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紫薇星动入尘世 血雨江湖起风云
作者:丁永 (笔名:一气化三清)
诗曰:群魔噬血天地乱,千里无生万民怨。紫薇星动入凡尘,血雨江湖起波澜。无王无帝定乾坤,四海纷纷皆归善。欲知世间红尘事,须看《天星释厄传》
盖闻天地万物之所始,太古之时,混沌未分,天地一体,而清浊难辨,巨神盘古眠于其中,历一万八千岁,醒焉,见四周昏味,乃拔巨斧劈之,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盘古日长一丈,天亦日高一丈。如此又历一万八千岁,天地始定,力竭,终而倒下,其身化为世间万物,世界乃成。
有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辩。
然天地开辟之后,世间犹存诸多灾患,天有裂痕,女娲觅五色石以补之,而后抟土作人,使世间有灵;后又经伏羲观天地万物之造化,乃创八卦,开文明之基;神农悯民疾,亲尝百草,辩其甘苦毒,以疗世间疾;后裔举弓射九日,天地复宁;大禹敷土,随山刊木,通九泽,决九河,平定九州;后有子牙辅周灭纣,奉元始之命,敕封诸神,漫天星神,各司神职,黎庶安居,三界遂定!
有诗曰:天地初开灾祸留,女娲补天世有灵。羲皇八卦文明启,神农尝草疗民疾。后羿射日宁天地,禹王治水定九州。太公辅周封诸神,三界平定乐黎民。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开夏烈商,礼周统秦,强汉乱晋,霸隋盛唐,富宋蛮元,刚明弱清,曾广土众民,国富民强,疆域辽阔,万国来朝;然自弱清之始,伐交频频,疆土沦丧,生民吊哭深,天地干戈老;幸有神人出东方,钟山风雨起苍黄,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碎骨亡。天地湖海间,遂分为七洲四海三百国,七洲分别为:天地之中——中部神洲,栖息之地——西部夕洲,四海通衢——东部瀛洲,沙海茫茫——南部罗洲,极寒之地——北部凉洲,云端之所——天极仙洲,幽冥之地——地级幽洲。四海分别为:海饶物博——东海、黑水茫茫——西海、神仙居所——南海、神秘飘渺——北海。此书单表天地之中,临近东海的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因其所分之域,划地为九,故而谓之九州,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在国之中,有一名山,唤做太行山,此山横亘于晋、冀、豫三州之交,北依幽燕,南瞰中原。东连沧海,西接黄土高原,其势雄伟,宛若巨龙蜿蜒,自北向南,绵延千里,宛若天然屏障,隔绝东西,其位独特,四方通衢,要害之地,处星耀之下,熠熠有辉,似灼灼有光。
怎见得,有诗为证:巍然太行立云端,峰岭叠嶂入九天。翠影蜿蜒千百里,清风拂面韵诗篇。
某夕,紫薇星悬于太行山上其上星宇之间,纵目三界,无有遗处,见群魔猖乱,肆虐四方,世间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星光微动,忽而化作一道流光而下。天空之上,五斗群星吉耀略有震撼,微闪光芒,随后复静谧矣。丙子年,时近岁末,方逾冬至,大雪纷飞,天地一色,将临之暮夜,夜半丑时三刻许,尔时,天象骤变,风云涌动,光芒璀璨,南太行之山麓,祥光瑞霭弥漫,然此天地之殊象,非寻常之人可得见也,俄而,破弊茅屋中传一婴儿啼哭声,哭声嘹亮,响彻寰宇。时有一皓首老翁,身负仙风,具道骨之资,立于太行山巅,观此奇景,若有所思,其目炬如电,似能洞察天机。
“此子命中注定不凡,真乃我九州神国之幸也!”,老者喃喃自语道。
“咦?”,老者忽而又发声,而后默然而已。
说回那大雪之夜,婴儿初啼,声震屋宇,呱呱之声起。
“吾儿临世!”。一男子闯入门去,见一婴孩安卧榻上,眉目如画,娇柔可爱,心生欢喜,不能自已,涕泗横流,喜极而泣也。
“是个男儿!”,一头发半白之老者随即朗声笑言道。此人名为振江,因其出生之时,江河泛滥,故取名振江,寓意镇压江河,四海安定,观此老者,虽衣著清贫朴素,然文人风骨之气透露而出,一见便知乃淡泊的读书人也。膝下有三个孩子,长女白凤,其父之所望,盼其如凤之高洁;次子弘毅,寄其父之期,望其刚毅而志远;小女青云,承其父之愿,冀其青云之志存。刚刚闯入门去的男子便是弘毅。众人闻声,移足入门,见此场景,皆喜。但见床榻之上孩子的母亲,此女子唤作柔叶,约二十出头,面色苍白,虚弱至极,奄奄道:“快抱给我看看”。接生婆遂将孩子抱到床前,床上的女子见其子,目光柔情流转,喜悦之情难以状述,十月怀胎之苦也似荡然无存。弘毅立于床侧,紧执女子之手,身微颤,眼角有泪,默然而不语。欢喜过后,众人皆纷纷散去。
翌日,众人始为此子起名。
“生于冬日,不如叫他‘冬生’,如何?”,弘毅曰。
“不甚好乎,’冬生’此名,感其未甚文雅也”,柔叶微忿曰,似表对弘毅起名之不满。
“那你说一名儿”,弘毅回应道。
“这,吾尚未思得”,柔叶回复。
“则尔勿要提议,汝又思不得,胡言何物”,弘毅怒曰。
“皆勿争矣,不过为小儿起一讳耳,有何可争者!”,孩子爷爷振江制止道。
“此子降生之时,天降瑞雪,将及岁末,近临新岁,吾家既添新丁,有临近新年,诚老天赐喜,双喜临门,古圣亦有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得天道者,天命永新。’,不如叫他’永新’,一来 希望此子日后一直为吾等带来新喜!二来 此名亦表生生不息,永获新生,活力永恒,三来 永新二字出自圣言,得天道者,亦天命之人,即为永新!”,继而言。
“此名甚好!”,柔叶喜叹道。
“那就给此子取此名为“永新”,不愧是咱老爹,读书甚多,颇有文化,诚为好名,响亮兼文雅,富涵内蕴又寓意善佳!”,弘毅也附声道。
众人其乐融融,唯有柔叶怀中之婴儿,不哭不闹,安安静静看着众人。
说来也甚是奇怪,此子自其出生以来,饮食寝眠皆无异常,但是都快满一周岁了,竟然都未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无论孩之父亲如何挑逗,母亲如何教习其言,此子只能发出“嗯”“啊”“哦”“哈”这样的声音,或者只会对众人笑,其笑容纯真可爱,让人好生喜欢。其大姑白凤,小姑青云,常来探望。每至,必携众多美味及婴孩所用之衣物等。观此子,貌俊而慧黠,眼神清明,然口不能言,实令人惑。其父母忧心如焚,四处访医问药,未能寻得良策。然众医皆言孩身无他恙,未能探出其不语之因。大姑白凤、小姑青云,对其疼惜有加,关怀备至。常伴其左右,逗之乐之,欲引其开口言语。然虽众人竭力,此子依然如故,仅以微笑示人。虽如此,家人们并未气馁,坚信必有方法可助此子开言。遂广寻良方,不遗余力。或读书与之听,或以物像示意,以期能有所启悟。
闻村子东北处有一偏僻人家,会些土办法,叶柔闻之,决意一试,遂抱小永新往焉。及入其家,庄严肃穆之气,扑面而至。见堂屋右侧椅上,坐一八旬老妪。堂屋正中,悬一神仙画像,画像之人,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身披橘黄色道袍,印有八卦。
“这位女子,所来何事?”,老者笑问道。
见到老者,柔叶哭诉道,“吾家永新,不论吾等怎样教之逗之,自始迄终不言语,希望老神仙护佑我儿,吾等举家不胜感恩”,随即柔叶呜咽失声,此刻屋内四处静谧,唯闻叶柔之泣声,回荡于堂间。
“孩子,不哭,不哭,我看你面容饱满,眼神清澈,也是一心性纯善之人,只可惜……”,老妪似有什么话要说,却又欲言又止。
“勿要忧虑,吾必助汝之子开口言也”,老妪随后宽慰道。
随即,只见那老妪从身后取出一画有八卦图案的黄色葫芦,倒出来少许白色液体于一小杯之中,继而又取出一道黄符,用笔在其面勾勾画画,不一会儿,一幅复杂且神秘之图案跃然纸上。老妪闭目,低声默念咒语,后点燃黄符,符纸灰烬尽落杯中,随后又见其紧盯那杯中之水,双目凝视,似是注入什么东西,过了许久,老妪又恢复常态。
“让娃儿饮此符水罢,数月之后,其应该可以开口言语矣”。老妪开口笑道。
叶柔接过杯子,让怀中婴儿服下,随即从怀中拿出块叠好的粗布,里面包裹着的是家中仅有的二两碎银,还未等开口。
“良善之人,何须收钱,快快收好,有份心意就好”,老妪道。
叶柔闻之,眼泪再一次涌出,“多谢老神仙,多谢老神仙!”。
焚香祭拜后,遂告别而去。待柔叶离去,该院落似忽闪金光,随后又归于平静,四处寂廖无声,仿若无人一般。
有诗曰:冬夜神婴啼,眉目惹人怜。岁长不语奇,家人心忧煎。寻医无所得,求仙诣僻院。黄符化灰烬,杯水寄希愿。
欲晓此神婴何以启口言也,且看下回:梦遇仙人赐姓名 胎心归本合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