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妨。你能开窍就好。现如今来看,你身上之剑意,倒也是不算辱没了先人之威。”郑和摆摆手示意。

“可惜不能当面对师父感谢,实在是惭愧不已。”李二狗怅然若失,双眼有些迷离:“师父离开前曾经对我说过,不管如何,我都得在茶楼待满五年。等待够了五年,我拿到该属于我的东西,才可以选择继续留下还是离开。我以为那时是师父喝了酒说的醉话,我一个茶楼小厮除了在茶楼待五年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五年要待呢。”

“现在想来,师父才是对的。我果然只能待五年啊。”李二狗忽然正色,对着郑和又是一拜:“我能有今日,也多亏了郑公子。郑公子之心胸比江海河流更为宽广,如果没有郑公子,那我至今也是个端茶的小二罢了。多谢郑公子。”

郑和笑笑摆手,接话道:“你不必谢我,我也是想看看能继承这醉剑之势的人到底是何模样而已。反之还是我要谢谢你才对。谢谢你满足了我的好奇。不过,现在的我更想知道的是你往后有何打算?”

既然已经开了窍,再回茶楼当小二怕也是极为不妥了。即便是自己身体不以为然,自己的灵魂也必然是不会答应的。

“或许我应该先去找到一把属于我的剑才行。”李二狗认真的回答道。

“那找到剑以后呢?”郑和又问。

李二狗摇摇头:“暂还不清楚。若是按剑的意愿,我应该是要上场杀敌的,可惜壮志未酬,金国已灭,杀敌报国是无法完成了。再者,此剑是意气风发之剑,不是意气之剑,找人斗剑属实是抹了它的威风。也是实为不妥。”

“既心无定向,公何不与我出海乎?”郑和起了爱才之心。一个继承了辛弃疾之剑的人,不应该在市井江湖之中颠沛流离。他应该去看看大千世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出海?”李二狗面上一怔,微微有些愣神的看着郑和。

郑和负手,胸有雄心壮志之激昂的说道:“古往今来,人之目光仅在陆地之上弹丸之地而争,自认为自己便是世界的中心。却不知,大海才是真的浩瀚无垠,无法丈量。和大海相比,我们人就如同蝼蚁一般。”

“海的那边有什么?”李二狗问道。

郑和微微一笑:“另一世界,另一天空。”

“另一个世界吗?”李二狗眼中光芒渐甚,既然此地别无他求,不如出海一寻,也许会有意外之喜也尚可未必。

“好!此地无念,那我就与公出海,共看他世之繁华。只是,我需要十日,先去找一把自己的剑。”

“无妨。十日后,我在刘家港口等你。”郑和抬手遥遥一指,那里便是刘家港口了。“望你早日寻得自己的剑。”

“多谢。”李二狗微一抱拳,随后潇洒离去。

永乐三年冬至。应天府万人空巷,不管是男女老少还是汉子伙夫,所有的人们都聚集到了刘家港。

今天是三保太监率船队下洋的日子,也是大明正式对外宣扬国威的日子。所以于情于理,或于看热闹的心态于衷心的祝福,能来的人都来了。

船队宝船共计四十四艘。从港口头一直排到港口尾。其排列整齐肃穆,巍峨雄伟,一吞气势如虹。

宝船当头一艘船是为最大。其共四层高,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大者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载一千人,其中六百名水手,四百名士兵弓箭手等。

大船用20至30摇橹,每橹十五至三十人摇,单是操作摇橹,需要三百至九百人。

除了宝船外还有四种:第二种马船,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战马,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

第三种叫“粮船”, 是一种远洋运输船,用来装运粮食,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

第四种叫“坐船”, 是一种交通远输船,用来装载人员、货物,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

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大福号是主船,亦是总指挥使三保太监郑和极其副使、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乘座乘坐之船。

船上人头济济,各部各司各任其职。共计两万一千人。宝船下围观的人数也水泄不通,纷纷意图一睹宝船风采。

“大人,再是一炷香时间就是吉时了。”甲板之上,宝船船头,郑和身着朝服,头戴官帽。旁边单膝跪下抱拳向其报时的是他的副使洪保。

“好。我知道了,下去吧。”郑和挥了挥手,温和的回答道。

“是。”洪保略一拱手,缓缓退下。

郑和负手远眺着港口入口。那里,是一个少年应该来的地方。不过,此时人虽多,少年却还没来。

人群熙熙攘攘,犹如潮浪。偶尔掀起一朵浪花,却很快就随了大流,看不到任何变化。

不知过了多久,等到洪保再次来唱时时,郑和紧绷的脸忽然松弛了下来,随即莞尔一笑。

洪保看了一眼郑和,脑袋中一万个问号。只有郑和才知道自己为何发笑。他挥了挥手屏退了洪保唱时,随后亲自去看了看计时香,距出海时间还剩一刻钟功夫。

“这小子,时间可计算的正好啊。”

港口巷口处缓缓走来一个少年。少年依旧一身粗布旧衣,与十日前模样相差无几,除了他的眼神。

少年从人群中走来,眼神坚定如剑。潮水般涌浪的人群,在少年经过时都会不自觉的分开一条道来,等少年过去了又重新汇集在一起,而人群却毫无自知。

待少年走到船前,郑和已然下了船亲自来接送少年。

李二狗与郑和对视一眼相互点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士兵让开了拦住的路,李二狗来到了郑和面前。

“好剑!”郑和看着李二狗身后齐肩的行囊,忍不住赞叹了一句。

说是少年的剑,但是那个行囊被一层旧布裹了一圈又一圈让人看不清其中奥妙,不过,郑和知道那是剑。

“不负郑公子之望。我已找到我的剑。”李二狗看着郑和身上代表着权利的朝服,不为所动,仍旧自顾自的行了一个江湖礼仪道了一声郑公子。

郑和对此毫无在意,脸上欣赏光芒甚至比之前还甚。他淡然一笑,微微侧开点身子道了一句:“请。”

二人登船,恰逢吉时。

“永乐纪元,授内承运总指挥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ji peng zhao chi)出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壮我大明神威。今吉时已到,诚护国庇民灵应弘仁普济天妃之名,特此宝船开洋!”

郑和铿锵有力的宣读着颂词,声音一反温和的雄壮,洒满了整个宝船。

“喏!”

其下所有副使、水手、使团员齐齐唱了一声喏。

“嘿,呀,嚯!”

“嘿,呀,嚯!”

随着整齐的号子声起,重达千斤的船锚随着缴轮启动,缓缓升起。

看着这比小山一样的庞然大物开始运作,距离港口甚远的人们开始沸腾。而镇守港口的士兵此时也开始井然有序的上船。

“扬帆!”

唰!唰!唰!

几声巨响传来,数张白色巨大船帆犹如遮天蔽日的乌云被升了起来。其因动作太过夸张,甚至掀起了一阵旋风。在两百名舵手的共同努力下,船帆被打至顺风的位置。

“启航!”

最后一句唱响。

海风开始卯足了劲儿。呼呼作响的船帆带着宝船缓缓启动,渐渐向远洋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