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与陈余闹掰了!陈余竟拿出自已的印信,紧接着,他把将军印信搁在桌上,随后对张耳说道:“抱歉啦,人有三急,我得去解决下,没空跟你聊。不信的话,你派人跟着便是。”言罢,他转身便走。

嘿!真有他的,在这般混乱的情形下,竟能想出这“屎遁”的招数。实际上,陈余此举意在让张耳冷静冷静,好仔细琢磨他先前说的话。毕竟,两人当面争得面红耳赤,哪能好好思考交流。

那……张耳会如何处置陈余的印信呢?张耳瞅了瞅,心里琢磨:陈余怎么说也是个人才,若免除他的将军之职,对赵国未必是好事。然而,正当张耳犹豫之时,旁边有人说道:“丞相,常言道,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不收,那是违背天意,不妥啊!既然陈将军主动交出印信,您就收下吧。”

“哇!这是谁出的馊主意!天上掉下来的礼物,通常不过是鸟屎或者飞机零件之类,能有啥好东西?别听他胡扯!”那张耳会接受这种意见吗?最终,张耳决定,还是免除了陈余的将军职位,拿回了印信和军队。

此时,上完厕所回来的陈余,看到张耳身上的将军印信,便知张耳已做了决定。于是,他不再多言,带着数百亲信离开了权力中心,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以捕鱼打猎为生。至此,张耳和陈余算是彻底闹掰。

那陈余的离开会有问题吗?目前尚无,至少当下还没有,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就在项羽击败秦军之时,刚刚攻下济北的齐王建之孙田安前来助阵,此外,魏豹也率领军队前来支援。瞬间,联军人数突破二十万。兵力和士气上的优势,让项羽精神大振,他打算一举消灭章邯,直接率军直奔咸阳城,欲为叔父项梁报仇。

然而,这时范增却对项羽说:“羽儿呀,章邯不过是个秦将,他虽杀了项梁公,但归根结底,他只是在执行任务。如今,天下诸侯都唯你马首是瞻。我建议,与其与章邯拼死决战,两败俱伤,不如招降他。章邯旗下的秦军,原本都是骊山的囚徒,并非全是秦人。若能收编,将成为你日后争夺天下的有力资源。再者,我军缺粮,不利于久战,若章邯坚守不出,对我军极为不利。”

项羽一听,打断范增道:“不可能!这家伙杀了我叔父,我项羽今日来此就是为报仇,若放过他,我岂不是白来了?”故而,项羽最终决定率领诸侯联军,向章邯所属的秦军发起进攻,不灭章邯誓不罢休。

那章邯这边如何应对项羽的攻势呢?章邯此前在东阿之战中,从项羽手中侥幸逃脱,因而面对项羽,他心怀极度的恐惧。他深知,自已绝无可能敌得过眼前这如怪物般强大的对手,所以毫无疑问,他决定采取守势。

然而,即便采取守势,秦军阵营仍不敌士气高昂的联军,接连战败后退。虽战败,却未溃散,双方就此陷入鏖战,战事持续了近六个月。

这就完了?还没呢!对章邯而言,战败已够凄惨,更惨的是,此时后方传来消息,秦二世询问他前方战事是否顺利。章邯清楚,这种朝廷内部的问题若处理不当,比战场上的失败更为严重。而且,他此刻急需中央的支持。

于是,他赶忙派司马欣返回咸阳城,向秦二世报告并请求增援。可司马欣回到咸阳城,却无法见到秦二世。打听之后发现,丞相李斯一家因谋反被满门诛杀。这显然是冤枉的,李由都已战死,怎会与叛军有关?哎,此刻不是探究此事的时候,关键是要解决章邯前线的问题。

除了李斯被杀,司马欣还得知一个重要消息,如今朝中大权全由赵高掌控。于是他想,找赵高帮忙。然而,等了三天都未见赵高接见。司马欣明白,赵高不是没空见,而是不愿见,换句话说,赵高不愿调兵增援。与其继续空等,不如早点回去告知章邯,让他早做准备。

决定之后,司马欣快马加鞭离开咸阳城,赶回棘原。途中,他边想边觉得不对:赵高生性多疑,我回咸阳未见到他就匆匆离开,他恐怕会担心我造反。要是派人追我,我是回去还是不回去?回去,李斯的下场就在眼前;不回去,不就等于承认自已想造反?哎呀!这可如何是好?

有了!不走大道,不让他追上就行。只要没见到他的使者,后面怎么说都有回旋余地。对,就这么办,不走大路!

司马欣猜得没错,赵高果然派人追他,所幸并未追上。回到棘原见到章邯,章邯急切地问道:“怎样?陛下愿意增援吗?”司马欣回道:“什么陛下?如今朝政全被赵高把持,连丞相李斯都遭灭族之祸,陛下根本不管事,别指望陛下了。章大人,听我一言,这仗若胜,赵高定会嫉妒您的功劳,您日后没好果子吃;若败,赵高定会要您的命。咱们得早做打算。”

听到这,章邯陷入了长久的沉思:打算?难道要投降?此前,他已收到陈余的招降信。哎,等等,这时候的陈余应当已离开联军,怎会有这封信?而且,没有项羽同意,他敢写这信?不要命了?所以,这封信要么是早前就写好的,要么很可能是有人假借陈余之名来试探他的意思。究竟是谁?猜猜看,我猜是范增。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信的内容。

信中写道,昔日秦国的名将白起、蒙恬,虽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却落得个悲惨下场。眼下,秦国的灭亡已成定局。章邯,你是选择与联军联手灭秦,然后分地封王,还是甘愿成为秦二世的刀下鬼,一切由你自已决定!

看到此信,章邯长叹一声。他该投降吗?他可是杀了项梁、斩了田儋、逼死魏咎的人,即便他愿意投降,楚、齐、魏能放过他吗?一旁的董翳说道:“章将军,别瞎琢磨了,对方能否接受,去试探下便知。我知道司马欣与项羽有些交情,要不,让司马欣去问问项羽的意思?”

哎,司马欣何时与项羽有了交情?还记得秦朝第十集提到,项梁因杀人被抓,靠朋友曹咎托司马欣帮忙,才得以脱险。没错,司马欣在某种程度上算是项羽的恩人。所以,由他去找项羽谈,或许能事半功倍。不过,动作得快,因为就在司马欣去询问项羽时,外面战鼓又响了。

项羽帐下的蒲将军领军渡过三户津,在彰南击败秦军,而项羽本人则亲率大军,与秦军爆发了史称彰乌之战的战役,最终秦军大败。

哇!照这样下去,章邯大概没机会投降了吧?哎,不会!记住一点,只要能谈,就说明双方都有需求。没错,招降就是谈判。既然项羽阵营有人送来招降信,就表明有人认为联军需要与你谈。差别只在于,章邯是否清楚对方究竟需要什么。若能提前知晓,谈判的筹码或结果或许会更好。

嗯,不过眼下战况紧急,章邯可能没时间去揣摩项羽的心思了。

来到项羽阵营,项羽一听是司马欣前来,虽不情愿,还是给了这位昔日恩人面子,同意见他。见面后,司马欣立即表明章邯愿意投降之意。此时,一旁的范增说道:“羽儿,章邯是少数能从你剑下逃生之人,可见他并非无能之辈。他之前的所作所为,说到底,也只是尽了身为秦国将军的职责。以项梁公的威名,都曾中他之计,足见此人的能力。若能将他收至麾下,对你绝对有利。另外,最重要的是……”说到这,范增凑近项羽耳边。

听完范增的话,项羽无奈地点点头,然后让司马欣先出去等候,接着召集众将军开会。他对众人说:“章邯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今日他来请降,我原本不想答应。但如亚父所言,我军规模庞大,加上王离刚刚投降的秦军,这六个月的战事下来,后勤粮草短缺的问题已十分严峻。若继续交战,对我军不利。所以,我想依照亚父的建议,接受章邯投降,你们觉得如何?”

众将回应项羽:“上将军,您是头儿,您说了算。”那要给章邯什么承诺呢?范增建议,若封赏不够丰厚,难保章邯不会生疑,如此便失去了招降的意义。所以他建议,直接封章邯为王,并将他留在楚军之中,如同软禁。同时,为谨慎起见,可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让秦国的军队由他节制。

只不过,项羽问道:“只不过什么?”范增接着说:“章邯封王一事,可能还是要先征得楚王的同意。”项羽回道:“哎,此事无需禀报楚王。我料他也不敢说不,来回折腾太麻烦。就这么定了,此事过后再通知他即可。”

就这样,秦二世三年七月,项羽与章邯约在洹水南殷墟,正式接受他的投降,并封章邯为雍王。项羽之所以正式接受章邯投降,就是想当众羞辱他,因为若章邯忍不住露出破绽,项羽就有借口杀了他。

不过,久历官场的司马欣早就察觉这点,他事先告知章邯:“项羽吃软不吃硬,你只要诚心投降,他也拿你没办法。”

所以,当项羽大张旗鼓地接受章邯投降,想要当众羞辱他时,章邯装傻充愣,感谢项羽的隆重其事,还感动得痛哭流涕,再三感谢项羽的不杀之恩和对他的重视。

哎,都这样了,项羽也不好再多说什么,最终只好接受章邯投降。

在整顿完投降的秦军之后,次月,项羽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与董翳继续管理这二十万由秦国百姓组成的秦军。

之后,项羽率领联军,以秦军为先锋,继续向西进军咸阳。

随着王离的战败以及章邯的投降,秦国灭亡的交响曲奏响了最后篇章!

只不过此时,身处上林苑的秦二世,对此全然不知。

在继续讲述项羽出兵攻打咸阳城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把故事重点转移到楚军的另一支部队,也就是由刘邦率领、前往攻打咸阳的这支部队,从这里说起。

刘邦出发后一路向西,还召集了陈胜失散的士兵加入楚军。但没想到,走到城阳时,竟遭遇了秦国的东郡尉和王离的秦军。

哇塞!这运气也太差了!原本派去救赵、一路磨蹭的宋义军队没碰上秦军,反倒是他们刚出门就遇上了秦国的正规军。

那刘邦能抵挡得住吗?人家能一路活到现在,还混了个武安侯,这地位可不是白来的。

刘邦手下有樊哙、曹参、周勃、夏侯婴、灌婴等能征善战之人,正是这帮人让刘邦的军队支撑到了现在。

先来说说樊哙,他和刘邦一样是沛县人。在沛县时,樊哙原本是个杀狗的。当初,吕公把女儿吕雉许配给刘邦时,同时把吕雉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所以,刘邦与樊哙不仅是同乡、好友,还是连襟。这就是为何当初萧何、曹参会建议沛县县令让樊哙去请刘邦出山,佯攻沛县,刘邦起兵之初就让他与夏侯婴共同进攻方与和胡陵。樊哙在这两场战役中冲锋陷阵立下战功,在丰邑还与刘邦等人击退泗水郡御史平,之后驱逐雍齿,与秦军司马夷、章邯以及李由的对战中,都立下不少战功。

同样是沛县人的曹参,字敬伯,原本是沛县的狱掾,也参与了上述战役。另外,之前说过他杀了李由,不过《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有些特别,两本书都记载曹参杀李由,项羽斩李由。按常理,李由不应死两次,所以我认为是曹参杀了李由,而当时项羽是主将,李由的首级由项羽拿下。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曹参称得上文武双全。

接下来是周勃和夏侯婴,他们和前两位一样,每场战役都参与,且屡立战功。周勃稳重敦厚、质朴平实,夏侯婴之前说过是驾车的,专长是车战。

除了上述这些人,还有灌婴。灌婴原本在睢阳卖布,项梁战死后,刘邦被楚怀王分到砀地驻守时,他加入了刘邦阵营。别小看这商人,灌婴是刘邦部队中的快速打击部队,号称战疾力。

嗯,好像还漏了一个。

对,那就是刘邦的老乡卢绾。这卢绾,说实话,看不出有啥特别的本事。不过他父亲和刘邦的父亲相熟,两人关系亲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穿同一条开裆裤长大的。所以,即便史书上未特别提及他的功绩,他仍是刘邦阵营中的重要人物。

刘邦与王离的秦军在城阳交锋,正式展开对决。

结果,在众人奋勇杀敌之下,刘邦成功击退秦军。接着,他又在成武大破东郡尉和王离率领的秦军联军。

这一仗让刘邦军队士气大振,拉开了楚军反攻的序幕,也为后方宋义的部队扫除了前线障碍,还对秦军起到了牵制作用,使得项羽能够轻松渡河。

此地也因刘邦的功绩而得名成武,即现在山东菏泽市东南的成武县。

接下来,刘邦继续向西,途经昌邑时,遇见了一位重要人物。

是谁?

那便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

彭越,字仲,昌邑人。当初陈胜、吴广起兵时,他已在巨野落草为寇,以捕鱼为生。他手下的一些年轻人劝他:“老大,天下大乱,大家都反秦了,咱们也反了吧!”彭越回应:“这两龙相争的局面才刚开始,别急,先看看情况再说。”

就这样,他们等了大约一年,各地豪杰纷纷称王。彭越手下的小弟们等不及了,聚集了上百人,要求彭越起兵反秦。但彭越还是拒绝,他说:“打仗是要死人的,军队有军队的规矩,和当山贼不一样。你们嚷嚷容易,真上阵杀敌,能听我号令,奋勇向前吗?我看未必!对手是虎狼般的秦军,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你们没决心,我哪敢带你们出山。”

没错,彭越等的不仅是时机,更是众人的决心。

那这帮人有拼死一战的决心吗?

不知道。

但众人态度坚决,一定要彭越起兵。

彭越一看,行!

他对众人说:“要起兵,就得听我号令。我的第一道命令是,明天一早,在此举行起兵典礼,谁要是迟到,斩立决!明白吗?”

就这样,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正式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