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堂内部,经过一年的时间,朱元璋已经将朝廷中中上层的官员,儒家这一派换掉了四分之一。
被换掉的这四分之一的官员,朱元璋也没抛弃。秉承着不浪费的原则,朱元璋将他们派出去教书去了。
在往后的科举考试中,朱元璋对于考试内容的改革更加明显。他注重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经义。
对于工部的考生,数术和物理成为了最重要的考试内容。而礼部的考试则更加注重大明礼制和对外交涉的实际应用。
考生们需要熟练掌握大明的礼仪规范,以及应对各种外交场合的技巧和策略。
其他部门的考试也同样充满了专业性和实用性。考生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考试内容,和曾经那种学会儒家经典就能当官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
朱元璋深知,通过这样的科举考试,凋敝了几百年的百家争鸣精神将得以复兴。未来的大明社会能够再次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这将为朝廷的统治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
朱元璋不时会回想起自己以前对百家争鸣的误解,认为它不利于大明的稳定。然而,经过张中正的科普,他才明白百家争鸣其实对于朝廷统治有着积极的意义。
当社会中存在百家争鸣时,百姓内部便会自然分化,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和学术团体。这将激发他们的竞争精神,推动大明工业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这种竞争和分化不仅不会威胁朝廷的稳定,反而会成为大明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不竭动力。
至于百家争鸣会破除皇家威严的说法,张中正认为纯粹是无稽之谈。
统治者的地位并非由单纯的皇家威严所决定,而是建立在两件重要的事情之上:一是军事力量,二是百姓的生活质量。
百姓的生活质量是决定统治者地位的关键因素。如果百姓生活困苦,即使统治者真的是什么神明转世,统治者也难以维持其地位。
因为老百姓会因为过上好日子而感激统治者,即使统治者是个普通人,他们也会将其捧上神坛。
这一系列的知识让朱元璋有了醍醐灌顶的感悟。他明白了如何在君权和神权之间取得平衡,确保大明的统治长治久安。
……
新年的钟声响起,朱雄英已经五岁了。
作为大明的第三代继承人,朱雄英从出生起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他的老师都是全国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不仅教授他知识,还培养他的品德和智慧。
张中正每次去教导朱雄英的时候都会感慨,朱元璋一个农民出身的人,他的基因咋就这么好?
在学习的过程中,朱雄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潜力。他的眼中对于未知的事物,永远都充满了好奇心。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一天天成长,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如今的朱雄英已经不仅仅会写诗词,他的视野也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年仅五岁的朱雄英居然开始理解一些简单的政治问题,思考大明的统治和未来发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朱元璋带着朱雄英来到了宫殿的花园。花园里百花争艳,花香扑鼻。
朱雄英兴奋地跑向一棵盛开的樱花树,他伸出手指轻轻触摸着柔软的花瓣,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
朱元璋走到朱雄英身边,温柔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孙儿,你要是喜欢这些,以后咱也给你住的地方安排一个大大的花园好不好!”
朱雄英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光芒“皇爷爷,我是觉得这些花朵就像我们大明的各个地区一样。每种花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香气,而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和文化。”
“孙儿经常想,如果将这些特色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我们大明能不能变得更加强大?”
朱元璋听后微微一笑:“好孙儿,你想的很好啊,不过嘛我们大明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能只想着融合,还要想着包容,只有这样大明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朱雄英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大明未来的无限憧憬:“皇爷爷,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为大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凝视着自己心爱的大孙,心中充满了满足和骄傲。
朱元璋转向飘在一旁的张中正“中正,你要尽你所能,将后世的军事政治这些东西通通教给雄英。咱要让咱的好孙儿成为大明乃至未来历史中最杰出的皇帝,让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张中正点了点头,心中却十分苦恼。现在他的脑子能想起来的都已经交给朱元璋了,哪还有新东西在教给朱雄英?
朱元璋可不管这些,在朱元璋的心里,马皇后是他最亲爱的妻子,朱标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儿子,而朱雄英则是他最亲爱的大孙。
就像对朱标的态度一样,朱元璋对朱标的造反行为并不会生气。
因为在他的眼中,朱标是他的家人,是他的儿子,是他的亲骨肉。朱标造反,只是想要接手家里的生意,这是他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是他在为自己的家族和国家的未来着想。
朱元璋作为封建时代的帝王,按照以前王朝的经验来看,他似乎不应该拥有这么深重的亲情。
然而实际上,朱元璋自己的出身并不高贵,他的老婆虽然也算大家族的后裔,但马皇后在认识他之前就已经家道中落,没有任何势力能够帮忙。
因此,朱元璋表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皇家的亲情。
在朱元璋看来,只有家人之间的亲情才是最真挚、最可靠的。因此,他非常注重家庭观念和亲情关系。他希望自己的子孙都能够像他一样,拥有深厚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也正是这份亲情,让朱元璋这柄锋利的利刃有了马皇后这柄坚固的刀鞘和朱标这个精致的刀柄的保护。
入夜,东宫书房。
朱雄英坐在书桌前,眼神专注而认真。他的手指轻轻翻动着书页,不时停下来思考着其中的内容。
书房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香气息,头顶的灯光映照在朱雄英的脸上,给他增添了一份温暖和活力。
张中正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中满是惊讶。看着朱雄英那专注而聪明的样子,他知道,这个孩子或许才是拥有主角模板的人,在未来将会成为带领大明走向更加繁荣和强大的皇帝。
张中正注视着朱雄英,心中不禁感叹:这位老朱出身农家,却有着如此优秀的基因。
朱雄英与后世的神童们有着明显的不同。后世的孩子们在数学、物理、语文、外语等方面表现出色,而朱雄英却在政治眼光上独具天赋。
张中正突然考问朱雄英,想看他对于当前大明如何应对瓦剌的问题。
朱雄英沉吟片刻,竟然以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口吻说道“如今大明国富民强,武器威猛,我们不应该沉溺于仇恨之中。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能够和平获取瓦剌的资源,那将比出兵作战更为划算。”
他的言辞间充满了自信和冷静,仿佛一位深思熟虑的政治家。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透过那双明亮的眼睛,张中正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独特灵魂。
张中正微微惊讶,随即继续问道“那大明的新土天竺呢?”
这是个不算问题的问题,因为张中正询问时,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指向。
朱雄英认真地思考了片刻,然后说道:“天竺可当作大明的粮仓,但需谨慎处理。”
“天竺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陆路交通不便。并且,天竺北部临中东,中东又连接了欧洲,地理位置并不是那么安稳。在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时候,粮食运输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天竺南部可以作为我们稳固的粮仓,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资保障。北部的话,我觉得应该成为与中东大食教对抗的桥头堡。”
朱雄英的手指轻轻滑过地图上的地理标记,似乎在思考着如何利用这片土地的优势。
此时,印度南部的海域上,汤和站在大明战舰的甲板上,凝视着前方被轰成碎片的船只。他的眉头紧皱,心底有些疑惑。
十几艘敌船向着挂有大明旗帜的战船猛冲而来,尽管它们很快就被大明战舰轻易击破,但还是有几艘敌船逃脱了。
汤和感到十分疑惑:如今的大明因为海路贸易的繁荣,在欧洲和亚洲都享有盛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怎么还会有不长眼的敌人敢来对大明船只动手呢?
这时,亲军走了过来,向汤和报告:“将军,只捞上来两个活口。”
汤和微微颔首,示意亲军将这两个活口带到他面前。他的目光扫过两人,他们身穿破旧的衣物,脸上带着恐惧和绝望的表情。
“你们是谁?为何袭击大明的船只?”汤和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权威。
两个活口相互看了一眼,似乎在犹豫是否要回答。最终,其中一人咬了咬牙,颤抖着声音说道:“将军,我们是来自一个遥远岛屿的小渔民,我们并不知情这是大明的船只。”
汤和的眉头微微一皱,他不相信这个简单的解释“拉下去继续审。”
一直到了傍晚,亲军才来汇报情况。他脸色严肃,语气低沉:“将军,审问出来了。这群人是天竺的流亡贵族,天竺王十几名妃子中,有三支妃子的家族不满大明的统治,便逃到海上当海盗。见到我大明的船只后,他们也是被他们中的老大强迫发起进攻的。”
汤和听到这个消息后,沉思片刻,无奈地叹息一声:“我们没那么多时间耽误在天竺,派出快船通知一下天竺当地驻守的官员吧。多的我也管不了了。”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疲惫,这个复杂的情况感到有些无力和无奈。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闪烁着一丝忧虑,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显示出内心的不安。
当夜,一只改过的小船便被放下了船。小船使用的是廖望星最新研究的内燃机驱动的螺旋桨船,因为材料强度问题没办法在战舰上使用,所以只能用在小船上,先看看实战效果如何再说。
夜幕降临,海面上波涛汹涌。小船在海浪中颠簸前行,犹如一叶孤舟在浩瀚的海洋中摇摇欲坠。
月光洒在海面上,将波浪映照得银光闪烁。微风拂过汤和的脸庞,带来一丝清凉。他抬头望向天空,星星点点的繁星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宇宙中的指引。
小船在海面上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如同利箭一般飞驰而出,向印度大陆南部疾驰而去。渐渐消失在夜色中,只留下一道微弱的尾迹。
按照天竺方面传回的信息来看,天竺当地的贵族要么归附要么清剿,应该没有残余势力了。
汤和心中暗自祈祷,希望天竺当地这群人能够早点将事情解决。一旦被朱元璋知道天竺有残余势力,而当地官员却密而不报,到时候罢官已经算是轻的了,搞不好甚至要掉脑袋。
汤和的思绪被一阵寒意打断,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他转身回到船舱,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行动计划。他知道,他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此时的欧洲,沉浸在一片诡异而紧张的寂静之中。法兰西的起义军与国王军达成了和平协议,双方以土地为界,互不侵犯。
然而,起义军的领袖们并未满足于此,他们似乎在策划着更大的计划。
而英吉利,国王城堡成为了战争的焦点。这座被称为“不破之城”的城堡,因为其坚不可摧的防御而让苏格兰和起义军束手无策。围困已经持续了数月,城堡内的守军和居民们疲惫不堪,但仍在顽强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