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道教历史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
发端起源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修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羨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据《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发展成熟
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为士族丹鼎道教和民间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364年,上清祖师杨羲得南岳夫人魏华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经》等天书玉册,传承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传承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著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
北魏太武帝时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天师--寇谦之,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和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所以北朝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于天下;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繁荣兴盛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太上玄元皇帝--老子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蒐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让道教回想黄老的辉煌时代,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对道家的回归。如果说寇谦之对道教改革未完成与彻底,那么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盛唐高道辈出,孙思邈的《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李淳风的《乙巳占》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的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茅山派宗师司马承祯、吴筠、杜光庭的《坐忘论》、《天隐子》、《玄纲论》、《神仙可学论》、《宗玄先生文集》、《道德真经广圣义》等提出的修炼...成为内丹学先驱,道教学者对教义、修炼、斋醮及科学技术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仪上相互融合,以终南山少阳派(全真道前身)、茅山宗为道教主流。
全真道祖师吕洞宾
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尊道最为突出,同时也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政策。此时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上清派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全真祖师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著名高道还有彭晓、谭峭、罗隐和韩国人金可记等。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符箓道法兴盛,以高道众多的茅山宗实力最强盛。内丹学经过全真教的陈抟、张伯端等真人的发扬而流行,陈抟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全真道南宗祖师张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
分化合流
12世纪中原地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的汉族士人在山东、河北建立了新道教:辅极帝君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继承了钟吕二人的金丹法脉,并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已利人“为特点,并逐渐包容合并了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和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与北宋基本一致,宋理宗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张继先的“正一雷法“,得到北宋亡国之君宋徽宗的宠幸。另外,此时还衍生出了王文卿的神霄派、雷时中的天心派、黄舜申的清微派、宁全真的东华派和何真公的净明道等新道派。白玉蟾发展了内丹修炼,创立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金丹南宗。
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丹道。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得到共识,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蒙古人册封张陵及其历代子孙为“天师“,命张宗演“领江南道教事“。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等符箓道派继续发展,宣扬“儒道合一““忠孝净明“的净明道也在江西流行。1304年元成宗扶植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标志著正一道的正式建立。.
走向世俗
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设立道录司...全国道教,并正式罢黜元朝授予龙虎山张氏子孙为“天师“的称号,分全真、正一两种分别管理,标志著道教由官方正式划为全真道、正一道两层次的道教。全真派隐仙张三丰强调“三教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张宇初效仿全真宣扬“三教合一“,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但收效甚微。正一道“嗣汉真人“在民间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张元吉,据《明史》记载:“素凶顽,至僭用乘舆器服,擅易制书。夺良家子女,逼取人财物。家置狱,前后...四十余人,有一家三人者。事闻,宪宗怒,械元吉至京,会百官廷讯,论处...。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陆西星、伍守阳发展了内丹学说,使丹道修炼走向民间。罗梦鸿融通佛道创立罗教(无为教),提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教义、神仙谱系、丹道法术为其吸收。道教对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三一教(夏教)。在文艺领域,出现了大量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和戏曲剧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
迈向近代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将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清朝皇帝对正一派限制不断加强。...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
2
玉清原始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中国天庭体系结构图,又称“虚皇道君”。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清微天玉清境。天尊之体常存不灭,至天地初开,授道屉劫度人。他主宰和像征宇宙混沌初显、阴阳未判的第一个大世纪,道教称“混元”时期。
上清灵宝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又称“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禹余天上清境。道教认为“灵宝出法,随世度人”。他主宰和像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个大世纪,道教称“洪元”时期。
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又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大赤天太清境。他主宰和像征天地形成、万物化生的第三个大世纪,道教称“太初”时期。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皆“道?”所化,其本皆“道”。太上老君历劫化生度人,殷时聚形为老子,传《道德》真言。后授天师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创立道教。
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
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
道教各个神仙,星神,以及星宿,之间的隶属及层级关系!不要一大段一大段的文字,求图解!文字根本不知道在说啥,说的不是很清楚,只知道这个神那个神,我糊涂了!--感觉道教的神仙,根本没有别的宗教的神仙清楚嘛,好乱哇展开我来。
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
玉皇大帝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玄穹高上帝”简称“玉帝”。为太极界最高之神,居昊天金阙,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总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主也。道教太乙真莲宗开宗祖师郭道师曰:【一气化三清,三清合一体,就是玉皇大天尊】。言简易赅,无极、太极一体两面。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
玉皇大帝神诞之日为正月初九日。十二月二十五日传称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
王母
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又称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西”指方位,”王母”即神名。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
道教和民间一直将西王母作为长寿的象征,以西王母作为金籙延寿道场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诞之日,一说是三月初三日,一说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别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观内,为西王母建祝诞道场,同时祈求健康长寿。
三官大帝
四御,又称“四极大帝”
道经中称四御为辅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
北极紫微大帝
通天教主弟子:鸿钧老祖赐他诛仙四剑及诛仙阵图。收有徒弟赵公明(财神)、多宝道人、金光圣母、龟灵圣母、长耳定光仙(欢喜佛)、乌云仙、金光仙(观世音的坐骑)、灵牙仙(普贤坐骑)和火灵圣母等,通天教主牺牲很大,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天庭神。
北极紫微大帝为万星帝主也。北极紫微大帝万星之主,掌理人间祸福善恶,前因后果富贵贫贱,生死时间,无不由之而予夺焉。凡一切星球人民,皆归其总治,即中界之主宰也,然犹仰承玉帝之命令施行,不敢自尊。紫微大帝的生日为农历四月十八日。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西方曰太极,由天皇大帝主之。接晋书天文志云:「勾陈宫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故天皇大帝综御万神也。
南极长生大帝
即俗称南极星君也。史记天官书:「狼比有大星,曰南极老人」,又观象玩占云:「南极老人星主寿考」正义云:「角亢在辰为寿星,三月之时,万物始生,建于春气,布养各尽其性,不罹灾天,故寿」。俗以为寿星明现,天下理安。若备醴祭告,可得福享寿,故南极曰长生大帝,而总御万灵也。
土皇
说到神仙的排位还是很有说法的,毕竟一般人还是搞不定啊,需要非常非常有知识的人才知道的,最近很多人都在求那个正规的全图神仙排位图,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到底有没有呢?需要一些高清的呀,我给大家找了高清版的和文章版的,感兴趣的可以。
土皇是道教的地神。中国古代就有地神,即后土,职掌阴阳造化、山河秀丽。道教以后土为仅次于三清的四御神之一,神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只。职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五方五老天君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此五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
南朝宋前所出之《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气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上导九天之和气,下引九泉之流芳,养二仪以长存,护阴阳以永昌”;“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号曰赤帝,姓洞浮,讳极炎,字赤熛弩。头戴赤精玉冠,衣三气丹羽飞衣。常驾丹龙,建朱旗,从神丙丁,官将三十万人。……上导泰清玄元之灵化,下和三气之陶镕,令万物之永存,运天精之南夏”;“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号曰黄帝,姓通班,讳元氏,字含枢纽。头戴黄精玉冠,衣五色飞衣。常驾黄龙,建黄旗,从神戊已,官将十二万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灵,天地守以不亏,阴阳用之不倾”;“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号曰白帝,姓上金,讳昌开,字曜魄宝,一字白招拒。头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飞衣。常驾白龙,建素旗,从神庚辛,官将七十万人。……上导洪精于上天,下和众生于灵衢”;“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号曰黑帝,姓黑节,讳灵会,字隐侯局,一字叶光纪。头戴玄精玉冠,衣玄羽飞衣。常驾黑龙,建皂旗,从神壬癸,官将五十万人。……上导五帝之流气,下拯生生之众和,护二仪而不倾,保群命以永安。”
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
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
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
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学理论名词“太一”演变而来的。“太一”本指形成天地方物的元气,“太一”,元祖也。养之不穷,用之不竭,能生万物,乃气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称为“太一”的元气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说“太一”即“道“。太乙救苦天尊.就是拯救受苦受难之人,超度地狱鬼魂的最尊贵的天神。
三十二天帝及诸神将
道教认为,上有卅二天,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方有八位天帝及诸神将,分别为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和北八天。图中为东八天帝、西八天帝、东方神将和西方神将。
东八天帝
西八天帝
西八神将
东八神将
众神朝圣
道教是多神教。其神仙体系,上有道尊天神,下有山川土地之神,中有得道神仙真人。此图只是部份道教神仙朝见玉皇大帝。
众神扈跸
西王母则居然在昆仑山上,过起了一阵子无忧无虑的神仙生活。元始天尊出生的时候,宇宙还是很不稳定,除了厉害如凤凰麒麟这样的神禽异兽,寻常生物无法长期生存下来,后来道教把这个时期称为洪元世纪,到了被道教称为混元世纪的时候,又一位孕育。
道教认为,人神之主玉皇大帝为体察天上人间的实情,出跸巡视,有众神扈跸而行。以下就是众神随圣行跸的场面,图中有天皇、紫微、星君天将、灵官功曹等神仙。
3
界划分
修真:筑基、开光、融合、心动、金丹、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洞虚、大乘、渡劫
修仙:散仙、真仙、玄仙、金仙、大罗金仙、混元大罗金仙(即圣人)
一、筑基
修行起步阶段,可以看出修真者的种种迹象,铸造身体基础,体内丹田位置有发光的莲子形物体发育,符咒上可以表现出异相(如飞行、起火、爆炸)。祈福禳灾,驱病救人。筑基就是大道之基,对你未来的成就有着巨大的影响。筑基有好有差,区别只是对于大道的理解。关于对天地万物的理解程度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筑基。并且,根据各人领悟到的规则不同,筑的基也不尽相同。例如,假如你对时空的理解远超常人,那么你的筑基属性就是“时空”!此阶段的修者根据筑基的属性不同会具有多样的功能区别,例如“时空”之基的“捕捉时间”“空间穿梭”(当然,要做到以肉身穿梭很难,这里指的是筑基期的意识)
二、开光
能看到凡人所看不见的,堪破红尘,超凡入圣。开光即开悟,乃悟性开窍之意。达到此境界者会对世间万物有不同的理解。有这么一句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天才与凡人的分水岭,开光也叫开悟,至于对悟性的提升具体有多少往往不一而足。但是凡是成功开光的修士就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权(从天道之下解脱出来,证得“超脱”),古人常说“五十而知天命”“天衍五十,唯遁去的一”说的就是修士一般在五十岁左右就能切断操纵自已的线,来到非线性的世界。至于对“五十”这个大圆满数的理解,也许就是“知天命”,也就是开光成功的信号。
三、融合
筑基的身体跟修为开始结合在一起,是个能力提升的阶段。莲子生长发育并开花,莲花清晰的生长于丹田。诸般感觉的融合,此境界的所需悟性与脑速要求比较高,因各人的领悟程度不同而融合不同感觉。此境界的关键在于“融合感觉。”各位道友可以去参考佛教的末那识,阿赖耶识及阿摩罗识。保证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身与神融”“心与念融”“精与识融”融合的不仅仅是你我的“意识”,也包括了“感觉”“物质”“精神”。此境界的修士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融合万物”,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及先天的本能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更改这个世界的微小或者伟大之物。顺道一提,“融合”也是一种大道规则,在三千大道中排行前列,仅次于“时间”以及“空间”。
四、心动
修真的第一个危险阶段,心灵出现悸动。莲花开始结出独有的心脏,两颗心的跳跃和对真意的迷茫,是心动期的特点。对真意的迷茫,两颗心的跃动虽然很爽快,充满了诱惑,但是只要通过了此境界的诱惑,达到心如止水之境界就会发觉,与其思维迸发不如上善若水,修身养性,这也是此方天地的要求。来到这个境界,你将会拥有更加澎湃的情感,更加火热的心灵。“心欲动而神不止”“身欲行而识不分”“魂欲出而魄不蜕”每一个心动期的修士的人生就是一本演绎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的书籍,这是人生的境界,这也是情感的宣泄,这就是心动!
五、金丹
心动后的平稳,步入真正修真的最后阶段,符咒等已经颇惧灵验,可以幻化形体,展现万千幻想,法术等威力大涨,永驻容颜。开始与武道界有本质上的区别。修性命,心如水。平稳的波动是跨入金丹期的前提。达到此境界的修士足以被称为大能金丹真人了,已经可以构建思维投影,虚假记忆于识海之中,对于天地万物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顺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的寿元将大幅增长。古人云“金丹大道”所指的就是一个圆满的道行。天有三十三重,丹有三色:金光耀世,紫光氤氲,无色万千。凡求丹者,无不心境圆满,金丹期的修者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个圆满的心境,更是一颗“不畏世间浑浊”的灿灿金丹。
六、元婴
莲花心脏发育成一个本相婴儿,真正步入修真殿堂。可以使用飞剑飞行。法术道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符咒等已经具备某些实体的性质。丹田处有个处于更高维度的婴儿,法术威力大涨,已能沟通天地,推演万物之始转终,神游太虚,渺渺大罗,指日可待。此境界的心境将无比自信与强大,寿元翻倍,元神处于增长状态中,随时可以跨入下一个境界。真正可以被称为大能的境界,肉身与元婴可分可合,穿梭物质界与灵魂界,“我眼中的世界,可以二分”。道家的元婴之所以强大,其根源来自于修士自身的三魂七魄,所谓阳神就是可以出窍了的元婴,但是想在物质界显化出阳神所需要的魂力十分庞大,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凡人一生的魂力,因此今世的元婴大能几乎不可见。但是,一旦婴成,就将拥有“神游太虚”“天眼通”“推演万物”的无上神通,其中“神游太虚”可以让你在不同次元遨游,“天眼通”可让你足不出户预知天下事,区分阴阳,“推演万物”知吉凶,每一个元婴期的大能几乎在最后都平静了下来,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跌跌荡荡最后所余之物就是这颗平静的心。
七、出窍
类似元婴性质的神识可以飞出体外,进行诸如观察,操控物体,影响其他低修为的心智等活动,对物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阳神出窍,遨游世间,与佛教的第七感,第八感,末那识,阿赖耶识有重叠之处(空间感,元神的空间觉与时间觉),各位道友可以去查一下资料。顺便一提,此境界的修士可以感应到阳神的感觉。比如你看相远处的某一物体,想像着自已的手指掠过此物体的表面,就能感应到真实的触觉反馈回来。这就是阳神代替你做的。“肉身与阳神的分离不仅仅是代表着物质界与灵魂界的隔离,更是代表着你的魂魄已经有了一定火候,甚至能承受住物质界的混沌了”。在这个境界,你将学会体验元神的感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体验能让你的道行得到大幅增长。
八、分神
可以操控分身了,可以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可以同时对不同的地点施加影响。身化万千,操纵分身体,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神识大幅增长,已经能支撑双人乃至多人的操纵行为。在这个境界你将学会“一心二用”这个技能。比如你在走路的时候感受到脚踏实地的感觉,同时你的阳神却漂浮在虚空中,感悟着这既矛盾而又完美的感觉。阳神本身就是漂浮在线性的时空矩阵之中,因此你可以感受到飞行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脚踏大地的充实感。
九、合体
外神与元婴结合在一起共同修为,分身基本趋近实体化,好像再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阳神,元婴,阴神与本尊肉身合而为一,体味这种圆满的感觉。此境界已经能支撑空间规则的瞬移了,也就是俗话说的“缩地成寸”。真正跨入“规则”的境界,元神与肉体的强大可以让你感悟更多的规则之力,比如“时间规则”“空间规则”“衍生规则”,这是一个探求世界本质的境界,同时也是利用规则的最基础的境界。
十、洞虚
身体已经具备宇宙万象,是一个能量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体。洞察虚空,看到超现实的景象。“虚无之力”体悟“空”的境界,其本意是“静”“无杂念无浑浊之意识”也就是菩提心,清净识,真正切断自我的思与念,不生不灭,恶念无法滋生,真正夺回“真我”的本质,明了“天道规则”的运转,达到顺应天地,天人合一的强大境界。
十一、大乘
神体纯净,炉火纯青,巩固修为,累积力量,趋自圆满。超越真我,诞生超我,粉碎真空,“我识”的最强化,取代天道细线对“我”的操纵,意识的极尽升华,凡与仙的分界线。
十二、渡劫
登峰造极,逆天抗劫。渡劫成功,飞升仙界;渡劫失败,修成散仙。来到仙之境界的第一站,“大罗天,玉京山冠于八方,上有大罗天,其山自然生七宝之树,一株乃弥覆一天,八树弥覆八方,故称大罗天也。《元始经》大罗之境,无复眞宰,惟大梵之炁,包罗诸天。颂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蛾峨。”寻回“我”轮回之中的记忆,体悟过去,超越未来。为了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混元大罗金仙(圣人)”之境,从初临仙境开始,一步步攀登仙道风景,可别醉倒在路途之中啊!“仙道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他修真等级划分】
一说:旋照、开光、融合、心动、灵寂、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
二说:开光、灵虚、辟榖、心动、元化、元婴、离合、空冥、寂灭、大成、渡劫。
三说:.炼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炼虚、合体、大乘、真仙。
四说:灵动、筑基、结丹、元婴、离合、洞玄、分神、渡劫、真仙。
五说:胎动、入窍、感应、凝煞、炼罡、丹成、道基、脱劫、温养、元神化身、元神法身、合道、纯阳、不朽、造化。
六说:灵动、幻寂、灵婴、化虚、凝神、浴劫、羽化。
七说:锻体(锻体养魂)、养气(养气壮魂)、出窍(灵魂出窍)、引气(引气锻魂)、神魂(神魂合一)、金丹(金丹培神)(金丹三品,心性为上)、阴神(阴神凝练)、元神(四九重劫)、天人(天人五衰)、半步金仙、金仙道祖、造化之主、永恒。
八说:凝丹、中青、梦结、聚魂、蝶飞、元丹、分神、归宗、入神、万劫、天道、仙尊。
九说:炼气、筑基、凝脉、金丹、元婴、返虚、大乘。
十说:锻体、练气、筑基、虚丹、金丹、元婴、化神、合体、大乘、真仙。
十一说:修真:练气、筑基、金丹、元婴、虚神、凝体、乘鼎、劫变、化真。
十二说:凝气、筑基、结丹、元婴、化神、婴变、问鼎、(阴虚、阳实)、窥涅、净涅、碎涅、空涅、空灵、空玄、空劫。
修仙:虚仙、金仙、玄仙、大至、大乙、大罗、仙王、仙尊、仙帝
修道:塑道、育道、化道、道元、混元、合道、造界、合界、造化。
【最强弃少等级设定】古武
入门,黄级,玄级,地级,天级,先天,先天之上
修真
炼气、筑基、金丹、元婴、虚神、凝体、乘鼎、劫变、化真(每一境界分9小层,每9小层还分3阶段,为前期,中期,后期。元婴期开始要向上提升一个境界是要渡雷劫,化真圆满后可感悟飞升雷劫,飞升仙界)
修仙
天仙:虚仙、金仙、玄仙
大仙:大乙仙、大至仙、大罗仙位仙:仙王、仙尊、仙帝
证道
证道第一步:塑道、育道、化道
证道第二步:道元
证道第三步:混元炼体
三师境:骨境、罡境、师境
三王境:虚境、魂境、王境
三神境:尊境、劫境、神境涅盘之后
仙涅体、仙灵体、仙神体、圣体副业
炼丹师、炼器师、阵法师、炼符师物品等级
凡、灵、天、仙、神、后天灵宝、先天灵宝、混沌之物(一至九品)
法宝
法器、灵器、真器、仙器、神器、先天灵宝、混沌之物(下品、中品、上品、极品)
功法
凡、灵、天、仙、神、圣(一至九品)
3
盘古神话,河南省桐柏县、泌阳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盘古神话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之一,故事讲述了远古时期天地混沌,盘古凭借着自已的神力开天辟地,其身形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故事。
盘古开天,中国民间神话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他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他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了。只听一声巨响,一片黑暗的东西渐渐分散开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便头顶着天,脚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