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阳君,你是老糊涂了吧!怎么能替外客说好话?”重阳君颤抖着身子,怒目圆睁地指着对方,大声呵斥道:“那李斯分明就是在危言耸听、蛊惑人心!按照我大秦的法律,他应当被斩首示众!”这位年已六十有余的老人满脸怒容,气得浑身发抖,仿佛随时都可能倒下去。

“说的好,确实是如此。渭阳君你身为我赢姓宗亲的领袖,灭自已的锐气,却长敌人的威风。实在是老迈昏聩,不可理喻。”渭文君赢杰站出来,气急败坏的说道。

“大家都请息怒,咱们向理不向人,你们谁能驳倒李斯的雄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我看赢姓宗亲舍本逐末,偏离话题急忙说道。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六国怕个鸟甚?”赢姓宗亲站出来一个中年男人,慷慨激昂的说道。

“我大王威武雄略,志向高远,以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为已任。必定会招贤纳士,穷天下智力为我所用。我们做为赢姓宗亲,大王嫡系,秦国柱石,一定要紧追大王的步伐,想大王所想,急大王所急,而不是为了一已之私,欺君误国。”渭阳君赢傒慷慨陈词。

“彩,选贤任能,而不能任人唯亲。外客与宗亲各有所长,都是我大秦的柱石,缺一不可。今废除逐客令,敞开国门,欢迎六国栋梁来秦为官,六国商人来秦通商,六国流民来秦耕种。”我一锤定,语气不容置疑。

“我王英明,大秦万年。”群臣异口同声的喊道。

“赵高,宣诏。”我淡淡的说道。

“河渠令郑国,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与数十万民工同甘共苦,终于使泾河河渠畅通无阻,数万顷不毛之地变成可灌溉良田,造福百姓。赐此河渠为郑国渠。封郑国为治粟内史,进爵三级。”赵高声若洪钟,抑扬顿挫的读道。

“这郑国分明就是郑国派来的奸细!那修渠之事,也不过是韩王想要削弱秦国、让百姓疲惫不堪的手段而已。如今河渠已经修成贯通,大王您不治他的罪也就算了,千万不能给他加官进爵啊!”渭文君赢杰气得脸色铁青,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眼中闪烁着了坚定的光芒。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我大秦自商鞅变法以来,一直秉持着公正公平、唯才是用的原则。无论是来自秦国还是其他国家的人才,只要他们有能力和才华,都可以得到重用。这种选贤任能的传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我们大秦的立国之本。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制度,我们才能吸引到像郑国这样的杰出人才,让他为我们效力。郑国虽然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但他在修建水渠方面的才能却是举世无双的。他来到秦国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不辞辛劳,不畏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这条水渠不仅解决了秦国的农业灌溉问题,还使得关中地区的万顷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让无数百姓受益。这一壮举彻底改变了秦国关中土地贫瘠的命运,为大秦又提供了一个富裕的关中粮仓。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也是我大秦帝国的光荣传统,郑国受之无愧。”我用不容置疑的口吻侃侃而谈。

“我王英明神武,必能天下一统,扫平六国。”渭阳君率先垂范的说道。

“我王英明神武,必能天下一统,扫平六国。”众臣异口同声的喊道。

赢姓宗亲虽心有不甘,但终究胳膊扭不过大腿,也只能违心附和。

秦函谷关,驿站旅店大堂。

蒙恬意气风发地站在大堂中央,他的声音慷慨激昂,响彻整个大堂:“如今,我们伟大英明的秦王已经废除了逐客令!已经下诏要选贤举能,广纳天下英才。希望大家能够早日回到自已的岗位上,再次立下赫赫战功!郑国因为修建水渠的功劳,已经得到了加官进爵的奖励。这是秦王为我们树立的光辉榜样,也表明了他选贤任能的坚定决心!唯有我大秦,才能让各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此时,众人皆大声叫好,纷纷鼓掌,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人群也开始欢呼雀跃起来。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大家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立刻回到朝堂之上,投身于工作之中,以此报答秦王对他们的知遇之恩。此刻,整个场面异常热烈,人们的情绪高涨,仿佛能够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动力和热情。这种气氛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团结一心!”

李斯的谏逐客书,一时之间名满天下!六国之士看到秦王知错能改的宽阔胸襟,还有那选贤任能的坚定决心,纷纷来到秦国,准备建功立业。数月不到,秦国朝堂人才济济,热闹非凡。李斯,王绾,昌平君芈启,隗壮,冯去疾等等,这些王佐之才纷纷被提拔到要职,都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从此以后,秦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国力蒸蒸日上,为秦国东出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定的精神信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