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医学
阴阳的基本概念:
概念形成: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的,从太阳与昼夜的关系开始,人们将日出后的太阳称为阳,将日入后的黑夜称为阴。
基本内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阴:静态的、寒冷的、晦暗的、内向的、下降的、抑制的···
阳: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向外的、上升的、兴奋的···
阴阳的特性:主要包括阴阳的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规定性等方面
规定性:中医学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功能规定为阳,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功能规定为阴。
五行的基本概念:
概念: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学说一方面认为,世界万物是由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这是对世界的物质性所作出的正确认识;另一方面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滋生、制约的运动变化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生活的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升华逐渐形成的,主要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木曰曲直:凡是生长、生发、伸展、舒展、扩展、能曲、能直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炎热、发热、明亮、升散、上升的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爰稼樯:生化、长养、承载、受纳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易变、肃杀、收敛、沉降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滋润、下降、闭藏、寒冷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和现象归属于水。
相生相克:生理。 相乘相侮:病理。
藏象的概念: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象是藏的外在反映,藏是象的内在本质。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是指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
藏象的分类与区别:藏象学说的基础是脏腑,脏腑又称内脏。中医学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形态结构,将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三类。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也是贮藏精气。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主运化二是主升三是主统血。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包括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运化水液是指脾将水液化为津液,并将津液吸收、转输和布散到全身的作用。主升:生理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升清是指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从中焦上输于心肺及头面,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升举是指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
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约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主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保持呼吸深度的作用。在人的呼吸运动中,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才能保持呼吸的深度,以完成体内外气体的交换。肾主纳气的功能实质上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之气,二者在胸中化为宗气。津液代谢,人体的水液有脾气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及下输肾或膀胱。
气的概念
概念:气,是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的含义: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可以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气的生成: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物质来源充足,如先天精气、后天饮食、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是脾胃、肺等相关脏腑功能协调,使气的生成充足。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
津液的概念:
概念: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要是指脏腑形成体官窍内的液体及正常分泌物。
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主要通过脾胃、大小肠等脏腑的气化功能而生成。
津液的输布:津液生成后,在脾肺肾肝与三焦等肺腑的协调配合下完成体内的运输布。
脾气散精是指脾气推动和调节精液的输送布散,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功能。
津液的排泄:主要是肺肾大肠和膀胱功能的协作结果。肺气宣发,外合皮毛,促使津液从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和从呼吸道以水气被呼出。
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依赖于气和诸多脏腑的综合作用。无论是气的病变还是肺、脾、肾等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导致津液代谢失调,形成伤津、脱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或者形成水、湿、痰、饮等水液停滞积聚的病变。
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作用,津液中含有大量水分及营养物质,渗灌于脏腑官窍、形体肢节之中,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津液是血液的成分之一,是血液的物质基础3运载作用,津液是气的载体,津液不仅运载无形之气,同时也将机体代谢后的废物运输到相关形体官窍,以汗、尿等形式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津液代谢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津液代谢常随机体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做出适应性改变,并通过这种变化来调节阴阳,维持体温平衡。
气与血的关系
概念: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气与血的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1.气对于血的统帅作用,主要体现为气能生血1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2气的推动及气化作用是血生成的动力;2.气能行血,气能直接推动血行,又可以通过脏腑之气推动血的运行;3.气能摄血,气对血的固摄功能使血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出脉外。
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气依附于血而运行,以防止其形散而不收;血能养气,血对气的濡养作用,使其保持充盛。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对津液的作用:1气能生津,气为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生成有赖于气得推动与气化作用2气能行津,气的推动作用是津液在体内输布的动力3气能摄津,其具有固摄津液,防止体内津液无故流失的作用。
津液对气的作用:1津能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气依附于津液而流布全身2津能养气,津液能为气的生成提供营养。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血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生成;津血互生,血和津液之间可以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
经络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线及主要通路,数量较少,多呈纵行。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数量较少,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脉和络脉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人体干支相辅的经络系统,有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等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平衡协调地进行各种正常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和连属部分组成。经脉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三大类。络脉主要包括别络、浮络和孙络三大类。连属部分主要包括内属和外连两个部分。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2运行气血,濡养脏腑3感应与传导4调节功能平衡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身体部位的分布,除足阳明胃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侧,阴经均行于四肢内侧或躯干的胸腹部,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足经主要行于下肢。头面部:手足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额部,手足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足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头顶和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四肢部: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表里关系:阴经为里,阳经为表。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各自的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流注次序: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中焦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故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从始于中焦的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流注至足厥阴肝经,再流回手太阴肺经,如此首尾相贯,如环无端
督脉的生理功能:调节全身阳经气血,与脑、髓、肾、心密切相关
任脉的生理功能:调节阴经气血,与女子月经妊娠等生殖功能有关
冲脉的生理功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
带脉的生理功能:约束纵行经脉,主司妇女带下
经脉学说的应用: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变的途径。1体表受邪,传之于内2内脏病变,形见于外3脏腑病变相互影响
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体”,指具有生命活力的形体、躯体,“质”即指特质、性质。体质是指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对稳定的特性。
中医学体质概念1强调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对体质形成的影响2突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一体”的自然观,充分体现出中医学整体观念这一基本特点。
体质的特点:1先天遗传性2差异多样性3形神一体性4群类趋同性5相对稳定性6动态可变性7连续可测性8后天可调性
病因:即致病因素。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六淫、疫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淤血、结石、外伤、寄生虫、以及先天因素、医源因素、药源因素
内伤病因:人体的情志、饮食、劳逸等不循常度,导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的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概念形成因素
是由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引起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异常变化,使气机紊乱,脏腑损伤,阴阳失调而导致疾病 。由于七情直接影响有关脏腑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之为“内伤七情”。
七情内伤的致病因素:1.社会因素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2.疾病因素,急性发病或长期患病,导致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调,精气血液津液不足,则精神情志活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情志内伤;3.体质因素,人体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差异性,情志活动由于禀赋因素,后天修养,年龄差别及正气盛衰等而不同,因此对不同强度的情志刺激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伤肝,可使肝气上逆。
喜则气缓:喜悦是一种良性刺激,暴喜过度使心气涣散。
悲则气消:悲哀过度耗伤肺气上焦不通。
恐则气下:过度恐惧则伤肾,致使气陷于下而不生。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劳神伤脾,使脾气郁结中焦不畅。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伤及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
痰饮
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的形成:痰饮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无论是外感病因,或者内伤病因,甚至病理产物中的瘀血、结石均可导致津液停聚而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痰饮的初始病因,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是形成痰饮的中心环节。由于外感内伤及其他病理产物性病因的作用,影响脏腑的气化功能,导致肺脾肾及三焦主司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失常,水湿停滞,从而形成痰饮。所以说水液代谢障碍是形成痰饮的病理基础。
瘀血的形成: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心的行血、脾的统血、肝的藏血、肺的助心行血等脏腑功能正常;任何原因引起五脏功能失常、气血功能失调、经络涩滞不畅等,皆可导致血液运行障碍而形成瘀血。外伤、六淫之邪、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气血运行失调是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1气虚之瘀2气滞致瘀3血寒致瘀4血热致瘀5津亏致瘀均可形成瘀血。
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加重2肿块,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脏腑则形成癥积、按之有形、质地较硬、固定不宜3出血,血色多呈紫暗,或夹有瘀块4紫绀,面部、爪甲、肌肤、口唇青紫5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6脉象,脉细涩、沉弦、结代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热五种外邪致病特征的病理变化。
肝阳化风:多是情智所伤、操劳太过等耗伤肝肾之阴,筋脉失养,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所形成的病理状态
热极生风:因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养,阳热亢盛而化风的病理状态
阴虚风动:机体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而变生内风的病理状态
血虚生风: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而变生内风的病理状态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治则
扶正祛邪:是针对虚症和实证病机所定制的基本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扶正与祛邪虽是两种不同的治则,但二者之间又相互为用。
扶正的目的在于增强正气,正气充盛机体抗御病邪和祛除病邪的能力就会提高,有利于祛邪;
祛邪的目的在于去除邪气,减少和终止邪气对正气的干扰和损害,有利于正气的恢复。扶正有助于祛邪,祛邪有助于扶正。在运用时首先要分清症候虚实,其次用药要注意轻重缓急。
1.扶正与祛邪兼用扶正与祛邪兼用,即攻补兼施或并用,但又有主次之分。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错;根据邪正盛衰变化而决定两者的主次。1.扶正兼祛邪 即扶正为主,兼顾祛邪2.祛邪兼扶正 即祛邪为主,
2.兼顾扶正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扶正与祛邪分先后使用,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错杂证。此时将扶正与祛邪分先斥可以达到既不伤正,又不碍邪,使邪祛而正复的目的。1.先祛邪后扶正 即先攻后补。适用于邪盛正虚的虚实错杂证,2.先扶正后祛邪 即先补后攻。适用于正虚邪盛的虚实错杂证
标本先后
强调从复杂多变的病症中分清其标本缓急,然后确定治疗的先后主次
1.急则治标是指标病或标症甚急,若不先治其标,有可能危及病人生命或影响对本病治疗时所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
2.缓则治本是指标病或标症缓而不急时,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的一种原则。这是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常用的治则
3.标本兼治,即标本同治,是指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
正治反治
所用治法的性质与病症现象之间表现出逆从关系的两种治则,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指治疗用药的性质作用趋向逆病症表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则;反治与“正”相对
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损其有余,又称祛其偏盛,是针对阴阳偏盛病理变化所制订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又称补其偏衰,是针对阴阳偏衰病理变化所制订的治疗原则
1.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
(1)阴病治阳 指阳偏衰不能制阴而阴盛,出现虚寒证,当补阳以制阴,又称为“阴病治阳”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阳病治阴 指阴偏衰不能制阳而阳,出现虚热证,当养阴以制阳,又称为“阳病治阴”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2.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所以明阳偏衰进一步发展,可以产生“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即阴虚日久可损及阳气而引起阳虚、阳虚日久可损及阴液而引起阴虚,其结果是出现阴阳两虚证。对此应采取阴阳并补的治法。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是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病人、时令、地理等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人制宜,是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选用适宜的药,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有别,病理变化各异,故治疗用药也应有所区别。
2.因时制宜,是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选用适宜的方药。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治疗疾病时必须考虑时令气候的特点,注意治疗宜忌。
3.因地制宜,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选用适宜的方药。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势高下、物产差异、气候寒热及居民饮食习惯不同等因素,导致人的体质和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不尽相同,因此治疗用药也应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