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缺一不可
他并无意图仿效司马懿的野心,而是学习他的隐忍功夫。
等待拨开云雾见青天的那一刻!不思考长远的人,不足以考虑眼前。
他所筹谋的,并非当下之事,而是身后的大局!就这样,李善长一边默默思忖,一边沐浴在阳光之中。
渐渐地,他已经快要进入沉睡的状态。
就在此时,
他家的心腹管家急匆匆地走了过来,在李善长耳边低语了几句。
过了许久,李善长听完之后缓缓睁开双眸,眼底闪过一丝精明之色。
随后,他抬起干瘦的手掌轻轻挥动了一下。
管家连忙恭敬施礼,无声无息地退下了。
待管家离开后,
李善长重新闭上了眼睛,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然而此刻,他的手指轻敲在摇椅扶手上,
这表明他内心的平静不过是伪装罢了。
“退役军卒安置条例……缉捕治安司?”李善长紧锁眉头,闭着眼睛低声自言自语,脑海中飞快地思索起来。
凭借多年领导群臣、辅佐朝廷的经验,以及独到的政治洞察力和眼光,
这两项制度的高妙之处一览无遗。
但看得越清楚,他的震撼便越深!
能够规划出这种颠覆大明朝格局,甚至影响未来数百年的宏大布局,绝非常人所能达到。
智慧、眼光、阅历、权谋……样样缺一不可!
当然,老朱的手段足以想出这种惊世骇俗的策略。
他虽然吃惊,但也并非觉得不可接受。
然而,这一刻,李善长不禁又回忆起几年前的事。
老朱与太子朱标共同推行的那份以“底薪+奖金+考核+淘汰”为核心的新制,再结合今天的发现,
竟让他隐约察觉出了一些不寻常的地方。
特别是后者——那个底薪加奖惩与考核并行的新规,当时听说后,他就已在心里产生过疑问。
他深知老朱的为人,多年的相处经验告诉他:
这样阴毒的法子完全不符合对方的风格。
至于太子朱标,性格外柔内刚,确实有手段,
但他信奉王道治天下,断然也不会是这项新规的始作俑者。
如此推导下来,
凭借数十年浸淫官场积累的敏锐嗅觉,李善长顿时生出警觉之心:
难不成陛下与太子背后另有他人出谋划策?这诸多新政莫非都出自其手?
想到这里,李善长不由倒吸一口冷气,眼中寒光闪现,身子也从座椅上坐了起来。
他并不觉得自己多虑了。
对权力倾轧与计谋博弈之道,他极为精通。
正因如此,他才深知这一点:
表面上的眼睛只能看到水波涌动,而心中真正的见识却能察觉水面下暗潮汹涌。
面对未知之事,人的内心总难免感到不安,
而对像李善长这般掌控欲极强之人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尤其令人困扰。
对于自己无法预料、左右的事情,他深感不踏实。
起初,他只是想保养好身体,静观其变、什么都不做而已。
毕竟那些居高位者安排下的密探颇为棘手,熬下去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但现在看来,
他似乎变成一个对局势毫无知觉的盲人和聋子了。
他认为,或许该采取些行动了。
而且应该重点关注近几年围绕老朱周围突然冒出来的新面孔。
李善长陷入了静静的思索……正在这时,
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踏踏踏……”
李善长回头望去,有些恼火。
原来是自己的小儿子李鸾正从花园经过,朝府外走去。
“停下!”随着一声断喝。
李鸾闻声顿住身形,随即快步上前,躬身施礼:“见过父亲大人。”
李善长目光微凝:“如此慌张,你这就要去哪儿?”
他共有二子。
长子李琪已然尚主,成了朱家的驸马。
然而迎娶公主反倒让他仕途止步。
如今家中仅有小儿子李鸾尚有机会。
虽说李鸾如今不过是依托父亲荫庇得了个旗手卫镇抚的虚衔,没有实权,这也恰恰是李善长心中不满朱元璋之处。
但他对这个小儿子却是抱有极大的期望。
毕竟日后承袭家族产业重担全在李鸾肩上。
可惜这小子性情浮浪,整日游手好闲。
每每想到这儿,李善长总是恨铁不成钢。
“禀父亲,今日有几个依附我李家的商户遇到些麻烦,特来向孩儿求助。
碰巧孩儿与曹国公李景隆约了饮酒,打算一起前去看看。”李鸾一脸轻松地回答。
李善长听完轻轻点头,并未深究。
不过对儿子这轻浮秉性还是有所警觉,不禁开口叮嘱几句:“去吧,行事务必谨慎!别让他人抓住把柄,招惹事端。”
“知道了,父亲且放宽心,孩儿晓得轻重。”李鸾满不在乎地答道。
在他看来,区区商人之事不过是举手之劳。
一个普通商家能起什么风浪?
行过一礼之后,李鸾便离开府邸坐上轿辇往城西而去。
原来此行他是要前往当下京师热门的正通酒楼,途中还准备与曹国公汇合。
两人素来相熟,早已说好一同宴饮。
至于顺带处理附属商户的问题,在李鸾眼中不过是小事罢了。
再看看另一边。
谨身殿内,朱元璋退朝后来到龙案旁批阅奏章。
虽有太子朱标代为处理大部分朝政,但这并不意味着皇帝无事可做。
只要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都会由他自己重新检视一次。
工作繁重可想而知。
而在龙案对面,是一块专为朱允炆预备读书写字的空间。
此刻小王子正在认真地临帖写字。
整个大殿内,只能听见毛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静谧祥和的气氛令人舒心惬意。
时光缓缓流逝,在祖孙二人专注工作的氛围下不知不觉过去很多时间。
终于朱元璋大致处理完手头政务,搁下毛笔,站直身子稍微活动一下筋骨。
而一边的朱允炆依然在认真书写,见状老朱不禁感到些许好奇,悄无声息起身走到孙子身后仔细观看。
这一看,朱元璋顿时眉头一挑。
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项规划条目:“明军服役年龄俸禄标准,将士军功评定级别...兵士退役考核规范...治安捕快管理办法...”。
这些井然有序的规则制度从上至下写满了纸面。
此外,在每一项制度旁,都会有一个端正的框框相伴。
而这一处方框里头,又被细致地划分成了若干小巧的格子。
里面列举了相应的数字与文字,呈现出一种彼此相对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