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三大宗教。
基督教最早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期,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有许多犹太人居住。犹太人信仰耶和华神,并期待一个弥赛亚来拯救他们。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耶稣出生于伯利恒,成长于拿撒勒,是童女玛利亚因圣灵感孕所生。他从三十岁开始传道,并行了许多神迹、医治、驱魔等。他称自已是弥赛亚和神之子,吸引了许多信徒,但也遭到了犹太宗教领袖和罗马当局的反对和迫害。最后,在公元33年左右,他被出卖、抓获、审判,并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而,据说他在死后第三天复活,并在四十天后升天。他的门徒们相信他已经为人类的罪赎罪,并且还要再来审判世界。
耶稣死后,他的门徒们开始向外传播他的福音,并建立了第一个教会。这些早期信徒被称为基督徒(意为属于基督者),并以新约圣经作为自已的经典。新约圣经包括四部福音书(记载耶稣生平)、使徒行传(记载早期教会发展)、书信(记录使徒们给各地信徒或教会写下的指导或劝勉)和启示录(预言末日事件)。早期基督徒虽然起源于犹太人,但也接纳了许多外邦人加入,并将耶稣的事迹传遍了罗马帝国内外。
然而,在前三个世纪里,基督教遭到了罗马帝国政府和社会上不同程度的排斥和迫害。这些事情并没有阻止基督教的扩张,反而使得更多人对其感兴趣。同时,在这段时期里,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神学或礼仪方面不同观点或异端派别之间的争论或分裂。
直到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布了米兰诏书,官方承认并容许基督教存在,并给予其一定程度上平等。公元380年,狄奥多西大帝又颁布了萨洛尼卡诏书,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禁止其他宗教的活动。这使得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和影响力,但也导致了一些弊端,如政治干预、世俗化、腐败等。
在4世纪至5世纪期间,基督教也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神学争议和会议,如关于耶稣与神之间关系的亚里乌派、聂斯托利派和伊壁鸠鲁派等异端运动,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召开的尼西亚公会议、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和迦克墩公会议等。这些会议制定了一些信经或信条,如尼西亚信经和迦克墩信经等,以界定基督教的正统信仰。同时,在这段时期里,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基督教人物或组织,如圣奥古斯丁、圣巴西略、圣约翰·金口、圣安东尼等教父或神学家,以及修道院、隐士等修道主义运动。
在5世纪末至6世纪初期,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并逐渐衰落。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民族入侵并灭亡;东罗马帝国则成为拜占庭帝国,并继续保持对东方地区的影响力。基督教也随之分化为两大派系:以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正统教会(又称东正教),以及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天主教会(又称天主教)。两者在神学、礼仪、语言和政治上有所差异,并逐渐形成对立与隔阂。直到11世纪中期,在一系列事件(如互相逐出对方代表)后发生了正式的分裂,即东西教会大分裂。
在7世纪至8世纪期间,伊斯兰教崛起并迅速扩张,在中东地区取代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地位,对基督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伊斯兰教征服了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北非和西班牙等地,使得基督教在这些地区的信徒大幅减少或被迫改宗。同时,伊斯兰教也威胁到了拜占庭帝国和欧洲的安全,引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冲突。
在9世纪至10世纪期间,基督教在欧洲逐渐复兴并扩展。一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地区发挥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宗教作用,与法兰克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政权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另一方面,基督教也通过传教士向北欧、东欧和中欧等地传播,并使得许多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等民族皈依基督教。
在11世纪末至13世纪期间,基督教在中东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即十字军东征。这些行动旨在夺回被伊斯兰征服的圣地耶路撒冷,并保护朝圣者和东方基督徒。然而,十字军东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引发了许多暴力、掠夺和屠杀事件,并加深了东西方基督教之间的隔阂。
在14世纪至16世纪期间,基督教面临了一系列的危机和挑战。一方面,在黑死病、百年战争、鄂图曼帝国入侵等灾难中,欧洲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动荡。另一方面,在天主教会内部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如财政困难、腐败堕落、权力争夺等。这些问题引发了许多人对天主教会的信仰和权威产生了质疑和批评。
在16世纪期间,基督教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即宗教改革。这是一场由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发起的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主张以圣经为唯一的权威,以信心为唯一的拯救之路,以恩典为唯一的赐予之源。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地的社会、政治和宗教上的冲突和战争,并导致了许多新的基督教派别或组织的出现,如信义宗、归正宗、重洗派、圣公宗等。这些新兴的基督教派别统称为新教(又称为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和东正教并列为基督教三大派系。
在17世纪至18世纪期间,基督教在欧洲外扩展了其影响力和范围。一方面,随着欧洲殖民者、商人、探险家等人到达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他们也将基督教带到了这些地区,并与当地的文化和宗教发生了交流或冲突。另一方面,随着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等思想和知识的兴起,基督教也面临了来自理性主义、自然主义、无神论等观点的挑战或批判。
在19世纪至20世纪期间,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继续发展和变化。一方面,基督教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信徒数量大幅增加,并出现了许多本土化的教会或运动,如非洲独立教会、中国家庭教会、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等。另一方面,基督教在欧洲和北美等地区的信徒数量相对减少或稳定,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教派或运动,如五旬节运动、福音派、新教义运动等。
到了21世纪初期,基督教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它从耶稣基督开始,经历了许多分裂、改革、扩张和复兴等过程。基督教对人类历史和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
“基督教”一词在中国大陆的学术界使用时比较混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即包括了罗马公教(Catholic)、正教(Orthodox)、新教(Protestant)三大派及其他一些小教派在内,也就是英语中的Christianity之意;狭义的基督教是指其中的新教。
由于历史原因,在华人中长期以来都习惯只把新教称为基督教。大陆的新教教会也从不称自已为新教,而只称基督教或耶稣教,而将罗马公教称为天主教,正教称为东正教。
港、台华人为了解决这一混乱状况,把广义基督教称为“基督宗教”,以与专指新教的狭义基督教相区分。这一用法现也渐被大陆学者所接受。把广义基督教称“基督宗教”,而“基督教”一词就专指新教。
基督宗教各派都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主,都以《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为经典,其中《新约》各章节都相同,而《旧约》有所不同,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内容比新教(基督教)要多几章。各派共同信奉的教义有“三位一体论”、“原罪论”、“因信称义”、“罪得赦免”等,但强调点各有所侧重,此外还有些各自特有的教义。在圣礼方面,基督新教只有两种,而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有七件。在教会建制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天主教是教皇制,东正教是牧首制;基督教的体制较复杂多样,有长老制、公理制、主教制等,在实施主教制的一些教派中,其主教的权限远不如天主教和东正教大。此外这三派还有不少其他差别,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简要历史
基督宗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1至5世纪是基督宗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是基督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宗教基本教义和神学学说的时期。这一时期常被称为基督宗教发展上的第一个阶段。到了395年,罗马帝国在内部的矛盾和外族的入侵下分裂为以意大利的罗马城为中心的西罗马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随着东西罗马的分裂,基督宗教也开始分裂为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直至1453年东罗马帝国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的进攻下灭亡,这是基督宗教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
宗教改革运动直接的导火线是教宗利奥十世以修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名,于1517年派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到德国去兜售赎罪券,此事激起极大反感,据传马丁·路德于同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格教堂门前张贴反对兜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路德提出“唯靠圣经、唯靠恩典、唯靠信仰”的改教口号,为以后的改教者所继承和追随。改教浪潮波及西欧全境,在教廷势力薄弱的地区引起一场又一场改教运动。瑞士苏黎世发生了茨温利领导的改革运动,在日内瓦以加尔文为首的激进派建立市民阶级共和式的长老制教会,由此产生新教加尔文派(即归正宗或改革宗)。英国在亨利八世国王推动下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英国国教会(圣公会)。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国自上而下地改革,相继以路德派教会代替天主教为国教。基督教由此开始了在全世界的发展。
四、主要教派
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包括信义宗、长老宗、圣公宗、浸礼宗、公理宗、卫斯理宗等。除这些较大派别外,新教还分化为众多的小教派和教会团体。自19世纪下半叶,跨越传统教派的福音派教会异军突起,形成巨大影响。
五、核心教义
基督教一般认为,其基本教义都是出自于《圣经》。历史上的教会以信经、信条、认信文等多种形式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作出了很多精要的概括,也被今天研究教义学的学者视为教义的渊源。此外,历代神学家企图结合其时代的观念阐释和辨明基督教的信仰要理。很多神学家的著作也是阐发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宝贵资源。基督教各派教会最广泛接受的一本信经系《使徒信经》。随着教会的发展与神学探讨的演进,一些与《使徒信经》中基本教义相关的论点被不断提出。早期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发挥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依托当时流行的哲学载体,构造出更加复杂的教义体系。
基督教一般认为,上帝的三位一体:基督教作为一神论的特色是基督教的神是“三位一体”的神,同一个上帝具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基督的两性:基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兼具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上帝的创造以及人作为上帝的形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照着自已的形象造人。恩宠与善功:人得以恢复与上帝的正常关系,需仰赖上帝的恩宠。启示: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圣礼:新教一般仅承认洗礼和圣餐为圣事。
基督教信仰核心是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和救世主。下面将详细介绍基督教的信仰。
一、信仰三位一体
基督教信仰三位一体,即相信上帝存在三个位格,包括父、子和圣灵。这意味着上帝是唯一的神,但同时存在着三个位格。这个教义也被称为“三位一体”或“圣三一”。
二、信仰圣经
基督教信仰圣经是上帝的话语,是人类与上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圣经由旧约和新约组成,旧约包括犹太教的经典,而新约记录了耶稣基督的生平和教诲。基督教徒相信圣经是灵魂的粮食,是指引他们走向救赎和正义的道路的重要指南。
三、信仰教会传统
基督教信仰教会传统,这意味着基督徒相信历代的神学家、圣徒和教父对信仰的发展和阐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基督教徒相信这些传统是从上帝所启示的真理的体现,并通过祈祷、礼拜和传统仪式等方式加以维护和传承。
四、信仰救赎
基督教信仰救赎,即相信人类因为原罪而与上帝隔绝,需要通过信仰耶稣基督得到救赎。耶稣基督为人类的罪而死,为人类的救赎开启了道路。基督教徒相信只有通过信仰耶稣基督,才能得到救赎,并进入天堂。
五、信仰圣事
基督教信仰圣事,即相信特定的仪式和礼仪可以带来神圣的恩典和庇护。
六、信仰天堂、炼狱和地狱
基督教信仰天堂、炼狱和地狱,即相信人死后灵魂将会面临永恒的命运。基督教徒相信天堂是上帝的国度,是那些信仰耶稣基督并遵从他的人的归宿。炼狱是一个灵性上的地方,被认为是在死后还未完全准备好进入天堂的人在等待清洗和赎罪的地方。而地狱则被认为是那些拒绝信仰和不遵守上帝的诫命的人的归宿。
七、信仰爱与仁慈
基督教信仰爱与仁慈,即认为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基督徒也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爱和服务他人。基督教徒相信他们应该关心和照顾那些处于困境和贫困中的人,也应该为正义和公平而斗争。这个信仰核心是“爱你的邻居如同爱你自已”。
综上所述,基督教的信仰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三位一体、圣经、教会传统、救赎、圣事、天堂、炼狱和地狱,以及爱与仁慈。这些信仰为基督教徒提供了道路和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与上帝沟通、信仰、服务他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力量和支持。
3
《圣经》从最早成书的约伯记在3500年前左右(约公元前1500年)到最后成书的启示录(公元90-96年之间),历经1600年左
右,共有超过40个作者。这些作者多为犹太人,其文化水平、身份地位和职业各有不同,其中有君王、先知、祭司、牧人、渔夫、医生等等。各作者受神的默感,描述神给各人的启示各自成文。此后口耳相传,最后由各宗教组织权势团体集结成册。并各自宣称正统《圣经》。
圣经简介
《圣经》是摩西、大卫、所罗门、马太等人在不同时期传承、编撰的作品。该经典由希伯来语写成《旧约》和希腊语写成《新约》而组成。《圣经》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典。
《圣经》是一部耶和华神应许和拯救其选民以色列人的故事,是关乎神的传记;《圣经》又是一部关乎犹太民族、自埃及奴隶经历黄金时代终至成为巴比伦之囚的民族历史,是一部犹太民族传记。
在西方社会里,《圣经》的影响早已超出宗教范围,其教义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力遍及哲学、政治、经济、制度、伦理、法律、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犹太教圣经《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历代志》结尾,传达的神学信仰是以色列人在流放巴比伦之后回归祖国,应验了神与亚伯拉罕和之后的以色列国王达成的契约。而基督教旧约却不以回归为主旋律,而是以审判的预言和弥赛亚(即耶稣)到来的预言结尾。这是因为在基督教看来,耶稣降临和施洗约翰的预言才是旧约所预备的。《玛拉基书》第三章暗示的就是施洗约翰:“万军之上主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你们所寻求的主,必忽然进入他的殿。立约的使者,就是你们所仰慕的,快要来到。”
知乎上的概述(概括精炼)
早在上帝创世之初,世界何等完美,第三重天与第一、二重天(《圣经》中天分三重,第一重为苍穹,第二重为宇宙,第三重天为上帝所居的天国,一重非物质的天)还是重合的。彼时世界没有罪恶,人间也未与天国分离,地狱也没有设立,死亡亦不存在于世间。
在上帝创造的完美世界里,有一片园子,名为伊甸。上帝在园中创造了一对夫妇:亚当、夏娃,又赐了二人伊甸园的管理权。
早在上帝造人之前,上帝座前有一天使服侍,那天使是上帝造物中能力最大、地位最高的。论能力之强弱、形体之美观,众造物无一可与之匹敌者。而那天使受上帝这等大恩,却不知感谢,反而愈发骄傲,自我膨胀,以至于迷失,妄想自已这受造物可以与造物主平起平坐。它因此图谋叛逆,蛊惑了三分之一的天使与其共行逆天之举。即是逆天之举,它自然是与其党羽败落,被逐出天国。那位悖逆的天使以前的名字也不被提起,但有一新名:撒旦。此后,撒旦便率其党羽游走于宇宙间,四处寻觅。
一日,撒旦流窜到地球,以蛇身引诱夏娃,教唆她去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可是上帝早已吩咐过那树上的果子是不可吃的,吃了便死。但夏娃还是伸手摘了。而亚当就在旁边无动于衷地看着,不加阻拦。后面的故事大家也是知道的,亚当夏娃吃了果子,方知自已赤身裸体。此后,二人便会衰老,死亦在他们身上得了权柄。撒旦的阴谋也得逞了,以亚当夏娃的悖逆篡夺了地球的管理权,从此代领其党羽鼠窜于地面苍穹,执掌地球之政。
罪就是这样渗入世界的。
此后,第三重天与第一、二重天分离。地球上亚当夏娃开始繁衍生息,人类历史从此开始。
亚当与夏娃的后代繁衍千年有余,人口众多,却尽行恶事,只有挪亚一家八口除外。故使上帝震怒,令挪亚建一巨舟,供世上物种存留,又使挪亚家八口人登舟。然后降了地球上第一场雨:四十日的暴雨,将地上牲畜人类悉数灭尽,恶人不予悔改之机。待方舟漂泊多日后,以雨后彩虹与人立约,不再以洪水灭世。
洪水退后,挪亚携其家眷于西亚登岸。其子嗣有英武者宁录,号令天下人于巴比伦建巴别塔,欲谋逆上帝。上帝见,使人类语言不通,有种族之别。又使各色人种迁天下各方,遍满全地,建文明高低,出英雄先后。
人类偏于上帝发展,终归是不正常。所以上帝的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圣灵)中的圣子位格于公园前四年通过犹太处女玛利亚降生为人,融人神二性于一体,称为基督,取名耶稣。耶稣年至三十整,受洗,传道于巴勒斯坦三年半,其间收使徒十二,也包括那奸徒犹大,等其背叛。
一夜,耶稣与其众使徒共进晚膳,叛徒犹大带兵丁突然闯入,诬陷耶稣于不轨。耶稣虽未犯法,却配合政府工作,前往受审。犹太伪政府与罗马总督丢比拉多为利窜通,曰耶稣犯罗马、犹太法律,诬之为罪犯,钉死于十字架上。耶稣死,救恩降,魂归阴间,传道于挪亚时代亡于洪水之灵魂。三日后于人间获新躯复活,显与诸门徒。多日后升天于天父之右,配降圣灵于世。后又显现于保罗,使其归入基督,著书信十四传于后世,收录于《圣经》。又于公元九十五年显现于约翰,使约翰著《启示录》,收入《圣经》,预言世界末日。
日后有一日,耶稣必将再临于耶路撒冷。再临时会现真身荣光万道于黑暗(宇宙间一切光源会于耶稣再临前熄灭),代领历代信徒获新躯复活得救于人间、击杀世间一切不信之人以至于血流漂杵,又使在世之信徒获新躯得救。耶稣之再临,全球必无不知者。待千年以后,降新耶路撒冷城与旧址,使恶人复活受审,设立地狱,先丢魔鬼于其中,再丢恶人在其内,不再理会。再创新天新地,降第三重天于人间。此后罪恶除尽,众造物活与天堂,与上帝共享永恒。
3
为基督,意思是王或弥赛亚)2000年前生于以色列。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
神爱你并与你同在
彼此相爱
每个人都极其宝贵
福音:神的国度已经临到地上
关乎天堂或地狱的审判的实际情况
若求告神,神就必赦免
耶稣最受争议的就是他一直声称自已就是神,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罗马当局几次审讯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除了自称为神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说服以色列南省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决。
耶稣残忍地遭到严刑拷打,然后双手被人挂起来,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这种行刑方法使得空气无法戏入肺部,三小时以后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却见证说,他三天以后从死里复活了,而且此后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很多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耶稣自称为神是真实的。后来,耶稣返回了自已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见证人说他从那里离开了地球,升到天上去了。
因为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约3000跟随者。宗教领袖执意镇压跟随耶稣的人,但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去死也不肯否认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时间,罗马全境(小亚细亚、欧洲)到处都有人跟随了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为官方宗教。500年以后,希腊境内希腊诸神的庙宇也都改造成了教会,成为跟随耶稣的人聚会的场所。虽然耶稣传讲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机构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错误地传播,但耶稣的原话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万古长存。
4
原始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帝国的亚述省,即近代所说的叙利亚,当时的两河流域及以色列巴勒斯坦都属于古叙利亚。所以基督教产生于亚洲的古代叙利亚地区。
由于对基督和基本神学理论及信上的争端,原始基督教在其发展的最初几个世纪,即已在罗马帝国内外分裂,这一分裂同时也与不同国家间的分隔(例如罗马和波斯)相关。
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基督教教会分裂为东、西方两大教会体系。
一为西方基督教体系,西方体系主要包括罗马梵蒂冈天主教教会体系和耶稣教新教教会系统。这两大体系为中国人所熟知。
另一为东方亚洲基督教体系。亚洲是基督教的起源地,也包括两大体系,东欧的东正教体系以及叙利亚—亚述的东方正统教派系统。对基督教的东方起源及流布,国人所知甚少。
东方基督教两大支脉的各支系之间并无共同的宗教传统,但有共同的文化传统。
东正教即东方基督教(Christianity of the East),源自普世的基督宗教传统和教会,是发展于巴尔干半岛、东欧、俄罗斯、小亚细亚、中东、东北非以及南印度的基督教派统称,与西欧所发展出的西方罗马基督教一一天主教曾经长期对峙。
东正教徒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希腊、东欧其他国家和中东地区,同时,在西方世界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东正教会认为自已是基督教会的本源(出自早期的基督教中心),是耶稣和宗徒建立的教会,沿袭了自宗徒那里传承的早期教会的传统,无论在神学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未加以改变。
东正教传承了七大圣礼——包括圣餐礼,强调对可追溯至耶稣使徒的传统的继承。
东正教的组织形式比较独特,由一些自治的地方教会组成,这些地方教会是基于国家、民族或语言的分隔而建立的。
东正教会由15或16个国家的自主教会组成,比自主教会低一级的是自治教会,它们由自主教会管辖。
东方正统教会与东正教不同,是指那些保持了基督教分裂之前的前三次大公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325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381年)和以弗所大公会议(431年)信条,并且拒绝迦克墩大公会议所确立的信条的教派,因此又有“旧东方派”之称。
由于抵制迦克墩大公会议,东罗马帝国限制东方正统教会只能在埃及和叙利亚地区传播。在上述地区,至今仍然设立有东方正统教会的宗主教。但自教会大分裂以来,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教会对立已经逐渐消失。
东方正统教会包括下列自主教会,彼此之间完全共融:亚美尼亚宗徒教会、叙利亚正统教会、雅格叙利亚正教会、印度正统教会、科普特正教会、不列颠正教会、法国科普特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统瓦西台多教会、厄立特里亚正统瓦西台多教会、东方亚述教会等。
亚述教会源自历史上的东方教会。东方教会自其核心地带——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当时为波斯帝国的一部分)广泛传播到亚洲各地。
东方亚述教会是基于聂斯托里学说而建立的。该学说是由428-431年间担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聂斯托利创立的,强调耶稣的人性与神性的区分。聂斯托里及其学说在431年的以弗所公会议上被宣布为异端,从基督教会中分裂出去,其追随者迁移到波斯并在当地建立了基督教会。
这一流派的神学理论吸收了波斯拜火教的教义,以聂斯托里教派闻名,于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称为大秦景教。”!
5
耶稣有十二个门徒,犹大是第12个。次序如下:西门彼得、安得烈、雅各布、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达太、奋锐党的西门、及卖主的加略人犹大。在耶稣升天之后,主拣选玛弟亚代犹达斯为宗徒。
.彼得(Peter):原名「西门」(Simon),耶稣为他起名「矶法」,翻译出来就是「彼得」,意为磐石;耶稣门徒
2.安德烈(Andrew)彼得的兄弟,伯赛大(Bethsaida)的渔夫,施洗约翰的门徒
3.雅各(James),西霉乘您棕庇太(Zebedee)的儿子,耶稣为他们起名为「半尼其」(Boanerges),意为「雷子」(Thunder Brother)
4.约翰(John),西庇太(Zebedee)的儿子,耶稣为他们起名为「半尼其」(Boanerges),意为「雷子」(Thunder Brother)
5.腓乎劝才力(Philip),来自伯赛大(Bathesda)
6.巴多罗买(Bartholomew)
7.马太(Matthew),又名「利未」(Levi),原为税吏
8.多马(Thomas) also known as Judas Thomas Didymus, Aramaic T'oma'=“twin“
9.亚勒腓船船篮愚慨的儿子雅各(James son of Alphaeus)
10.奋锐党的西门(Simon the Zealot),又称迦协故恋南人西门(Simon the Canaanite))
11.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出卖耶稣的夜请禁举那一位
12.达太(Thaddaeus),雅各的儿子犹大挨汽祝(Jude Thaddaeus, called in some manuscripts of ''Matthew''“Lebbaeus“)
特别门徒
第13个是玛弟亚背耶稣升天后,众使徒摇签选出马提亚,取代了犹大的使徒职分。
6
来自爱徒的背叛。
所以耶稣的爱徒为什么要背叛他?……让我们一起难看答案。
第一,来自神的--------耶稣第一次来是做赎罪的羔羊,为世上犯罪的人做了赎罪祭,以色列是上帝的选民,他们有自已的祭司,当犹太人中犯罪了,他们就找到祭司,他们平时可以用牛羊献祭,他们也有自已全国的赎罪日,把一只一岁的成年公山羊赶到旷野背负他们的罪,羊死在旷野,他们的罪的得以赦免,耶稣上到耶路撒冷的那年赎罪日,那只赎罪公山羊却自已回到耶路撒冷,神没有赦免犹太人,只是不再用人自已的公山羊,耶稣就是是神预备的无罪的羔羊,耶稣被钉十字架是出于上帝的旨意,是神救赎世人的计划,神爱世人甚至将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耶稣是大卫的子孙,属于亚伯拉罕的后裔,上帝应许亚伯拉罕后裔必像海边的沙子一样多,世界的万民又要因为亚伯拉罕得到上帝的祝福,亚伯拉罕的后裔要兴起一位做永久的王---拯救以色列人也拯救信他是神差来的弥赛亚--耶稣基督的万国选民,信他就是信上帝的救赎----十字架上的耶稣,好比诺亚被上帝拯救一样,主耶稣就是末世的方舟,信他的的已存活,得到生命,得以进到神的国。
第二,来自犹太人的------犹太人希律做王的时候,犹太人罗马统治的,属于附属国,被编导罗马的总督本丢比拉多管理,由于罗马人的沉重的赋税,和犹太人天生不被同化的性格,迫使他们希望有人能起来带领他们造反,推翻罗马统治,先知预言有位君王就是大卫的子孙出生在伯利恒出生,能做犹太人的王,就是先知预言的弥赛亚要来,而先知所说的弥赛亚就是耶稣基督,犹太人误以为神兴起的弥赛亚是建立犹太的王国,推翻罗马统治,所以强迫耶稣做王,目的是建立自已的国家,我们知道耶稣来是为神的国度建立而来,是拯救地上灵魂的,是要犹太人认识神用心灵诚实敬拜上帝,可是犹太的法利赛人和文士却要用律法统治百姓,百姓却跟随耶稣,因为耶稣传讲天国的福音拯救贫苦人,用恩典医治病人,是死人复活,传讲天国的福音,并且指责法利赛人和文士嘴里敬谦心里却不受神的律法,不爱怜悯人。法利赛人就设计陷害耶稣,耶稣没有犯罪--因为他是神的圣者,于是法利赛人就没有能定耶稣的罪,他本来圣洁,是神道成肉身,是上帝独生子,圣经也说了耶稣就是上帝的独生子,耶稣也亲自承认他就是上帝的儿子,因为耶稣说出了他是谁,为什么来,而且荣耀了上帝,所以他是配得用圣洁的圣体和宝血洁净人类的罪的,所以时候到了,法利赛人就以神的律法说耶稣诋毁上帝,唯一可以定耶稣上十字架的理由就是神的律法,我们知道神的律法是上帝交给摩西的,可见耶稣的死是上帝的旨意。法利赛人就把耶稣抓起来,带到本丢彼来多面前受审,因为耶稣没有罪,本丢比拉多要放了耶稣,但是犹太人大祭司该亚法说耶稣的死对于犹太人有意,因为他是有犹太的大祭司旨意也来自上帝,百姓也喊着定耶稣十字架,是因为他们又不认识神的罪,只要你可以做王的--弥赛亚,不要做仆人的弥赛亚,百姓还不知道王是服侍人的主耶稣基督,他们定耶稣上十字架也是神为救赎自已百姓---把自已独生子献给世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