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扶喝完手中的普洱茶,放下茶杯说道:“小二,结账!”店小二闻声道:“来了,先生。”苏扶又问道:“多少钱啊!”店小二又说道:“先生,盛惠10文钱。”苏扶从怀里取出10文钱放到桌子上依次排开来证明10文钱一分不差。店小二连忙收起桌子上的10文钱,心里不由一喜。店小二心里想到:“卖出店里的特色普洱茶能得到2文的分成。”对他来说这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苏扶缓步走出小茶馆,苏扶来小茶馆来打听一下关于夫子庙的消息就是因为小茶馆人来人往传播信息比较广。现如今苏扶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苏扶说道:“是时候该去夫子庙去看看具体情况了。”
夫子庙:一千六百多年以前,东晋时期,因为名臣王导的主张和朝廷培养人才的需要,夫子庙第一次出现,当时还没有科举,也没有在此修孔庙,夫子庙只是作为当时的学宫。到了北宋年间,因为祭奉孔子,崇尚圣贤之道,因此在原有学宫的基础上修建了孔庙,也称为夫子庙。这就是夫子庙的来历。
现在走进夫子庙步行街,就能看到江南贡院的身影,贡院二字提醒了人们它的用途。多年以前的科举,重要程度不亚于今天的高考,甚至比高考还要隆重。在那个时代,江南贡院不仅仅是朝廷对选拔人才的寄托,更是无数学子走向仕途的希望。寒窗苦读的执着和改变命运的决心都在夫子庙这里得以体现。
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境界的化分:
孔子把人格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庸人;第二层是士;第三层是君子;第四层是贤人;第五层是圣人。
儒家修炼境界划分
按孔子的说法,可以把悟道分成六层境界。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自已处于哪个境界?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志于学: 有志于学是只开始,还处于迷茫期,希望寻找人生的真理,寻找人生的规律,生命的真谛之类的。 年复一年到处抱腿,希望学得某种点金术从而实现富裕,深信点金术的存在,只是自已还没找到。 不可谓不勤快,不可谓不好学,成功学也因此而应运而生,引得无数人学习模仿。但基本是浪费时间,多数依然一事无成,达不到心中伟大的目标。到头来必然怨天尤人,纠结一生为宿命;总认为是老天或命运与自已作对。 80%的人一生止步于“志于学”。
2.而立:年岁渐长,阅历与知识均有了一定的储备,发现还是要形成自已的东西才行。于是剩下的20%会考虑建立起属于自已的行为准则,建立自已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立)。 于是到处找资料,素材,名人名言,各种技巧,各种规则的总结,以试图形成一套可以持久稳定得利的方法,一个正收益的系统。 然而往往是回溯很美丽,实战很骨感;一套方法用在历史上百试百灵,用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碰壁,一说都对,一做全错。 纠结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否能达到自已想要的效果,根本上还是完美主义思维在作怪。仍旧要迷失在各种技术,各种理论,各种规则的汪洋大海里,或者被各路大师大神们忽悠得死去活来。
3.不惑: 不惑是量变到质变的门槛,能跨过去才算入门。对于各种技术,各种理论,各种规则已经心如明镜,各种好处坏处均一清二楚。你已经形成了自已的世界观,抽象为非常简单的几条原则,任何人都影响不了你。 你和对方随便聊几句就能知道对方的水平深浅到了哪个层次,是在实话实说还是在吹牛胡扯;进入不惑后才算真正自立了,已经很不容易了!
4.知天命: 随着功夫的长进,你慢慢体会到“命运”的力量,感受到良知的存在,知道无论聪明勤奋,学识努力等,不过是你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就算你具备了所有的有利因素,未来的结果还是不确定的,失败依旧是可能出现的路径之一,而你所能做的只是不断耕耘加提高自已的思想境界和加强存活能力。至于命运中的机遇会不会来,你已经没那么期待了,做好当下,才是你最关注的,这样就进入了“知天命”。
5.耳顺: 在以后的阶段里,你对天命的认识越来越深,证悟到万物万事发生和存在之理,无论生活中遇到任何顺或不顺,对抗或窃喜心理渐渐消失。私欲基本消失,只专注于顺心而行,平静面对一切事物与言论,你的自身特点能和外部环境达到“和谐”,每一个细节都能去做到“恰到好处”(指过程而非结果),这就是“情顺万物而无情”,就是“耳顺”。而此时心变得更加的谦虚和包容,对大道的敬畏和履行也日益一日;
6. 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长年累月的积累和精纯后,你终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你的整个人完全融入了世界之中,也就是无论一言一行一念,无不合大道,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你的行为如行云流水,旁人基本看不懂,这次是这样,下次又是那样,但你自已明白,其实都没有离开大道的规范,不过是你和大道“天人合一”了。
儒道具体境界划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探花、榜眼、状元、翰林和圣人等。每个境界都有品级划分从九品到一品。儒生需要心中养浩然正气和才气!读书写作都可以养天地浩然正气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