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
这一篇便是素问的‘生气通天论’,讲明了天人相应,气息相通的概念。
天为清阳,地为浊阴。两者和生为一,这个一是万物本源之炁,元炁一分为二,化为阴阳气血。
阴乃质之始也,人体一切有形的本体皆为‘阴’,而无形的‘气力’便是阳。
《庄子·知北游》有云,人之生,气之所聚也,聚之为生,散之则死!
人之存活,全凭那一口气!
爷爷行医数十载,观经无数,早已以入道,达到天人相应的境界,这也是他能向‘老天爷’借几天时间的原因。
几分钟后……
爷爷笑眯眯的看着他:“子修,清楚了吗?”
卫子修两眼微红,重重点了点头:“嗯!”
望闻问切,切脉是中医最后确诊病人病因的最后手段,古中医脉法万千,源于《易经》的卦气脉法、《黄帝内经》的四时脉法、《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脉法、晋代王叔和《脉经》的二十四脉法,明李时珍《濒湖脉学》的二十八脉法。
万法通道,殊途同归,无论是何脉法都离不开阴阳二字。
阳主气、阴主血。
气盛则脉强、血盛则脉滑、气衰则脉微、血衰则脉涩、气血和则脉缓、气血平则脉平、气血乱则脉乱、阳迫气则脉数、阴阻气则脉迟!
邪气入体,气血扰动,脉随之而变,变则百病生,欲知病变,当凭脉象。
爷爷双手寸关尺脉细微几乎不可见,而关脉中焦地区尖锐且急,这说明脾胃之气已经逐渐消失。
胃气便是人们常说的饥饿感,没有了胃气说明人已经到了吃不下饭的地步,但反观爷爷外表没有丝毫异样,宛如正常人一般!
爷爷嘱咐道:“子修,爷爷走后,一切从简。盒子里有咱们卫家的几十本古籍,你要保存好,另外还有几十个联系方式,那是爷爷留给你的,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你自己决定。”
卫子修郑重的点了点头:“知道了!”
“行了,小崽子,滚吧!”爷爷笑骂一声。
卫子修一把抓住他的手,低喊一声:“爷!”
爷爷慈祥一笑,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回到了自己的卧室。
半个时辰后……
正在坐镇的卫二叔突然有一股眩晕感,随即猛然起身望向内院,颤声道:“时……时间到了?”
“卫医生,怎么了?”一名患者疑惑的看着他。
卫二叔勉强一笑,随即重新坐下:“没事大娘,我们继续。”
周围的患者并没有察觉到他的异常,那一双微红的眼睛表示此时他的内心绝不平静。
傍晚,酉时
卫二叔看完了所有问诊的病人,着急忙慌的来到内院,看到静静盘坐在床上的老爷子,还有跪在地上的卫子修。
爷爷身着干净的中山装,板板正正的盘坐在床上,嘴角干巴毫无血色。
卫家第七十三代家主卫天阳,行医六十载,救人无数,功德无量,于七十九岁寿正终寝!
卫二叔问了一声:“什么时候走的?”
卫子修眼睛通红,轻轻道:“上午十点,叔,爷说葬礼从简。”
卫二叔淡淡道:“那就不大办了,找几个先生,先让老爷子入土为安吧。”
汉中多平原,是全国粮仓之一,郭镇附近的风俗是人死后直接入地,由于卫老爷子生前人缘不错,所以这两天前后邻居都来忙活,有的订棺材、有的张选合适的土地,有购买孝带。
三天后,一望无际的青青麦田,耸立着零星的几座坟墓。
此时,一名身缠白带的青年坐在一个崭新的坟前,旁边还有一块大理石雕刻的石碑。
爷爷卫天阳之墓!
卫子修此时已经不吃不喝坐在这里两天了,嘴巴也有点干涩: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着,不得问起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方为苍生大医!”
“爷,你从小教育我苦修经典国术,治病救人,所以为我起名子修,药王的大医精诚之论写的没错,中医德行不高,医术不明。”
“但现代不比古时,今人之病也与古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中医所面临的挑战亦不同。国家越来越强,经济越来越富足,奇怪的是经济越好的城市,真正的中医师就越少,如今只有乡下县城还存在一些真正的中医师,但随着行医资格证的普及,这些真正的中医师或许会越来越少……”
卫子修扫了一圈一望无际的麦田,语气淡然且坚定:“爷,我们不能再退了!”
从爷爷卫天阳去世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知晓了自己的使命,对未来要走的路也有一个模糊的雏形。
半个小时后,卫家医馆
卫子修换了一身干净的黑色纹龙中山装,背着一个双肩包大步走了出来,浓眉似剑,神采奕奕,加上他们老卫家的基因,可谓气质绝佳。
卫二叔看着他的装扮,随口问了一句:“走啊?”
“嗯。”卫子修应了一句:“叔,家里就交给你了。”
卫二叔淡淡一笑:“小子,放心走吧,有啥事招呼叔。”
“好。”
黄历四千一百一十八年,卫家第七十四代传人卫子修,正式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