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 章 姨母大婚
胡氏出神地摩挲小囡囡的手,事到如今,她已经无路可退,她得为日后在国公府的生活做准备了。进京时,淮南王遇刺一事她看的清楚,那裴吉喜欢语儿,待她真心。
她得当杭思语的依靠,不能觉得当了国公夫人就能高枕无忧,府里府外都得照顾到,不能让世子和小女儿因着她被人瞧不起。
“姨母,以后你还会回来看语儿吗?”
胡氏满心柔软,“会的,语儿也能常过来找姨母。现在语儿和姨母都在京城,坐上马车,一个时辰也就到了。比原来姨母在杭州还要方便。姨母得了好吃的或是什么新鲜玩意,也会给语儿送来”轻声安慰着。
灵光一闪,想到了什么。
脑海里突然窜出惠宁公主骄横的脸。
“姨母,国公爷的一双儿女您了解过吗?”小女儿会不会也蛮横?
杭思语后怕地打个寒颤,连忙小声对姨母道:“姨母,虽说嫁过去你就是她们的母亲。但是毕竟是继母,他们的的婚事您还是都交给老夫人吧,老夫人看人肯定准,比我们江南过来的人熟悉京城。”
这是怎么了?突然转性了?
胡氏纳闷地看看囡囡,小丫头低着头,她还以为语儿也想到了婆媳之间相处的事,不由感慨地摸摸女儿脑袋,笑道:“我们语儿真的长大了。”都能想那么远了,还知道帮姨母出主意了都。
她听出来了,语儿担心她,也舍不得她。她会看顾好语儿,也会做好一个妻子的本分。
胡氏不自觉捏紧了语儿的手,漫不经心道:“语儿你屋里的人可还尽心?若有人不肯老实做事,语儿也不必顾忌。”
杭思语微微一动,总觉得姨母这仿佛是话里有话,可联想起姨母一向温温柔柔的,他又觉得是自己想多了。
“姨母别担心,丫鬟们都很勤快,诸多事务不必臣多嘴便能做的井井有条。那俩……春儿和秋儿,他们虽是王爷给的,但对我也是尽心尽力的。”
姨母不信裴吉这样老实,下意识便道:“语儿你还小,别的还好说,你和淮南王毕竟还没有定亲,一定注意男女大防。若是仗着出身让淮南王来去自如或者不肯听差事,语儿只管发卖教训或者给那王爷退回去。”
杭思语低着头,心虚道:“嗯。”
国公府现在主持内宅的不是老夫人,是二夫人。二夫人出身世家,典型的世家培养出来的贵女,自从出嫁以来十年来把府内打理地井井有条。自两任魏国公府大夫人故去后,这理家重担就交给了她。太夫人也喜欢她,小辈儿们敬重她,下人们更是唯她是从,绝不敢阳奉阴违。但在在国公爷的续娶事上,大蓝朝还没有大户人家续娶寡妇的先例,二夫犯愁,犹豫半晌,来到太夫人的养心居。
一位六十来岁慈眉善目,身着华服的老妇人,正在堂前和小孙女袁媛逗乐子。已到知命之年,满脸笑意,看到二儿媳“今天来这么早,可是有事 ”
二夫人笑笑,“啥事都瞒不过母亲,母亲管家几十年,可知这大哥续娶的聘礼该多少抬呢?当年二位过世的嫂子都是一百二十八抬,那这次,还是一样吗?”
太夫人垂眸深思,以前过世的两位长媳都是世家贵女出身,这胡氏是个寡妇而且按照大蓝朝规定嫁妆留在前夫宋家,也就是说,没有嫁妆。过了许久,老夫人慢慢收回落在虚空之中的目光,抬头看向二媳妇,脸色又顿时复杂起来,大蓝朝没有世家望族迎娶小门小户商户寡妇的先例。
魏家以武传家,代代都出大将军。魏袁杰父亲武举高中状元,官至兵部侍郎……
在她成婚三载那年,随皇帝春猎,护驾而亡。
皇帝追封忠义伯,赐下了这偌大的伯府,破格提拔她儿子魏袁杰,补了侍郎之缺。
魏袁杰却不甘平庸,上战场,保边疆,打退蛮夷三十六族,魏家风头无两,皇帝亲封正一品魏国公,等到边疆稳定,儿子又为保卫京城除奸佞颇为皇帝器重。可以说魏家在京城,除了皇族,可以横行。
魏家是大儿子一手撑起来的。魏国公不管是样貌,品行,见识,都格外出色。多少闺中少女以嫁给袁杰为荣。
可偏偏这么孝顺又出色的儿子,明知自己不会同意这门亲事,却先斩后奏。先去皇宫讨了圣旨,只为娶一个寡妇。让人摸不着头脑。
老夫人叹息一声“为免落人口实,开这个先例也不好,就聘礼减半吧。”
二夫人着人准备着,并让媒人说一声跟胡氏。
上一次媒人上门,给姨母和魏国公互送庚帖时杭思语不在。
这次姨母和舅母林氏正在商量嫁妆事宜,她跟表姐胡林晗在一边旁听,这时门房下人来报魏国公府的媒人来了。
媒人登门便说吉祥话:“给大夫人请安,大夫人静容婉柔,丽质轻灵,连我这个老婆婆见一面都还想见。给胡夫人请安,愿夫人福寿安康”。
林氏道“给婆婆看茶”。
“婆婆昨日不是来过了,今日是来……?”
“聘礼的事,国公爷府中二夫人问了太夫人,聘礼为六十四抬,大夫人可有什么想法?”
胡氏想起这婚事国公爷先斩后奏,老夫人必定不愿,“可,一切按国公府的规矩办”。
杭思语和胡林晗在旁边乖乖看着。胡林晗有些紧张和局促。
杭思语小口小口的吃着糕点,今天的荷花酥、桂花糕、如意糕都好吃,每样吃一块。
杭思语鼓着腮帮子想着自己将来也会有媒人数次登门,求娶,商量嫁妆,聘礼,婚事……
按照《礼记》中说的,“聘则为妻奔为妾”更是突出了媒人重要。明媒正娶,有了媒人说合,是被八抬大轿光明正大抬到男方家里的,就有着光明正大的身份,没有这些流程自己就跑到男方家里去了,一辈子都只能为妾。
对了,
还得准备凤冠霞帔。
按照姨母说的,还得准备一双男方的鞋子。
一边想一边轻声呢喃着。
阿吉。
无端端生出来的感想,让杭思语自己也怔了片刻。
不为妾。
只有在想起阿吉,结合看到姨母婚事种种的时候,她才能听到心底那一片疯长的声音,穿破土壤,拔地而起,冲入脑中,将整个身体都缠绕起来。
风拂面。
脑中浮现出裴吉的温柔。
只不过过去了数月,再想起昔日的一桩桩一件件,却像是过去了一辈子一样。
她终于彻底平静下来了。
媒婆又说了一堆吉祥话,什么“柔嘉淑顺”,“端庄淑睿 ”……
媒婆走后。
林氏不羡不妒。
胡老爷,名胡一诺,本是罪臣之后,先帝在时,胡家因冲撞知府入狱获罪,三代不得入仕,因此胡氏走不了科举的路子,只能靠着贤王举荐。
林氏觉得,胡老爷平庸,祖上经商,但到胡老爷这,文不成武不就,经商头脑也一般,能得一个五品小官还全靠运气。
可他本人学识不错,博古通今,能言善辩,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只是因为出身,脾性有些古怪,不怎么爱理会人。
她们一家能在京城住这么大的房子,能和魏国公府攀亲戚,已经是感天谢地了,胡家真是时来运转。
林氏真心奉劝道:“只要国公爷待你好,后面一切都会有的”。
胡氏点点头,她并不在意这些。杭思语把姨母亡故姐姐的嫁妆给了她一些,姐夫添了一些,舅舅一家人添了一些,也不少了。
大婚前一日,男方来迎胡氏嫁妆。
嫁妆到了夫家,老夫人和二夫人都有些惊讶,贵重物品不多,但银子,足足有十五万两。这可真不少了。世家贵女嫁人,手里银子顶天了也就几万两。
恍然大悟,原来她那个姐夫还真是大方。富可敌国可真不是白说的。
国公府大婚当日热闹了一天,晚上魏袁杰迫不及待的推开房门,看着他日思梦想的新娘子。都说江南女子肌肤娇嫩,是水做的人,他得好好试试。扑过去……江南女子体型娇小柔弱,哭哭啼啼,他觉得要几次都不够。
床下留下了的一条腰带和几件火红的外衣。独属于女子柔软轻盈的腰带和衣裳垂落于冰凉的地面,有一种美丽、香艳之感。
衣襟大敞,露出里面水红的小衣,胡氏紧紧搂.着魏袁杰的脖子,双眼迷离地看着他。如此缱绻的氛围下,她却细细地打量着、审视着他。虽说她也经历过男女之事。可是这一刻,让她了解了他。这个雄伟英勇的男人以后就是她的夫君了。
胡氏这一夜像是随国公爷上了战场。她求饶不行,还得说一些夸奖他的话语。
胡氏真是见识了,光夸一句重复的还不行,还得变着花样夸:比前夫宋氏英勇,比前夫的*时间长、大,比前夫宋氏的……累到昏过去,沉沉睡去。
夜半,魏袁杰完事,看着床边那一圈圈……。勾唇笑笑,看来胡氏那时没有夸张的成分。下次不拿前夫的夸了,那没意思。下次单纯的夸他的..…,且不能重复。下下次让她说自己感受,且不能重复。再下下次让她说出她喜欢的……不行,身体又紧绷了,可她在睡。睡觉时……好像也不是不行……他好像能突破极限……一夜.七次.郎。
他觉得自己年轻了十岁,像当年一样的英勇。
早晨胡氏醒来还是有些昏沉,身体乏累的很,看看自己赤.条.条的身体,很是羞涩。赶紧收拢自己双腿。真是快合不拢了。想到还得去给婆母敬茶,赶紧让丫鬟进来梳妆打扮。
一旁的国公爷看到想笑,看她笑话似的。
二人相携给老夫人请完安。
喝完茶,老夫人看她乖巧的做小伏低的样子,低着头,不往周围打量,很是顺眼。
国公府毕竟是儿子一手撑起来的,以后内宅便交由胡氏主持中馈,二夫人上前,交出了库房钥匙、账本、对牌等事物。想着这个大夫人要是立不起来,那还让二夫人接手便是。
太夫人对二媳妇道:“你大嫂刚接手,对京城尚不熟悉,你多帮衬一些。”
二夫人柔柔道:“是,母亲放心吧。”
魏国公向她介绍着他的一双儿女:“这是袁绍,平日里温文尔雅,但脾性随我。这是小女儿魏袁媛,平日里乖巧懂事,私下和语儿一样爱吃爱玩闹的性子,她们年龄相仿,应该能玩到一起。”
胡氏颔首,从丫鬟春兰手中提前准备的见面礼,温柔道:“以后就是一家人了。”
袁绍和袁媛恭敬道接过,行礼“谢谢母亲”。
袁媛打开一看,脸色变了,一万两银票。她扭头看向大哥,大哥看她脸色不对劲以为继母为难她,看到银票那一刻,他也愣了一下。这继母倒是真大方!
袁媛看到温婉的继母,那曾经担心继母苛待自己的心情散去。
袁绍则是想着,不日将看到那个白胖丫头了。
魏国公笑道,“喜欢什么就买去。”
这是胡氏的心意,不然难安她的心。儿子血气方刚的年龄,京城好友众多,父亲娶一个寡妇,难免好面子。最重要的是,胡氏占用了这双儿女母亲的名分。
一声母亲,只要他们喊出来,无论叫她拿出什么来她都愿意,这是胡氏能在国公府立足的第一步。胡氏心里的大石总算落实了。
胡氏给二房子女就是她准备的金镯子和上好的砚台了。简单大方,符合她身份。
请完安,认完人,魏国公拉着胡氏走了。嗯,想和她时时刻刻在一起,胡氏怎么这么招人疼呢?
功名利禄他都有了,年近不惑遇见胡氏这样温温柔柔的,令他心动的江南美人,他觉得,这一生,足矣。
几日后,魏国公接到宫中太后办赏菊宴的帖子,邀请魏国公府大夫人前去,传旨的嬷嬷特意说了一句:“大夫人务必要带上您的姨甥女”。
胡氏知道,这是太后要见语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