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突然离世,赵高的阴谋之网也终于迎来了收网时刻。他暗中怂恿胡亥夺取皇位,然而胡亥面对此事,却显得极为犹豫。“唉,”胡亥轻叹一声,“废了我哥哥,我自已上位,这样的做法太过不讲义气。再者,我父皇的遗诏已然明确,这就是不孝的行为。而且,我自身才疏学浅,若靠这种手段上位,岂不是无能?我担心,不仅自身危险,还可能连大秦江山都保不住。”
胡亥对自已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不过赵高却并不打算放弃。他极力劝说胡亥:“皇子,您想想看,汤伐桀、武王伐纣,他们获得的不是天下人的赞美吗?那些大人物,做了大事,总会被称颂为仁义之师。还有卫国的国君杀了自已的父亲,大家也没有责怪他不孝。连孔子都没说他不孝顺呢!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真正有大德之人,不必过分谦让。您现在犹豫不决,岂不是自掘坟墓?”
赵高言辞犀利,扭曲的道理总能使人感到困惑。值得一提的是,赵高所提到的卫国国君,指的乃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父子争夺政权的故事。孔子并没有对卫国国君的行为进行评判,赵高此言纯属捏造。
胡亥听了这些话,脸色微变。他深思熟虑之后,长叹一声,回应道:“赵高,我父皇的死讯尚未公布,遗体也尚未下葬。现在贸然行动,打扰丞相李斯,不太妥当。”
赵高一听,这正是他想要的。他迅速抓住机会,接着说道:“皇子,您说得对,这件事确实需要丞相李斯的协助。可是,这种关键时刻,我们不能迟疑。晚了,就可能错失良机。我会去找李斯商量,确保后续行动顺利进行,您只需静待消息。”
胡亥点了点头,接受了赵高的提议,决定让赵高全权处理这件事。
赵高见到李斯后,毫不拖泥带水地开门见山,仿佛手中掌握的并不是一封诏书,而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砝码。“丞相,”赵高的声音冷峻且直白,“陛下临终前有一道诏书,命扶苏回朝主持安葬之事。然而,陛下已然去世,而这封诏书还未送达。这意味着,天下究竟归谁,扶苏还是胡亥,只在您和我之间的一句话之差。我今天来,就是想听听丞相您的意见。”
李斯一听,面露惊色:“陛下有诏书?那就按照诏书行事啊!什么我的意见,难道您不知这是大逆不道?”李斯的话语中带着些许慌张。
赵高却冷冷一笑:“我当然知道这话大逆不道。但要是没有我的‘大逆不道’,丞相,您和我恐怕都难保性命。丞相,您真的打算照着做吗?”
李斯愣了愣,赵高趁机继续发难:“丞相,若您不明白,那我就直说了。您觉得自已在能力、功劳、深谋远虑、百姓支持,甚至是扶苏的信任上,哪一点能胜过蒙恬?这五点,您有哪一项能比过他?”
李斯被问得哑口无言,心中不安。
赵高见状,趁机加码:“丞相,我虽是微不足道的官吏,但在朝中也有二十余年。我见证了多少丞相和功臣被罢免,最终都被杀戮。您觉得扶苏会不会罢免您,让蒙恬接任?您以为自已会有好下场吗?就当年您反对陛下将三十万大军交给蒙恬,您认为他会饶恕您吗?”
赵高咬着牙,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的光芒:“丞相,若您想善终,想活着告老还乡,那您觉得,皇子胡亥是不是最好的选择?胡亥是陛下众多儿子中最为仁慈宽厚的,虽然口才平平,但他还是能分辨是非黑白的。您真的不考虑让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吗?”
赵高心里有一段话没说出来,那就是:胡亥容易控制,您真的不考虑吗?
李斯沉默良久,最终叹了口气:“哎,我原本只是楚国上蔡的一个小官吏,多亏陛下赏识,才得以成为秦国的丞相。陛下将国家存亡的重任交到我手上,我怎么可能因为怕死而辜负他的托付呢?忠臣不惧死亡,怕死的不是忠臣。即便要违背陛下的意旨,我李斯也做不到。赵高,这话我绝不再听。如果再提,我们两人都难逃罪责。”
李斯的骨气让赵高有些意外,竟然拒绝了如此诱人的利益。这一刻,赵高脸上的笑容稍显僵硬,心中却已准备好下一步的棋局。
赵高心中冷笑,这李斯的口中虽然说着“我们俩都会有罪”,但实则意味李斯已经在心底开始动摇。他并没有立刻大吼一声,叫人将赵高拿下。要知道,李斯虽然能口吐雷霆,但却从未真正用行动来制裁赵高。他怎么会威胁自已呢?无论如何,李斯与赵高之间并无深仇大恨,正如李斯嘴上说的一样,若真有意制裁,早该动手。显然,李斯心中已然有了摇摆的倾向,只是赵高还没完全展示出自已手中的筹码。
赵高深知,筹码绝不能轻易丢弃,这可是一笔大生意。于是,他微笑着对李斯说道:“丞相,聪明的人总是能洞察微末之处,顺应时事。我看您是个聪明人,怎会在此事上显得如此迟钝?”
李斯抬眼看了看赵高,仿佛被这句话触动了。他回答道:“晋国更换太子,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为了夺位杀了自已哥哥;商纣王杀了亲戚,不听劝谏,结果商朝灭亡。这些事例都表明,只要违背天意,连宗庙都难保。”
赵高心中一阵诧异:齐桓公的事和现在这件事有什么关系?齐桓公杀了兄弟后,还得了春秋五霸的称号。李斯的比喻真是拗口又毫无实质。
“丞相,您说的这些,比喻真是颇为牵强。您其实想说什么呢?”赵高微微一笑,心中已经猜测出李斯的真实想法。
李斯继续说道:“赵高,我也不过是一个凡人,您提的这种事情,我实在是做不出来啊。”说完,他仰天长叹,眼中含泪,“天啊,为什么要让我活在这乱世之中?我现在连死都无法表明忠心。请告诉我,我究竟该怎么做?”
赵高见状,心中暗自得意。他轻拍李斯的肩膀,柔声道:“丞相,若您同意我的计划,您的通侯职位不仅能保全,还能世代相传。反之,若您拒绝,我们隐瞒陛下死讯的罪行,一旦被扶苏知晓,您的家族和子孙都可能遭殃。您是聪明人,您想想看,您到底是答应还是拒绝呢?”
李斯眼中闪过一丝挣扎,最终缓缓点头。赵高的微笑更加得意,他知道,这一刻的点头,不仅标志着历史上沙丘之变的开始,更让秦国的历史与李斯的命运,快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转折点。
这赵高回去之后,胡亥那叫一个猴急,忙不迭地凑上前,满脸紧张地问道:“哎,咋样?李斯咋说的?”
赵高不慌不忙地回答胡亥:“我跟丞相讲,我是奉您的旨意来的。丞相晓得后,就爽快地应下了我的提议。”
胡亥一听,好家伙,整个人都乐疯了,飘飘然得不行,“不会吧?真的假的?我要当皇帝啦?”
赵高点点头跟他说:“千真万确!不过呢,在这之前,还有些活儿要干。”
“啥活儿?”胡亥问道。
“这跟您没关系,我赵高来处理就行。”为啥?因为这时候的胡亥,满脑子都是自已当皇帝的美事儿,哪还能想到别的呀!
赵高跟李斯商量过后,他俩决定对外扯个谎,就说秦始皇临死前,下诏给李斯,立胡亥为太子。而且,还另外弄了一道诏书,给秦始皇的长子扶苏送去。
这诏书上写着:“扶苏、蒙恬领着好几十万秦军攻打匈奴,花了十年,折了好多士兵,却没能给国家立功。更糟心的是,扶苏就因为我不让他回来当太子,老在背后诽谤我,这就是不孝子的行径。还有蒙恬,明明知道扶苏做得不对,也不劝着点,一样赐死。”至于蒙恬死后,他的兵权就交给裨将武成侯王离,也就是名将王翦的儿子。
收到诏书,扶苏哭得稀里哗啦,就要拔剑抹脖子。这时蒙恬赶紧拦住他说:“皇子,不对劲儿啊!您想想,陛下虽然没立太子,可把三十万秦国精锐部队交给我蒙恬,让您负责监军。这三十万大军,往前能灭了匈奴,往后也能威胁朝廷。陛下把这么重的担子交给咱俩,那是对咱们的信任。怎么可能随便派个使者来,就要咱俩的命呢?这里头肯定有猫腻。皇子,我建议您先请示陛下,确认清楚了再死也不迟啊!”
一旁赵高派来的使者见这情形,阴阳怪气地催促扶苏:“呦呵,怕死就怕死,还请示个啥?想拖延还是想造反呐?”
听到这话,扶苏跟蒙恬说:“蒙将军,人家说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这诏书上的印鉴是真的,我爸要我死,我要是不愿意还要去请示,以后怕是要落下个不孝的骂名。这可不是我扶苏的作风。”说完,他转身拔剑,“唰”的一声,就结束了自已的性命。
那蒙恬呢?蒙恬可没他这么傻。蒙恬不肯自杀,难道这使者能自已动手除掉蒙恬?别逗了!人家蒙恬可是大将军,他哪打得过?而且旁边还有人看着呢,万一弄不好,蒙恬真起兵造反了可咋办?
所以,这使者就按照规矩流程,对不肯自尽的蒙恬下令:“来呀!把这蒙恬抓起来,关在阳周,听候发落。”
很快,这使者就把扶苏自尽以及蒙恬被关的消息,传回到胡亥那儿了。
胡亥登上皇位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他那位已经入土的老爸——秦始皇,办一场体面而庄严的丧礼。毕竟,作为继承者,他得确保父皇的安息之地无比辉煌。因此,秦始皇被安葬在了他生前亲自设计的骊山陵墓中。如果你对这座古墓充满好奇,那不妨去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西安村一探究竟,看看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究竟有多么宏伟壮观。
然而,胡亥的“新皇”生活并非完全安稳。根据史记的记载,除了处理秦始皇的丧事,胡亥还做了另外一件事——将所有未能生育子嗣的秦始皇妃子们一同安葬,以陪伴秦始皇的孤灵。而这陵墓中不仅埋藏着各种珍宝,还设计了复杂的机关。为了防止这些机关和宝物的秘密泄露,胡亥命令将所有参与设计和施工的工匠一同封死在陵墓之中。这样一来,新皇上台后,立刻展开了对旧有势力的清洗,斩草除根,毫不留情。
接下来,赵高向胡亥建议,应该优先解决一个隐患——蒙恬。胡亥听了这建议,面露犹豫:“赵高,这样不太妥吧?蒙恬并没有明显的过错,要杀他吗?”
赵高却狡黠一笑,解释道:“陛下,蒙恬是否犯错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他是否威胁到陛下您的地位。您想,蒙恬在军中的势力之大,他一直支持扶苏。如果让他活着,不仅可能对陛下您不利,还有可能激起流言蜚语,说陛下的皇位不稳,这岂不是对陛下您的威胁?”
胡亥听了赵高的话,略有所动:“确实有道理。可怜了蒙恬,不过为了稳固我的江山,他若是忠臣,就该理解的。”
于是,胡亥批准了赵高的提议,决定对蒙恬下手。行刑使者来到了阳周监狱。蒙恬虽不平但仍坚定地喊冤,而行刑使者却冷冷回应:“将军,我只是执行陛下的命令,您所说的我无法转达。”
听了这话,蒙恬心中彻底凉了。他没有想到自已这位忠臣竟会落到如此下场,眼天啊,你究竟要我蒙家一门忠烈如何才能得到安宁?但片刻之后,蒙恬似乎已明白自已的命运无可更改,他微笑着对使者说:“来吧,完成你的使命吧。”
使者疑惑地问:“将军,您不觉得自已冤屈吗?”
蒙恬点点头:“我在修筑长城和直道时,不知伤害了多少地脉和生灵。今天,或许正是他们来索命的时候。既然明白了,便无所抱怨。”
说完,蒙恬一饮而尽那使者带来的毒药。秦朝的开国名将,最终就这样落入历史的尘埃之中。
处理掉了蒙恬之后,胡亥终于可以放松一点。他整理完父亲秦始皇的丧礼,心情有了些许的放松。于是,他召来了赵高,准备讨论自已的“休闲计划”。
“赵高,”胡亥一边摆弄着手中的玉佩,一边说道,“你知道的,人生就像快马飞驰,转眼间就过去了。我上次和父皇一起出巡,觉得特别有趣。这次,我在想,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不如好好享受一番,也让天下的百姓也享受享受。总比像我父皇那样整天忙碌,好像永无止境地干下去要好。”
胡亥这番话显然是受到了《庄子》中的“白驹过隙”的启发,意指时间过得飞快,或许他并没有完全理解书中的深意,但他心里的意思倒是明确的。他希望人生能够更加悠然自得,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样日以继夜地辛劳。
赵高听了,不禁暗自一笑。他早已摸透了胡亥的心思,这位皇帝的想法和他那冗长的朝政一样简单。他拍了拍胡亥的肩膀,满脸堆笑地回答:“陛下,您如此英明,享乐当然无可厚非。与那些昏庸的国君不同,您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尽情享受。放心吧!享乐对您来说,绝不会是一种禁忌的。”
赵高的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胡亥对政事并没有太多兴趣,而自已则有机会从中谋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于是,胡亥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赵高的建议,开始制定他的“享乐计划”,以期在短暂的生命中,尽可能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