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王云三人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他们来到租房,刚一进门,王云的目光就被满满当当的书籍所吸引。

这些书籍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架上,几乎占据了房间的一面墙。

王云不禁有些惊讶地说道:“这些都是你要看的书?”

张秋微笑着点了点头,应道:“对。”

王云眼中闪过一丝好奇:“我能看看吗?”

张秋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

见张秋如此爽快地答应,王云也毫不客气,随手就拿起了一本封面颇具吸引力的书。

粗略翻看了几页之后,她发现自已对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于是又重新拿起了另一本。

她在翻书的时候,旁边的两位工作人员也没闲着。

摄影师专注地拿起摄像机,调整着角度,对着这些书的画面不停地拍摄,助理则是在一旁仔细地记录着相关的细节。

看到他们在自已的房间折腾,张秋也不说什么,而是来到客厅泡了一壶茶。

大约半个小时后,刚开始张秋说这些书都是他的,王云心里还有点轻视。

毕竟,她以前也采访过不少作家,他们的房间跟这里一样,也都放满了书。

但当她对那些作者们问其中一本书的内容时,那些人往往都答不上来。

所以,王云自然而然地以为张秋跟那些人没什么区别,都是买点书放在书架上作秀。

可当她在这半个小时认真地阅读和观察之后,这才发现自已之前的想法大错特错。

因为她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书上不仅有读过的折印,还有不少的读书感悟以及详细的批注。

见王云停下,张秋拿着茶具走了进来,给几人依次倒上茶,微笑着问道:“都看完了?”

王云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热茶,然后说道:“嗯,没想到这些书你真的全部看过。”

张秋笑了笑,回应道:“毕竟要写作,这些功课是必须做的。”

话虽如此,但实际上这些书都是从段玉泉那里借来的。

王云点头,看了下腕表,问道:“准备好了吗?”

张秋知道采访要开始了,于是点头。

见状,王云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拿过助理准备好的稿件,神情放松地说道:“这次采访,我希望是朋友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像工作那样生硬和刻板。

今天我们这次要聊的是关于‘暗算’这本书的,我很好奇,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本意义非凡的书的?”

张秋笑了笑,随后收起笑容,表情变得严肃起来,郑重地说道:“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先烈们用宝贵的性命换来的。他们不应该被遗忘,更不应该在岁月的长河中被人们所忽视。

所以,我才怀着敬畏与感恩之心,写出‘暗算’这本书,希望能让更多的人铭记那段历史,铭记那些英勇无畏的先烈。”

王云听后,脸上绽放出笑容,露出赞扬的表情,接着又问道:“我读过‘暗算’很多遍,你是怎么想到要把第一部曲‘听风者’中的主角设成瞎子的?

当然,我不是歧视残疾人,而是想表达,在一般的认知中,英雄往往是比较光鲜亮丽的形象,这样的设定才能让读者更加有代入感。”

张秋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茶,缓缓说道:“瞎子这种类型的角色,在我动笔之前,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

但一想到现实中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人们,我就觉得这样的角色更能体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

他们虽然身处困境,却能凭借内心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这种反差和冲突,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和生命的不屈。

所以,我最终决定将主角设定为瞎子。”

闻言,王云不禁有些意外,她有些没想到张秋在设立“瞎子”这个角色的时候,竟然思考了这么多深层次的东西,心中对这个少年的感官又高了不少。

想到这,王云接着问道:那在”捕风者“中,又为什么要把主人公设立成黄依依和陈二湖?”

张秋略作沉思,然后说道:“黄依依这个角色跟瞎子不同。她聪明、漂亮、放荡不羁,更是解密方面难得一见的天才。

这样的一个人,在哪个年代不管做什么,都可以衣食无忧,可黄依依却没有选择安逸舒适的生活,而是毅然投入到报效国家的行列中。

她身上有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着敢于突破常规的勇气,有着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的洒脱。

当然,说这些不是为了单纯地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而是通过她的经历和选择,反映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抉择。

至于陈二湖,这个角色十分特别,他在退休后,因为不适应正常人的生活,又重新投入到破译局之中。

最后因为破解了一份毫无价值的情报,由于过于激动而猝死。

这听起来似乎充满了荒诞和悲剧色彩,但实际上,这恰恰反映出他对以前过往的极度热爱和执着。”

听到这样的解释,王云满是钦佩地看着张秋,眼神中流露出赞赏之意。

不得不说,这个年轻人果真是个天才,就像他笔下的黄依依一样。

之后,时间在一问一答中悄然流逝,王云又接连问了张秋许多关于“暗算”的深入问题。

从创作的灵感来源,到角色的塑造细节,再到情节的构思转折等等。

张秋都一一对答如流,展现出他对自已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临了,王云饶有兴致地问道:“既然你动笔之后有这么多想法,废稿一定很多吧?”

张秋苦笑了一下,无奈地说道:“当然了,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别提有多折磨了。”

接着,他又幽默地补充道:“头发都掉了不少。”

王云好奇地说:“我能看看那些废稿吗?”

张秋爽快地回答:“当然可以。”

说着,他把抽屉打开,从里面拿出厚厚一沓的稿子。

王云看着张秋手中的废稿,心中有些震惊。

虽然没有细数稿件的数量,但她目测,这至少有十几版之多。

接过稿,她赶忙让摄影师过来拍了个特写。

过了一会儿,王云感慨地说道:“这才是此行最大的收获。”

感叹一番后,王云接着问道:“‘暗算’的成功,让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一举成名,甚至能和‘白鹿原’以及‘废都’角逐矛盾文学奖,对此你有何感想?”

张秋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其实,在没写‘暗算’之前,我一直在柳城都市报上写一些小文章补贴家用,那时候的我从未想过能有今天的成就。

所以,对于这次的成功,我感到既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自已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惶恐的是怕自已担不起这份荣誉。”

王云继续追问道:“那么,在你获得如今的成绩之后,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人是谁?”

一时间,张秋的神情变得郑重起来,他认真地说道:“我最想感谢的是米粮大家,要不是他在报纸上为我说的那一番话,恐怕‘暗算’就沉于茫茫书海之中,无人问津了。”

王云微微颔首,显然也知道这件事情的经过。

虽然对张秋感观良好,但记者的本能让她继续追问道:“对于‘白鹿原’跟‘废都’这两本书,你怎么看?”

这是想引战?

不过张秋两世为人,不怕开战,更别说他脑海中还有不少经典的书作为底气。

于是,面对王云的挖坑,张秋沉吟片刻后说道:“不管是“白鹿原”还是“废都”,它们都是难得一见的好书,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我自信“暗算”不比它们差,而且“暗算”这本书有着历史的承载,从某一方面来说,甚至比其他两本书还要好。”

听着这嚣张的话语,王云心中暗呼不虚此行。

作为一名专业的记者,她可不会放过这样有爆点的话题。

接着,王云给摄影师一个隐晦的眼神,让他去捕捉张秋脸上的微表情,随后又继续挖坑问道:“这么说,你觉得这次的茅盾文学奖非你莫属?”

见王云一个劲地在步步紧逼,张秋也不怂,丝毫不加掩饰对奖项的渴望,说道:“当然,这一届的茅盾文学奖舍我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