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土地寿命〔下〕
\"这便是历朝历代,国祚从未有超过三百年的原因?\"
作为大明的奠基者和开创者,朱元璋很快便从惊愕的状态中醒转过来,转而有些兴奋的低吼道,同时也明白了为何地方上的土司们能够传承数百年,甚至千余年的时间都屹立不倒。
与疆域广袤,人口众多的中原王朝所不同,地方上土司所能掌控的领土相对有限,且土司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确保在有限的土地内,容纳对应的人口。
一旦麾下人口超过负荷,这些土司们便会采取\"矛盾转移\"的方式来减少人口,其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向接壤的土司挑起战端,亦或者干脆直接挑衅中枢王朝。
更重要的是,这些土司们的\"领地\"都位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群山要隘,朝廷若是想要派遣大军围剿,通常要付出十倍于当地土司的财力和物力。
除却当地土司反复横跳,彻底惹恼了中枢王朝,否则只要犯上作乱的土司规规矩矩献上一封\"降表\",亦或者推出一个\"替死鬼\",不愿多事的中原王朝便会适可而止。
如此一来,依托群山峻岭而拥兵自重的西南土司们不仅借着朝廷之手,削弱了麾下人口,还将矛盾和仇恨尽数转移到中原王朝的身上,为下一次\"矛盾转移\"埋下伏笔。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难怪地方上的土司们难以\"教化\",时不时便会主动跳出来闹事,原来这背后还潜藏着如此不为人知的原因。
\"先生的意思是,只要我大明控制住地主阶级的数量,便可为我大明延长国祚。\"
\"而刚刚先生说治理西南边陲,其实也是为了开垦荒土,增加耕地?\"
与豁然开朗的朱元璋一样,后知后觉的傅友德也反应了过来,深邃的眸子中同样涌现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历朝历代的中原王朝之所以不愿意花费大力气治理这些路途遥远的西南边陲,除了当地的土司林立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得不偿失\"。
但若是朝中百官知晓,田地与国祚寿命之前的关系,必然会一改之前对西南边陲不冷不热的态度。
届时,朝中的文武百官们只怕会像是打了鸡血一般,重现唤醒大明的战争机器,让大明的战旗在西南边陲肆意摇曳。
至于对西南动兵的军费,还可通过海上贸易或者远征日本倭国的方式筹集,并最终反哺大明。
如此环环相扣,简直天衣无缝!
\"两位老爷子说的都对。\"
\"这田产的数量确实决定了王朝的寿命,但如何遏制土地兼并,却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很快,曹爽的声音便在幽静的牢房中响起,也将朱元璋和傅友德将杂乱的思绪之中,重新拉回到现实,也让他们体内本是沸腾的鲜血渐渐冰冷下来。
鸟为财死,人为食亡。
地主阶级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必然会想方设法的进行土地兼并;而勤劳耕种的百姓们若是得到了翻身的机会,也会同样如此。
正如朱元璋在起事之初,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但随着势力不断扩张,野心也是渐渐大了起来,并最终得以开国称帝。
所谓的知足常乐,并不适合这个\"吃人\"的时代。
\"敢问先生,可有解决的办法?!\"
尽管知晓这个问题有些强人所难,但朱元璋仍是忍不住出声询问道,不过其心中已是暗暗笃定。
不管眼前的曹爽能否解决这个困扰了无数王侯将相的难题,他都会重新修改对待西南土司的态度。
只要大明拥有的土地足够多,便能最大程度上延缓土地兼并的速度,继而间接延长大明的国祚。
\"办法自然是有的,但正如宋朝宰相王安石,势必会触碰到地主阶级的利益,诸如您二位..\"
在朱元璋和傅友德不敢置信的注视下,曹爽先是轻轻点了点头,随即便神色有些怪异的轻语道。
眼前这两名瞧上去年纪相仿的老人,一人是名义上的\"百官之首\",翰林学士刘三吾;另一人则是开国勋贵傅友德。
此等身份,无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正儿八经的\"地主士绅\"...
\"咱不在乎!\"
\"咱的一起都是大明给的,咱也要留给大明!\"
近乎于下意识的,朱元璋便大声嚷嚷起来,脑海中则是忍不住回想起过往的所作所为。
多亏了眼前曹爽的出现,让他意识到了\"宗室人口膨胀\"对于大明的负担和隐患,继而让他及时做出了调整。
否则未来导致大明灭亡的\"地主士绅\"之一,极有可能便是这些流淌着他老朱血液的子孙后代们。
\"咳咳,咱的一切也都是陛下给的。\"
\"咱随时能够还给陛下。\"
短暂的错愕之后,颍国公傅友德也是赶忙趁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表起了\"忠心\"。
事实上,他们这些勋贵虽是为大明出生入死数十年,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但其实生活远远谈不上奢靡二字,至于家财更是多以朱元璋赏赐为主,谁敢利用手中权柄收受贿赂,乃至于欺压百姓?
\"首先第一条,也是历朝历代为数不多的办法。\"望着眼前情绪激昂的\"刘三吾\"和傅友德,曹爽也忍不住肃然起敬,神情也是认真了许多。
\"我大明可以设定一个固定的期限,每隔一段时间便由朝廷派遣御史钦差,核查土地田册,防止地主士绅藏匿土地。\"
\"对于刻意藏匿者,予以重惩!\"
话音刚落,朱元璋便是一拍大腿,怒不可遏的咆哮道:\"惩罚什么?都杀了!\"
他这辈子,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一经发现便是各种严苛的刑法。
若非如此,他也不至于被朝中大臣和不明真相的百姓们在私底下诟病为\"屠夫\"。
尽管早就知晓眼前的\"文官\"行事作风很是果断,乃是典型的\"主战派\",但曹爽也忍不住吧唧了一下嘴,暗道不愧是能够得到朱元璋倚重的官员,这格局就是不一样。
他还停留在收缴\"违法所得\"的层次上,这位老爷子已经直接一步到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