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决定不辞而别,离开这鸿门宴。可就在此时,他被张良叫住。“咦……这都火烧眉毛了,张良叫住大家干啥?”
张良对众人说道:“沛公,您要是带着车子一起走,动静太大。我建议您独自骑马就行。不过,四位将军,恐怕得劳烦你们步行护送沛公。”“哇!有没有搞错?要刘邦骑马,我们用跑的?”没搞错,因为动作越小越不容易引人注意。另外,既然刘邦离开的理由是喝醉酒,那真醉了怎么可能独自骑马?做戏得做全套。虽说会影响行动速度,但为求谨慎,张良让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位将军手持剑盾,步行护送刘邦。
刘邦对张良说:“子房,你的顾虑没错,可这样我的速度就慢了。嗯……要不这样,你估摸一下,我差不多快回到坝上时,你再回项羽大帐,如何?”张良回答:“好!没问题,就这么办,你们赶紧走。”
刘邦离开一段时间后,在军帐中的项羽发现:“哎……刘邦这伙人咋都不见了?除了樊哙刚吃了生猪肉,可能去拉肚子还没回来,其他人就算去大号,也该回来了吧?真是的,陈平,你出去帮我瞅瞅,这帮人在外头磨蹭啥呢?”
陈平来到厕所一看,啥情况?三个大男人上厕所,结果就剩一个人站在厕所前。这是变魔术呢?当然不是。聪明的陈平心里明白咋回事。见到张良后,他只是淡淡地说:“好了吗?上将军问你们去哪儿了,要不,咱们回去说明一下?”
听到这话,张良看了看时间,点点头说:“好的。”随后,他跟着陈平回到项羽的军帐。项羽一看:“哎……人呢?咋就剩你一个?”
张良回答项羽:“禀上将军,沛公喝得太醉,刚才上厕所又弄脏了身子,他怕回来您的军帐不礼貌,所以先回营了,让我在此向您致歉。这有沛公给您准备的一双白玉,还有给范先生的一双玉斗,还请您笑纳。”
项羽一听:“行不行啊?刘季是掉茅坑了?哇塞!这刘季也太不中用了。不过……他不告而别总归不对吧。”
听到项羽的质疑,张良回答:“沛公说了,他与上将军您情同兄弟,相信上将军不会为难他。嗯……不过上将军下面的人就难说了,这帐外的刀斧手,恐怕是有人想杀了沛公,然后嫁祸给上将军您。上将军,您今天准备接收咸阳城,应当以诚待人,可结果却要诛杀情同兄弟的功臣,这对您的名声恐怕不好。这点,沛公不方便跟您明说,所以,他只好先不辞而别。算算时间,这会他应该已经回到营中了。”
已经喝得微醺的项羽回答张良:“哎呀!这刘季想得太多啦。好了……好了……回去就回去了,那你把他送的东西留下吧。没事。”项羽让张良把玉斗放在他位置上。然而,范增可不领情,他当场把这双玉斗摔在地上,用剑击碎,大骂道:“小子……你知道你干了啥吗?将来夺你天下的人,就是刘邦,咱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你知道不?”
听到这,项羽也来了火气,对范增说:“范增,我尊称您为亚父,可您这行为也太放肆了,竟敢当着我的面骂我小子,啥意思啊?我项羽难道还不如刘季那家伙?”就这样,项羽虽然没再多说,但两人不欢而散。从表面看,范增似乎只是毁掉了刘邦送给他的礼物,可实际上,他这一举动,加上那句“小子”,同时重创了他与项羽的关系。
宴会结束后,张良私下先感谢项伯的协助,之后领着刘邦的部队返回坝上。另一头,好不容易平安回营的刘邦,接下来该干啥呢?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小人报仇呢?那可是一天到晚。刘邦回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曹无伤绑了过来。面对这吃里扒外的家伙,刘邦二话不说,斩!立决!直接送曹无伤上路。就这样,鸿门宴到此结束。
既然刘邦没打算独占咸阳城,接下来,就是项羽准备率领大军进入咸阳,给秦朝正式办个“毕业典礼”。不过,在典礼举行前,还有个问题得先处理,那就是……战争结束了,这奖赏该咋给?天下要咋划分?总不能叫楚怀王熊心来帮忙吧?然而,话虽这么说,熊心毕竟还是他们名义上的老大,还是得尊重一下。所以项羽派人回去,礼貌地向熊心请示。那熊心咋回答项羽的问题呢?熊心就俩字:“如约。”啥意思?就是按照之前说的,先入关中者为王。
项羽一看,啥玩意?熊心,你这小娃也太不懂事了。大家灭秦的时候,基本上你就是个摆设,啥也没干。要不是我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降服章邯,之后还率领大军入关,你真以为秦国会被灭?我问你是给你面子,你不命令我全权处理,还说个“如约”,约个啥?于是,愤怒的他决定,看来这事儿,还是我自已来处理得了。那咋分呢?依照项羽目前的实力,他想咋分都行,反正也没人敢说不。所以对他来说,这问题不难,完全可以按照他个人的喜好来。但,真就这么简单?当然不是。因为分封这事儿,一旦不公平,就可能会乱。然而这事儿,向来都很难做到客观公平。既然不会有公平,那面对分封,重点就不该是公不公平,而是要放在项羽……他想咋进行势力划分,来巩固自已的权力。
为了这事儿,项羽在戏下多停留了几天,绞尽脑汁,最后终于弄出了他第一版的分封计划。不过,有个人让项羽一直没法决定该封给他啥。谁呢?这人当然就是刘季。从项梁那会儿起,就对刘季有戒心,加上范增也一直让他提防刘季,所以项羽琢磨,总不能把关中这么重要的地方封给刘季吧。不过大家都知道,之前楚怀王说过“先入关中者王之”这话,要是不封他,恐怕难以堵住众人的悠悠之口,大家肯定会在背后说我项羽小气、小心眼,连自已兄弟都不照顾之类的话。一想到这,他就头疼得要命。那该咋处理呢?思前想后好久,项羽最后决定,嗯……看来,还是去找刚刚跟他闹翻的亚父范增帮忙比较快。毕竟,范增脑子好使,而且,对范增来说,就算再生气,可项羽毕竟是自已人。看着项羽的分封计划,就算范增觉得有问题,可他知道项羽的脾气,这时候,可不是一一指出项羽错误的时候,不然,可能会让两人再次闹翻,把问题搞得更大。所以,对目前的范增而言,这份名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一个。对,就是项羽头疼的那个,刘季……该咋分封?
范增琢磨……项羽考虑得没错,毕竟当领导的不能没信用。而这“先入关中者王之”,虽说当时是楚怀王说的,可项羽当时没反对,所以这时候,总不好翻脸不认账。范增思索后告诉项羽:“羽儿,既然怀王回复你如约,那,咱们就按照怀王的约定,封刘季为王吧。不过……咱们把他封在这。”项羽一看:“巴、蜀?”范增点点头:“没错,这巴、蜀之地也属关中。这样一来,没违背怀王的约定;二来,此处路途艰险,向来都是秦国发配犯人的地方。刘季一旦分封在此,将来就算想闹事,我看也难。所以,把他分封在此处,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项羽一听,开心地点点头:“好,那就按照亚父的建议来,把刘季封在巴、蜀。”
准备好分封计划后,接下来,项羽领军前往咸阳,准备好好给秦朝办场“毕业典礼”。那这“毕业典礼”该咋办呢?从小就被项梁灌输灭秦观念的项羽,他能咋办?他的想法就是……全杀了!秦国的一切,他眼不见心不烦。所以,他一进入咸阳城,除了金银财宝、美女这些将来要用来奖赏的东西得留着,其余的,在他看来都没必要留。于是,项羽先是动手杀了子婴,然后在咸阳城开始屠城,最后还放了把火,把秦国的宫殿给烧了。这把火,按照史书的记载,足足烧了超过三个月。这把火不光烧了秦宫,也烧出了秦国的怒火。只不过,当时大家畏惧项羽的强大兵力,不敢发作。
在烧毁秦国宫殿后,项羽决定返回戏下,会见各路诸侯,准备进行封赏,然后打道回府,离开咸阳。这时候,有个叫韩生的人跟项羽说:“上将军,关中地带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要是能在此定都,就能称霸天下,您为啥要离开呢?”项羽一听,回答说:“你说啥呢?秦国宫殿都被我烧了,你让我留在这?我留在这住哪?还有,我好不容易灭了这暴秦,立下这不世之功,就好比身上穿了件高档的精品衣服,这时候我当然要风光回乡,让大家看看我的成就。难道你要我穿着这身名牌,在晚上走路?那谁能看见啊?”
听到项羽的回答,韩生摇摇头。之后,他在项羽背后跟别人说:“哎……项羽根本就是头猕猴,还要学人戴帽子,今天我算是见识到了。”千万记住,话别乱说,尤其是批评别人的。你以为人家不会听到吗?没错,韩生这句随口说的话,最后传到了项羽耳朵里。项羽一听,火冒三丈:“可恶的家伙,竟敢骂我是猴子,我看你是不知道我项羽的厉害。”于是项羽下令,让人把韩生抓起来砍了。就这样,韩生因为一时嘴快丢了性命,留下的,只有这场对话中形成的两个成语典故,那就是“锦衣夜行”以及“沐猴而冠”。
“锦衣夜行”是说穿着华美的衣服在黑夜里走路,比喻虽然事业有成,却没回乡接受亲友的称赞。“沐猴而冠”则是说性情暴躁的猕猴学人戴帽子,比喻性情暴躁,或者讽刺没真本事,靠权势窃取名位的人。不过,别把“锦衣夜行”和“衣锦还乡”弄混了。“衣锦还乡”也是成语,但出处不是这儿,是出自《南史》,指身穿锦绣衣服返回故乡,形容人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
杀了韩生后,项羽找来各路诸侯,准备分封天下。不过,在分封开始前,还有段小插曲。刘邦为了感谢张良的救命之恩,回去后送了张良好多金银珠宝。张良呢,把这些东西转赠给项伯。项伯收到张良的礼物,可高兴了。这时,张良再向项伯打听项羽打算分封刘邦在哪。不出所料,项伯一点没警觉,把他知道的项羽的计划都告诉张良。他告诉张良说,项羽打算把刘邦分在巴、蜀,至于关中,分给先秦的三位降将。张良一听,没多反应。之后,谢过项伯,返回刘邦那儿,把这消息告诉刘邦。
刘邦一听,啥?为啥我被封在巴、蜀?他气呼呼地说。不光刘邦生气,一旁的周勃、灌婴、樊哙等人也都火冒三丈。大家觉得,项羽这家伙太欺负人了,这分封不就是把我们当犯人,发配边疆吗?而且,把先秦的三个降将封在关中,不就是派人看守我们吗?主公,我们与其受这侮辱,还不如起兵反他,跟他拼了。跟他拼?打得赢吗?可要是不拼,难道去找他理论?项羽看起来也不是能讲道理的人。那……该咋办呢?刘邦把目光投向张良,心想,诶……子房,你有没有啥好办法,能说服项羽,换个封地?然而,张良的回答让他心凉。张良笑着回答刘邦:“这是范增的建议,而范增这分封的目的,就是想激怒沛公您,让您跟项羽打一仗。我看项羽是不会改的了。”
这时,一旁的萧何也搭话:“主公,咱们现在跟项羽打,那就是送死。这周书上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啥意思?就是老天给您东西,您不要可能会遭惩罚。我看……咱们还是先接受项羽这方案吧。只要有了根据地,您就可以学商汤或者周武王招募贤人,那,还怕收不了关中,夺不了天下?而且,我之前翻阅秦国府库的文书时,发现了个秘密。其实,巴、蜀不像咱们一般人想的那样,只是个瘴疠之地,专门流放犯人的地方。在秦朝多年的经营下,这儿物产丰富,可以说是秦国的粮仓。”
听到这,张良接着说:“沛公,范增足智多谋,不过,我想他可能自已都没想到,是他自已帮您选了个好地方。所以说实话,我不建议您去找项羽要求换封地。封在巴、蜀对您来说,反而是天赐良机啊。”刘邦一听,闭上眼睛,沉思一番后,点了点头。这时张良接着说:“不过……”“不过啥?”张良说:“建议咱们可以请项伯帮忙,帮您多要点封地。”刘邦一听:“多要点?你想要哪?”张良指着地图跟刘邦说:“就是这,汉……中……一旦有了汉中,您将来就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
就这样,在张良和萧何的劝说下,刘邦愿意入住巴、蜀。另外,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还准备了一份礼送给项伯。除了好好感谢他之前在鸿门宴上仗义相助,同时,也希望他在项羽面前美言几句,把汉中这块小小的地方分封给自已。他找人跟项伯说:“哎呀……这巴、蜀地方不好住啊,要是能有汉中这地方,将来在巴、蜀住不惯,至少还有个地方能待。”那……项羽会同意吗?最麻烦的巴、蜀,刘邦都没意见了,只是汉中一块小地方,没必要为难他,加上北方还有章邯等人在关中看着刘邦,刘邦就算想闹事,也难。所以,最后项羽同意接受项伯的请求,把汉中之地也封给刘邦。到此,项羽分封计划的版本正式确定,接下来就是要开分封大会了。
项羽把大家找来,跟大家说:“这征战天下灭了秦国,靠的是我项羽和大伙的努力才能完成。这过程中呢,虽说楚王没出啥力,但咱们也不好忘了他。所以依我看,咱们应该尊称他为义帝,并且,请他搬到江南‘郴’这个地方。至于大家的功劳和赏赐,一句话,我项羽会论功行赏,让各位封地为王,大家觉得咋样?”大家一听,好!当然好啊!能说不好吗?就这样,这场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大戏正式开场。他依照过去韩、赵、魏、齐、楚、燕、秦的架构,开始分封。
项羽把原先的秦国一分为四。原属于关中的巴、蜀与汉中之地,分给入关有功的第一人刘季,封汉王,都南郑。大家一听,真的假的?会不会太不公平了?不会,因为刘邦当场欣然接受,还谢谢项羽,这让项羽高兴了。看到没,把刘季封在这都没意见,其他人应该也不敢有意见。接下来,他优先处理秦国的三位投降将领。章邯,因为随军入关有功,封雍王,领有关中咸阳城以西的地方,都废丘。司马欣,曾有恩于项梁,封塞王,领有咸阳城以东至河,都栎阳。董翳,因为劝服章邯投降有功,封翟王,领有上郡,都高奴。
处理完秦国降将,再来。项羽把魏国分为两处。先把魏豹迁到魏国西面的河东之地,封西魏王,都平阳。魏国的另一部分,封给魏国的将军司马卬。司马卬多次立有战功,还攻下河内,封殷王,领有河内之地,都朝歌。
韩国也分为两处。一处交给赵国将军,同时也是赵国丞相张耳的宠臣申阳。因为申阳之前率先攻下洛阳有功,封河南王,都洛阳。另一处,交给原先的韩王成。项羽觉得,既然之前刘季已经让韩王成在阳翟驻守,而且这地方也不大,那就让他定都在这,不用改了。
除了韩、魏两国被一分为二,接下来,项羽把赵国也分为两处。一处是代地,他把原先的赵王赵歇迁到代地,封代王,都代。至于赵国原先的领地,改封给赵国的丞相张耳。因为张耳素有贤名,而且和项羽一同入关有功,所以封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
接下来,项羽把原先楚国的领地划分为四处。首先,把接近闽越以及南越赵佗的一大片广大领土,分给当阳君英布。因为英布屡立头等功劳,而且和项羽一样,是个勇猛善战的将军,所以项羽封他为九江王,都六。另外,把在九江王和他西楚中间的地方,分给英布的岳父吴芮。虽说在项羽西进的途中,没多少关于吴芮的描述,可他率领百越的士兵,辅佐诸侯,和项羽一同入关,功劳也不小。所以吴芮最后获封为衡山王,都邾。
紧接着,项羽将西楚、汉与衡山王中间那一片广袤的领土,封给了共敖。据《史记》所述,共敖因攻打南郡有功,被封为临江王,都城设在江陵。楚地的分封至此结束。接下来,项羽又对燕国动手,将其划分为两处。除了原本的燕地,他还另外划出一处辽东。并且,把原先的燕王韩广迁去辽东,封其为辽东王,定都无终。而燕国原来的领地,则封给了随楚军一同救赵的燕国将军臧荼,称其为燕王,定都蓟。
最后,项羽把齐国也分成了三块。原先的齐王被迁往齐国的东部,封为胶东王,定都即墨。齐将田都随楚国共同救赵,之后又随项羽一同入关中,功劳不小,所以被立为齐王,定都临淄。至于原先齐王建的孙子田安,不但攻下济北,还率军加入项羽阵营共同救赵,因而获封为济北王,定都博阳。而齐国的丞相田荣,由于多次背叛项梁,又不肯派兵一同攻打关中,所以未予封赏。
除了这十八路诸侯,项羽还另外分封了几个人。首先是陈余,陈余虽素有贤名,对赵国有功,可无论如何,身为将军的他在赵国最危急时刻未能挺身而出,总归是不对的。所以项羽觉得他没资格封王,加上他如今已交出将军之职,听说人在南皮,项羽便决定干脆把南皮旁边的三个县封给他,赐为侯爵。再者,原先吴芮手下的将领梅鋗,因屡立战功,被封为十万户侯。
分封完所有有功之人后,接下来就是最为重要的重头戏。啥重头戏?那便是项羽要给自已封赏啦!他可是此次领军抗秦义军的领头人,功劳最大。不过,因为他厌恶秦国的一切,所以原本皇帝的称号他不想用。不称皇帝难道要称帝?这称号之前秦国用过,而且如今楚怀王已被尊称为义帝,要是用这个头衔,可能会产生混淆。为了加以区分,项羽最终决定自封西楚霸王,另有九郡,定都彭城。
就这样,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工作正式落幕。那这分封的结果公平吗?大家会接受吗?记住,论功行赏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因为每个人的需求和主观价值认定都不同。就算事先设定好规则或标准,想要实现公平也是极其困难的。
所以,尽管后世主流说法认为项羽分封天下不公,最终引发动乱,但我觉得这种说法存在问题。也有人说项羽的分封全凭个人喜好,这点我也不认同。就像前面讲过的,项羽的分封名单是给范增看过的,如果有问题,范增肯定会指出来,就算项羽最后不采纳,但只要大家仔细瞧瞧这分封的位置和方式,不难发现,这种分封的方式和结果,项羽或者说范增,原本应该就是期望天下大乱的。
咋说呢?他把原先的赵王、燕王分别迁到代地和辽东,让他们原来的下属取代他们,拥有原来的封地。对于原先的赵王和燕王来说,不仅要接受原本的下属将要和自已平起平坐,还得被迫搬家,换成是你,能咽下这口气?咽不下,能不乱吗?再者,把齐国一分为三,项羽难道真的天真地以为田荣会善罢甘休?应该不会吧。
最后,只要项羽脑子没进水,在刘邦成武一战击败王离军队之后,他就应该清楚地知道,刘邦的实力不像其他诸侯国那般孱弱。就像范增说的,在十八路诸侯中,将来最可能威胁到他的就是刘邦。所以,除非他自已愿意留在关中,否则把关中封给对他忠诚度高且熟悉当地环境的先秦降将,让他们堵住刘邦北上的必经之路,换作是我,也想不出还有谁更合适能封在关中。别忘了,章邯多次击败义军,还曾打败过项梁,他的能力是经过实战检验的。不把他放在这儿,难道让其他诸侯来?他们能挡住刘邦吗?
不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分封的十八人里,有一个人的分封有点奇怪。找到了吗?没找到也没关系,我直接告诉你答案。这十八人里,最怪的就是被封为临江王的共敖。这共敖到底是谁呀?他和项羽非亲非故,也没听说他之前有多勇猛,怎么史书上突然就说他攻打南郡有功,然后就能分到和九江王英布差不多大的土地?如果这样分封是合理的,那攻下洛阳的申阳和攻下河内的司马卬,为啥封得那么小?没错,确实很怪。而且,仔细瞧瞧临江王的封地,他可是直接和汉王刘邦接壤,所以看来,应该也有监视刘邦的意思。要不是项羽的心腹,怎么可能封在这儿?虽然史书没明说,但从后面的历史来看,项羽西进时的重要将领蒲将军不见了。所以,共敖有没有可能就是这位蒲将军?没错!在巨鹿之战中,他和英布率先奋勇过河杀敌,又在新安时和英布一起接到项羽密令,屠杀了二十万秦军。除非病死,否则没理由不在封王的名单里。虽然也有人觉得吴芮就是蒲将军,还有人认为吴芮的下属梅鋗是蒲将军,但我左看右看,还是觉得共敖更像。不过,这一点还是交给考据学者吧,咱们这儿就不深究了。
咱们要研究的是,项羽或者范增为啥希望天下大乱呢?别忘了,对项羽来说,他手下还有众多效忠他的优秀将领。与其让那些没用的义军称王,倒不如把这些土地分封给这些部将。不过,想要一次性和天下为敌,这不现实。所以,在诸侯之间制造分裂,引发仇恨和动乱,他才有机会。对那些不服他的人,再次发动战争。通过战争,他就能重新分配势力,从而达到掌控天下的目的。那……项羽或者说范增的计划能成功吗?随着秦末民变的结束,另一场更加血腥、更加残酷的楚汉相争乱世即将登场。这当中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历史的巨轮将再次转动,揭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