集中在桂林周围。结果桂林城中的兵力不足,没几天就被李定国攻破了。孔有德无奈之下,阖家自焚,只逃出了一个女儿孔四贞。
平西王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之后,充当清廷的鹰犬,一马当先,从未遇到过对手;直到1652年大西军入川抗清,吴三桂才知道世间还有战斗力这么强悍的汉人军队存在呢。在尼堪大军被全歼之后,吴三桂看出了大西军将领们要一口吃掉他的战略意图,及时逃往北方去了。由此可见,吴三桂不亏是天下闻名的骁将。以后必是大西军的强劲对手。
而据情报分析,尚可喜用兵极其老到,为人小心翼翼,孔有德一死,他立刻就把广西溃败过来的清军和广东各地的清军主力全都集中到了广州地区,准备迎击南明军队的大举进攻。所以,我军虽然势大,但是还是要警惕尚可喜伺机反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