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蔷薇科李属桃(Prunus persica)的多年生乔木植物桃树的花,树干灰褐色,叶椭圆状披针形,单叶互生,边缘具有细锯齿,花单生,先叶开放,核果近球形,花期3—4月,果期6-9月。[5]桃花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6]桃花原产于中国中部及北部,栽培历史悠久,后来逐渐传播到亚洲周边地区,在法国、地中海等温暖地区都有种植,喜温暖、湿润及光照充足的环境,耐寒、耐热;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土壤,不耐碱土。桃花一般通过播种或嫁接繁殖。[7]桃花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既可作为食物用,又可作为药用,《岭南采药录》记载:“带蒂下药,能凉血解毒,痘疹通用之”。古人曾用“人面桃花相映红”来赞美少女娇艳的姿容,其实桃花确实有美颜的功效,《神农百草经》里就谈到,桃花具有“令人好颜色”的作用。[6]桃花色彩艳丽,是早春重要的观
桃花较重要的变种有:油桃、蟠桃、寿星桃、碧桃。其中油桃和蟠桃都作果树栽培,寿星桃和碧桃主要供观赏,寿星桃还可作桃的矮化砧。树高4~5米。一年生枝条红褐色。叶多呈披针形,叶缘有锯齿,叶柄基部常生蜜腺。花型有蔷薇型和铃型两种。核果除蟠桃外,多为圆形或长圆形,果面除油桃外,均布有茸毛。果肉白,黄色或夹红晕,少数呈红色;肉质柔软、脆硬或密韧;核表面具有不同沟点纹路,均为种和品种群的重要分类依据。共6张
桃花影视形象:十里桃林桃花是中国传统的园林花木,其树态优美,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为早春重要观花树种之一。
桃花桃树的果实是著名的水果;桃核可以榨油;其枝、叶、果、根俱能入药;桃木细密坚硬,可供雕刻用。[1]共2张
桃花生长环境
桃性喜光,要求通风良好;喜排水良好,耐旱;畏涝,如受涝3~5日,轻则落叶,重则死亡。耐寒,华东、华北一般可露地越冬。桃花宜轻壤土,水分以保持半墒为好。不耐碱土,亦不喜土质过于粘重,不择肥料,其余生态习性大致与梅类似。但生长势与发枝力皆较梅为强,而不能持久,约自20龄起即始趋衰退。共15张
国画桃花图一般树龄可维持20~40年。桃树进入花、果的年龄皆早,通常嫁接苗定植后1~2年即始花始果,3~5年进入花果盛期。生长迅速,一年能抽发2-4次副梢。根系发达,须根尤多;移栽易于成活。花芽每节1~3朵,几无柄,花与叶大致同时抽发,而叶在花后长成全形。多数桃花品种以长果枝为开花、结果之主要部位,但“寿星桃”等少数品种则多在短果枝、中果枝上开花、结果。华东、华中一带多于3月中下旬开花,6~9月果熟。分布范围
桃花原产于中国中部及北部,栽培历史悠久,后来逐渐传播到亚洲周边地区,从波斯传入西方, 桃花的拉丁名称 Persica 意思就是波斯。中国,法国,地中海,澳大利亚等温暖地带都有种植。其繁殖以嫁接为主。氮肥,秋季时最好追加些骨粉。现中国各地广为。
绒花制作技艺,江苏省南京市传统技艺,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9]绒花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旧时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之中。绒花题材寓意造型大多取自民间生活符号祥瑞,用以表达吉祥如意之意趣。[11]
花的制作材料主要有蚕丝、黄铜丝(宫廷使用白银拉丝)、铅丝,辅助材料有染料、菜籽、松香油、皱纹色纸、皮纸、白乳胶(传统为糯米胶)、料珠(各种颜色)、水晶珠、木炭等。蚕丝一般为缫丝厂的下脚料,分为生丝(又称粗丝)和熟丝(又称细丝)。绒花根据造型的不同而选用不同质地的材料,生丝坚挺,适合做鸟兽虫鱼等绒花制品,熟丝柔和,适合做花朵造型。制作南京绒花所用的原材料—优质蚕丝,纤细柔和,坚挺不倒毛。[3]使用工具制作绒花的工具主要有剪刀、镊子、钳子、刷子和木质搓板,辅助性工具有煮绒器具、晾晒器具、烧铜丝器具等。其中,勾条和打尖均使用剪刀,刷子一般用猪鬃毛做成。[3]
花的制作工序分为9道工序,分别为炼丝、染色、晾晒、勾条、烫绒、打尖、传花、粘花、包装。1.炼丝:将整支蚕丝扒松后,放入冷水中浸泡一天,之后用碱水将其煮熟,时间不宜太长,以防煮得过烂。煮熟后的蚕丝称为“熟绒”,具有柔和、坚挺、不易倒毛的特点。黄铜丝要用木炭的文火烧至退火软化。2.染色:根据要制作的绒花产品的色彩需要进行染色,色丝一般多达几十种色彩。3.晾晒:将染色后的丝绒套在竹竿上在阳光下晾晒,期间必须经常翻动,并使其保持绷直。4.勾条:又称”下料”,根据产品制作需要,把各种颜色的熟绒按照一定长度和宽度分劈成的绒带,将其排匀后同定在某一器物上,然后用猪鬃毛刷子逐条刷平、刷匀。取一根黄铜丝将其对折,一端捻成少许螺旋状分叉从正面夹住排匀的绒带,再将另一端合并捻成螺旋状,按照所需要的规格用剪刀将熟绒剪断,两手同时反方向捻搓绞紧,再用木质搓板进一步加工成均匀而滚圆的绒条,这道工序就是绒花艺人俗称的“滚绒”。绒条是制作绒花的主体材料,也是制作过程中基本的部件。5.烫绒:根据需要将圆形绒条川烙铁或熨斗烫成扁平状,用来制作花朵的叶子、鸟的翅膀、尾巴、羽毛等部件。6.打尖:根据绒花产品的不同需要,用剪刀对圆形绒条进行剪加工,使圆柱体状的绒条变成钝角、锐角、半圆、球体、椭圆体等适合形状。7.传花:用镊子将打尖过的不同色彩、规格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制成立体状的鸟兽鱼虫、花卉等。8.粘花:将独立的绒条和其它配件,如绒鸟的嘴巴、冠、眼睛、尾巴、腿、脚等,配合铅丝、有色皮纸、料珠、水晶珠、菜籽等辅助材料,用白色乳粘在相应部位上,制作出需要的产品。9.包装:根据产品的创意设计需要装配玻璃框、竹篮、鸟窝、花盆等配件的,可以进行组装。
花制作技艺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作坊(企业)传承以及社会传承等方式。
瓜(Citrullus lanatus),是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19],形态近似于球形或椭圆形,颜色有深绿、浅绿或带有黑绿条带或斑纹;瓜籽为黑色,呈椭圆形,头尖;茎枝粗壮,有淡黄褐色的柔毛;叶片如纸,呈三角状卵形,边缘呈波状。花果期5—6月。[20]因9世纪自西域传入中国,故名西瓜。[21]西瓜的地带,主要种植在热带地区,[22]在南疆和中亚地区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21]西瓜喜温暖干燥的气候,不耐寒,耐旱、不耐湿,喜欢光照,需肥量大,以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最佳,[23]繁殖方式有嫁接繁殖和种子繁殖,主要是通过种子繁殖,借助外力者或人工栽培,就会长出新的西瓜苗。[24]《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富含多种维生素,具有平衡血压、调节心脏功能的作用。[25]西瓜号称夏季瓜果之王,“夏日吃西瓜,药物不用抓”,民间这句俗语反映了西瓜的药用价值。[21]史料记载:西瓜在明、清时被列为太庙果品之首,人们把西瓜叫作“贡瓜”。清朝南苑辟有瓜园,慈禧、嘉庆皇帝爱吃西瓜,皇帝为此令人专门给他开辟了一个小瓜园。[26]王祯在《农书》中说西瓜“食之如醍醐灌顶,甘露沁心”,表达了西瓜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按胡峤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这说明西瓜在中国的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有人引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说:五代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周广顺三年(953)……峤归”。于是,西瓜从五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成了定论。[3]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衣食住行史话》中就有“西瓜始于五代”一节。其实,多种说法并不确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西瓜又名寒瓜。“陶弘景(南北朝时人)注瓜蒂言永嘉(晋怀帝年号)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音,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南史·滕昙恭传》说,昙恭“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遇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吾有两瓜,分一相遗。’还以与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十九记载隐侯(沈约)的《行园》诗云:“寒瓜方卧垅,秋蒲正满陂。紫茄纷烂熳,绿芋都参差。”从诗中谈到寒瓜卧垅的时节看,正跟西瓜相符。另外,旧北京曾称先上市的西瓜为“水瓜”,后上市的为“寒瓜”;今访老农,也说晚西瓜确有“寒瓜”一称。看来,上述文献资料可以和李时珍的说法相印证。然而,李时珍的说法几百年来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瓜喜温暖、干燥的气候、不耐寒,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24-30度,根系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30-32度,根毛发生的最低温度14度。西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昼夜温差。西瓜耐旱、不耐湿,阴雨天多时,湿度过大,易感病。西瓜喜光照,西瓜生育期长,因此需要大量养分。西瓜随着植株的生长,需肥量逐渐增加,到果实旺盛生长时,达到最大值。西瓜适应性强,以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最佳。喜弱酸性,pH5-7
火龙果(学名:Hylocereus undatus (Haw.) Britt. et Rose)为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又名霸王花、三棱箭、三角柱、霸王鞭等,商品名为火龙果,为多年生攀缘肉质灌木。[11][12]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攀援肉质灌木的果实,其分枝多数呈边缘波状或圆齿状,颜色为深绿色至淡蓝绿色;无毛,骨质;刺锥形;浆果为红色长球形,果脐小,果肉呈现白色;种子是黑色倒卵形,[4]花期是夏季和秋季。因为它拥有红色的外衣,外衣上的突起像是火焰,也让人想起龙鳞,故取名火龙果。[5]火龙果分布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在夏威夷、澳大利亚东部亦为野生;中国于1645年引种,各地常见栽培,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以及广西亦为野生,藉气根攀援于树干、岩石或墙上,常生于海拔3—300米。[4]火龙果喜光耐阴,耐热耐旱,喜肥耐瘠,[6]适于生长在热带区域,[7]其繁殖方法为扦插法。[4]火龙果分为白色和红色,白色口感清淡,红色较甜。据古籍《普济方》记载,火龙果营养丰富,有预防便秘、促进眼睛保健、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作用,因为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花青素,它还具有促进肠胃消化、预防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