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率领着她英勇无畏的石柱兵,正坚守在大明处理土司之乱的烽火前沿。余七安此前已派遣使者前往前线,试图说服对方投降,但最终未能如愿以偿。所幸的是,对方的老巢皆被余七安掌控在手,因此她并未痛下杀手将余七安的使者斩首示众。然而,如此僵持下去绝非长久之计,余七安心知肚明,如果不能顺利招安这支石柱兵,一旦他们与奢安之乱的残余势力相互勾结、合流一处,那么自已想要彻底剿灭西南地区的混乱局势恐怕还得耗费数年光阴。

面对眼前棘手的局面,余七安绞尽脑汁却仍未想出一招绝妙良策。无奈之下,他只得暂且先派出人手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运送粮草和军饷物资,以防这群石柱兵因缺乏补给而心生反叛之意。毕竟,稳定住当前的局势才是当务之急。

要实现西南地区的长期安宁与繁荣昌盛,修路势在必行。只有道路通畅,才能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与贸易往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土归流政策,则能够打破土司对地方的割据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更为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将那些生活在各个寨子中的各族百姓从土司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明子民。此后,还需投入巨大精力普及教育、推广农耕技术,让这些曾经饱受土司压迫的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这一系列举措实施起来谈何容易?其难度丝毫不亚于改造南美的蛮荒之地,甚至比驯服那些桀骜不驯的印第安土著还要困难重重。

由于印第安土著此前从未与余七安及其同伴打过交道,当余七安手持火枪向他们发动攻击时,这对于印第安土著而言简直就是一场来自未知维度的恐怖袭击。在他们眼中,余七安等人宛如天神降临凡间一般威猛无比、不可战胜。而当余七安将自已所掌握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这些印第安土著时,他们更是觉得仿佛听到了来自天庭的智慧之声,充满了新奇与敬畏之情。因此,印第安土著们自然而然地对余七安等人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意,并怀着极大的热情努力学习着新知识。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西南地区的那些土司们。经过长达千年之久的中原王朝统治,他们早已对中原王朝的种种制度、文化以及行事方式烂熟于心。不仅如此,从他们的祖辈起便时常挑起事端,甚至曾经杀害过汉人百姓,也曾多次击退过汉人军队。久而久之,他们对于中原王朝的神秘面纱已然揭开,不再像当初那般盲目崇拜。如今若要让他们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并接受中原王朝的教育,他们心中清楚得很,明白中原王朝此举背后的真正意图。故而,他们对此抱持着极为强烈的敌视态度,相较于那些印第安土著,处理起这些土司来显然要棘手得多。

大明王朝对于西南部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治理策略,其中包括改土归流、大力兴办教育以及合理地设置卫所等多种手段齐头并进。总之,这些方法和策略都是余七安能够想得到的,而实际上大明已经运用它们长达数百年之久。那么,这样做究竟有没有成效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西南地区,确实涌现出了像石柱兵这样忠心耿耿效忠于大明王朝的土司势力。然而,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奢安之乱这类事件的发生。奢安之乱之所以会爆发,其根本原因在于大明王朝借助这两家土司去平定其他土司时,给予了他们过度发展壮大的机会。以至于后来在剿灭奢安之乱的过程当中,又有新的土司趁势崛起并兴风作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奢安之乱中的叛乱首脑——水西安氏家族更是拥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自蜀汉建兴元年起直至清康熙三十七年,这个家族世代统治着水西这片广袤的土地,前后历经 1474 个春秋。由于长期盘踞于此,他们在当地根基牢固,不仅兵力强盛,而且所占区域辽阔无比。回顾往昔西南地区的历次平叛行动,明朝往往都不得不依赖水西安氏家族的力量。就拿比奢安之乱还要早上二十多年的播州杨应龙之乱来举例,如果当时没有安氏一族的协助支援,恐怕贵阳城早就沦陷敌手了。

在明朝天启年间,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且影响深远的奢安之乱。这场动乱犹如一阵风暴,迅速席卷了当地,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中,与之相邻的云南也未能幸免,奢安之乱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为后来的沙普之乱的膨胀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当时,明政府推行所谓的“以夷治夷”政策,期望借助少数民族首领来管理地方事务,从而维持统治秩序。然而事与愿违,这一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酿成了“以盗治盗”的苦果。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机制,那些被委以重任的少数民族首领们往往凭借手中的权力肆意妄为,甚至相互勾结、鱼肉百姓。这种混乱局面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不聊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奢安之乱”和“沙普之乱”应运而生。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直接联系,可以说是因果相承。奢安之乱打破了原本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让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而明政府错误的治理策略更是火上浇油,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恶化。最终,沙普之乱趁势而起,给整个西南地区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因此,可以这么讲,带英自以为他们在玩弄平衡政策方面已经堪称行家里手、登峰造极之辈,甚至自封为这一领域的祖师爷。然而,如果他们愿意去翻阅一下大明西南地区的历史记载就会发现,他们所采用的那些所谓策略与手段,其实在大明时期早就有所呈现并且得到过实践验证。不仅如此,这些政策当中同样存在着诸多以失败告终的案例。

对于余七安而言,这件事简直让他感到头疼不已,仿佛脑袋要炸开一般。他深知自已绝无可能将全部精力都倾注于西南的山林之中。毕竟,这广袤无垠的世界如此之大,有着数不清的充满价值之地等待着去征服和占据。何苦非得在那深山老林里与那些人玩捉迷藏的游戏呢?且不说那十万大山绵延不绝、地势复杂险峻,即便真的投入十万乃至二十万之众,恐怕也难以确保能够稳稳地获胜。即便侥幸赢得了一时,可一旦已方的大军撤离,对方势必会再度席卷而来,届时又该如何应对呢?如此这般不停地反复折腾下来,仔细算一笔账便会发现,倒不如从一开始就采取怀柔政策来得更为划算一些。

说起大明王朝,曾经也是经历过类似情况并付诸实践的。然而,却有人认为大明过于懦弱胆小,对西南地区太过仁慈宽厚,以至于让当地之人愈发得寸进尺、肆意妄为。但实际上,早在朱元璋时期以及朱棣在位之时,针对西南地区的大规模军事征讨从未停歇过。不仅如此,甚至还派遣了沐英常驻云南,以镇守一方安宁。

然而,经过长达数十年的鏖战之后,最终才恍然大悟这场战争实在得不偿失啊!无奈之下,只得灰溜溜地撤退了事。毕竟对方可是一无所有、毫无顾忌之人,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而已方军队呢?人要吃饭,马要吃草料,这庞大的军需消耗又岂是能够轻易承受得起的呀!尤其是当王朝正处于鼎盛繁荣之时,或许还能勉强支撑下去;可一旦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那这种长期且巨大的军事投入就会变成一剂致命的毒药。单说崇祯年间吧,仅在整个西南地区,就至少牵扯住了崇祯多达十余万的兵力。更糟糕的是,由于西南地区的动乱不止,连带着川蜀之地也受到极大影响。如此一来,不但无法协助崇祯去解决来自北方建奴以及四处流窜的盗寇所带来的威胁,反而还要不断从其他地方抽调力量来支援这里,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啊!

那么余七安究竟还能有什么其他办法呢?想来想去,似乎也唯有采取较为柔和的策略了——实行“怀柔”政策。具体来说,便是拉拢一批势力,打击另一批势力;团结一部分力量,同时对另一部分力量加以威慑。值得庆幸的是,余七安具备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能力,他深知要想妥善解决西南地区的难题,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西南这片区域本身,而是应当将视野拓宽至整个西南以及中南半岛这样一个更为宏观的格局之上。

要知道,这块地域从古至今都未曾真正平静安宁过。即便是在后世,这里依旧纷争不断,动荡不安。就连老缅所在之地,也是横断山脉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老挝以及南越的部分区域亦包含其中。倘若只是一味地紧盯着西南三省,便会觉得此事异常棘手,犹如深陷泥沼难以自拔。然而,如果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从西南延伸至中南半岛如此广袤无垠的土地来看待,所见到的不过是一群群未开化的野人在连绵不绝的群山之间蹦跶跳跃罢了。此时,只要牢牢把控住周边几个至关重要的港口与交通要道,便能随心所欲地扼制住敌人物资的对外运输以及向内输入的通道。如此一来,那些敌对势力要么俯首帖耳、乖乖顺从,要么就只能坐以待毙,面临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

从前如此行事根本毫无用处啊!要知道,即便他们无法从大明这个方向获取到所需的物资,但仍然有可能通过南边的途径搞到手呢,说不定连遥远的印度那边都能成为其物资来源地。如此一来,这种所谓的限制岂不是形同虚设?跟完全没做任何限制有何区别呀!

接下来嘛,可以采用如同串珍珠一般巧妙的策略。首先得牢牢占据好几块至关重要的盆地,以及那些通向这些盆地的必经之路;其次还要掌控住一些关键的矿场。至于其他剩下的区域嘛,即便有人闹腾起来,顶多也就是在深山老林里小打小闹一番罢了,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如果双方的武器形成了代差,那么就算在山林之中想要追击你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如果你胆敢离开山区,那可就另当别论了。分分钟就能让你知道什么叫做规矩,什么叫做天高地厚!

然而,关于如何解决山区内部可能出现的问题呢?这就需要像秦良玉以及她所率领的石柱兵这样忠心耿耿、尽忠职守于王朝事务的优秀土司来发挥作用了。一旦遇到事情,就让他们冲锋在前。我们可以在每个地区精心培育出一到两名这样的土司,作为维护当地稳定与秩序的中坚力量。

倘若某个地区的局势变得过于动荡,甚至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那也不必惊慌失措。此时,可以将几家土司的兵力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即便是面对数万名土司发动的叛乱,凭借着强大的联军实力,也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其剿灭。不过,在此过程中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必须确保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出现某一家独大的局面,更绝对不允许有能够统一各方势力的强大存在诞生。只有维持住这种微妙而又脆弱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对整个区域的有效掌控和治理。

尽管从本质上来说,这依旧属于一种平衡政策,但它却是一种更为宏大且全面的平衡策略。未来,不仅仅局限于西南地区,那些地处山区以及气候严寒的地带,余七安都将会推行并实施这样的策略。不仅如此,他还计划精心培育出一支规模可观的地方军队,也就是所谓的“土军”。这支特殊的武装力量将被赋予重要使命——专门用于彼此之间对可能爆发的叛乱活动予以镇压和遏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各个区域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局势,从而实现更广泛范围内的社会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