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弄到了这么多的资源。”
“就这么凭白的浪费掉,实在太过可惜。”
8000万立方米的燃油,保守估计大概能产出2720亿度的电量。
几乎足够目前容纳了7000万人口的农家小院,正常运行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如此巨大的一笔资源。
换做谁站在苏武的立场上来看,都不会舍得放弃。
思索许久后。
苏武逐渐将目光放到了无线充电系统上。
单纯的运输燃油难度太高。
但如果就地把它们转化成电力,再通过无线充电技术远程传输回去。
或许,可能会更便捷一些。
4月6日。
镇海市西南15公里外。
低沉而厚重的云层笼罩下。
让即使处于正午时分的这里,依然晦涩的如同傍晚一般。
而在烈烈的大风中。
一列长达1公里的钢铁机械造物,沉默的逆风而行。
缓缓地驶来。
抵达了一处看起来与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同的冰层上。
“已确定坐标位置。”
“开始施工。”
两行冰冷的文字,在领头的冰封级陆地护卫舰的主控电脑日志上,缓缓刷新出来。
随后。
位于它后面的两辆雪地运输车,无声无息的与其它车辆脱钩。
驶入坐标处。
其中一辆,将车身延展开来,化作一座充满了机械美感的大型钻井平台。
就地开始穿凿冰面。
另外一辆等到冰面被钻开后,打开车厢后面的舱门,将车厢内携带的一艘前后长度只有七八米,通体呈胶囊形态的潜水器,投放入了冰层下的海水之中。
而在两辆雪地运输车,破开冰层投放潜水器的时候。
停在昏暗天色下的列车,靠前的那一段,约有三分之一的车厢,有柔和的灯光从车窗内挥洒出来。
为这片充斥着寒冷与飓风的世界,带来了一抹暖意。
那是商队列车,从其它地方救援出来的幸存者,居住的车厢。
因为要跋涉多个地方救援,经常要穿行在危险程度,远高于正常区域的地带。
这些被救下来的幸存者。
在车厢内的待遇,要比海岸线那边,被送往江河市农家小院的人群,要好上许多。
平均每一列车厢里,仅仅容纳80人左右。
打发时间的扑克牌和象棋,热水壶,食品柜,厕所,淋浴间,床铺等等一应俱全。
并且还安装了大屏的电视,供他们观看来自于江河市电视台的节目。
电视里播放的农家小院内部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满了生机与沃土的公园,被无数彩色的灯光,点缀的如梦如幻的游乐场。
很大程度上驱散了待在车厢内的幸存者们,那惶恐不安的心情。
让他们能够怀着相对安定的心态,看向外面死寂又冰冷的世界。
不过,如果有选择。
这些幸存者,肯定宁愿挤在前往江河市的拥挤车厢内。
也不愿意在这里享受小小的空间上的优待。
冒险,是一场要赌上性命的赌博。
末世前或许会有生活太过平淡的人,追求它所带来的刺激。
可末世后,经历了太多苦难的幸存者。
渴望的只有那一份曾经被忽略的平淡和安定生活。
冰层下。
外表浑然一体的潜水器,打开了外置的氙气灯。
接近自然光的明亮光线。
一瞬间,驱散了海水中的黑暗。
将海底来自末世前的建筑遗迹,照耀得纤毫毕露。
根据视图和雷达扫描结果。
潜水器最终确定,目的地就在它的正下方,东侧5米外的地底之中。
启动引擎,潜水器缓缓靠近过去。
因为这一次的目标。
属于一座仅有一人的小型私人避难所。
潜水器并没有大动干戈。
只是单纯的降落在避难所的出口位置,将其与潜水器上的隔水舱对接。
这个时候。
一阵强度至少在5级以上的地震来临。
海底在震动中。
向海水中抛射出了无数浑浊的沙砾。
将潜水器的灯光,阻隔得严严实实。
人工智能操纵下的潜水器,对此置之不理。
仅仅在微调了部分因为震动,而有些偏移的连接处之后。
便继续按照原本的程序执行。
几分钟后。
使用激光,将出口处切割出一条通往内部的通道。
潜艇上的一台人形机器人。
动作敏捷地穿入进去,与焦急地等待在避难所大厅内的一名年轻的男性照面。
“刘星,男,23岁。”
“通过东洲数据资料库分析审核,道德评分60分以上,拥有救援价值。”
“当前身份确认成功。”
“开始转入引导模式。”
一连串的数据,在负责操纵人形机器人的人工智能核心程序里,一闪而过。
接着。
它开始模拟人类的行为模式。
和对面进行交流。
引导他进入潜艇内部。
并顺带将避难所内,包括黄金白银在内,所有有价值的稀有资源,全部拆卸打包一同带走。
这些资源将作为救援费用充公。
不会再返还给对方。
甚至,就连对方自己携带的那一部分稀有资源,最后也会没收。
只允许他保留一部分如衣物,手机等等在内的普通私人物品。
全程4分钟过后。
完成了所有任务的潜水器,开始缓缓解除与避难所的对接。
在海水通过切开的缺口,涌入避难所内的时候。
慢慢一点一点的上浮返回。
冰面上。
阴沉的天色下。
潜水器在绞绳的帮助下,于狂风卷起的呼啸中,重新回归到雪地运输车内。
此时外界的风暴似乎更大了一点。
吹打在比双层大巴车,还要更大一圈的雪地运输车上,让它产生了已经能够让人感知到的轻微颤动。
在无人知晓的人工智能内部日志中。
对这里的环境评级,悄然由代表高危的浅红色,逐渐爬向了更加恶劣的深红色。
江河市。
农家小院,地下一层控制中心。
苏武接到了人工智能发送来的,危险环境变动报告。
随意点开查看。
发现是他派去浅海地带的一支商队列车,卷入了随时会造成大面积冰面破裂的地震影响范围。
不过因为涉及的范围不深。
大概率不会出现什么恶劣事故,最多只会让里边的乘客受到一番惊吓。
“还有三座预定的避难所,没有来得及救援。”
“只能放弃了。”那三座避难所,加起来大概有二三十人。
苏武几乎能够想象到。
当他们得知救援不会到来的时候,会是何等的绝望。
明明给了希望,却在最后一刻又突然将其掐灭。
那种从天堂坠落入地狱的失落,不会亚于任何酷刑。
苏武无声的叹了口气。
眼中的怜悯一闪而过,并没有在心中留下任何的痕迹。
作为掌控了末世中1亿多人口的统治者。
苏武这段时间,见过了太多类似的事情。
不要说这二三十个人。
就算是前去救援的那支商队列车被灾难吞没,车内几千名乘客全部死亡。
也照样已经不会给他带来太大的情绪波动。
苏武只是知道的太多而已。
本质上。
他并不是真正超凡脱俗的神灵,也没有能力去拯救一切。
自然不需要去背负太多的责任和负面情绪。
关闭报告。
回到之前的规划界面。
苏武继续陷入之前的思索中。
随着对镇海市的转移工程,进入后半阶段。
苏武对于汇聚在那里的商队列车,也有了新的划分。
总共330支商队列车。
200支负责将首批400万镇海市人,运往农家小院。
此时它们刚刚抵达目的地。
正在交接人口,准备继续回程进行第2批人口转移。
120支商队列车,离开了海岸线,深入了海洋凝结的冰原之中。
前去拯救镇海市以外,其他同样位于海底的避难所。
在苏武的特别授意下。
这些商队列车救援的路线,会优先从最接近镇海市的高危地带开始。
以尽可能的抢在那边的灾难扩大之前。
救下更多的人口。
得益于这个策略。
最近两天以来。
至少有20多万人,从原本濒临死亡的境况中被拯救出来。
与随后扩大的灾难范围,错身而过。
最后10支商队列车。
则和剩下的8000辆雪地运输车一起。
负责将仍然在通过7条海底通道,源源不断地从镇海市避难所运输过来的物资。
转移到附近地质稳固的山谷仓库之中。
这两天下来。
已经累计有超过3000万吨的物资,被送入了那些仓库里。
等待着未来,商队列车的主力部队腾出运力后,再将其拉走。
这些对商队列车的安排。
其他都是效率为先,仅有负责前往海中救援的那一部分。
并没有遵循收益最高的原则。
而是把宝贵的运力,更多地倾斜在救援人口上。
甚至宁可为此,直接放弃垂手可得的普通资源,以及错失带走一部分稀有资源的机会。
这算是苏武属于普通人的那一部分情感,带来的小小的任性。
他愿意付出一部分,不影响整体利益的代价。
来看到被从绝境中拯救出来的人们脸上,那发自心底的感激。
而除了调整商队列车的任务以外。
这两天,还有一件重大的事项。
就是在投入大约12000点灵性以后,苏武针对无线传输电力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成果。
成功的制造出了,能够在空气中直线传输超过1000公里的定点电力传输装置。
并顺带,还对原有的火力发电机,进行了进阶性质的改装优化。
虽然没有提升多少对于燃料的利用效率。
但却成功地降低了制造这些发电机的成本,以及让它们获得了在相同发电功率下,更小的体型。
这两项科技上的进步。
让苏武原本构想的,在燃油存储地就地发电,然后再将电力输送回农家小院的方案。
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
“目前两座对接的大型电力传输装置,已经生产完成。”
“并通过空中运输。”
“一台运到了农家小院西北方向20多公里外,山脉中的一座高山上。”
“另外一台,运到了临海避难所附近,临时仓库所在的那一片山区的高峰上。”
“它们将作为电力传输工程中的主体。”
而围绕这两座大型电力传输装置周边。
还安装有一系列同款的小型电力传输器。
它们一方面,负责将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力,输送到临海避难所那边的大型电力传输装置那里。
一方面,负责将江河市这边的大型电力传输装置接收到的电力,跨越20多公里的距离,真正输送到农家小院避难所内部。
完成末端的收尾工作。
“另外,建设在燃油临时仓库那边的火力发电机群组。”
“因为成本和占地面积大幅度的降低。”
“总装机容量,达到了5000万千瓦。”
“大约等同于50座大型火力发电站。”
“每小时可以消耗1万多吨的燃油。”
“预计持续运行6到7个月,可以将这边存储的8000万立方米燃油,全部使用完毕。”
看着最后计算出的数字。
苏武一时间忍不住皱了皱眉。
超过半年的发电周期,仍然还是有些太过漫长。
要知道。
从进入末世到现在,也不过才堪堪9个月左右。
苏武就从零建设起了一座容纳上亿人口的超级避难所。
现在却还要花费半年多的时间,才能消化掉临海避难所那边的燃油。
多少显得不太对称。
只是,建造一片5000万千瓦的发电机群组。
本身就已经堪称是一项史诗级别的工程了。
苏武前世,亚洲最大的三峡水利发电站,装机容量也不过才2000多万千瓦。
这布置在临海避难所山区的5000万千瓦的发电机群组。
都已经超出其两倍还多一点。
再继续增加下去。
风险和建设成本,就都会变得太过巨大。
有些得不偿失。
“暂时先这样。”
“半年就半年吧。”
“要是不这么干,等商队列车腾出运力来运输。”
“怕不是都要等到一两年以后。”
“对比起来,其实已经相当快了。”
自我安慰了一番。
苏武终究还是忍住了,继续扩大电厂规模的冲动。
而随着远距离无线电力传输技术的成熟。
不只是解决了临海避难所那边,运输燃油的难题。
对于苏武在东洲其他各处的附属避难所,甚至还有商队列车未来的行为模式。
也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