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食盐主要包括海盐、井盐和池盐三种。
其中,海盐产地主要是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煮海为盐;井盐主要来自蜀中四川盆地,产量较少。
池盐分布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一带,也就是唐代的河东道、关内道、陇右道三块区域。
河东盐池南为中条山,北为涑水河,是一个天然咸水湖,两个巨大的卤水池相连,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3-5公里,面积约130平方公里,现在是旅游胜地,号称“中国死海”。
河东盐池的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黄帝炎帝时期,有专家认为传说中黄帝、炎帝阪泉之战就在这一区域。附近有个蚩尤村,现称从善村,村中有一蚩尤冢,故老相传盐池中的卤水就是蚩尤血。
三皇五帝时期的都城都离此不远,无论是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盐池附近。在交通不便的上古时期,政治中心要围绕盐这个关键物资来建设的,盐被称为“国之大宝”,河东盐池也有“千古中条一池雪”的说法。
河东盐池虽然历史悠久,但利用技术相对落后,食盐当中仍然有硫酸镁等杂质存在,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苦”。
岩盐或者石岩,纯净的无色透明,含有杂质的就是浅灰、黄、红、黑色。
在没有去除杂质的制盐技术之前,这是人类能够利用的主要食盐资源。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河东盐池都在发挥作用,但技术上并没有明显的改进。
随着两千多年不断对自然形成的食盐结晶进行打捞,食盐产量开始下降。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水经注》中记载,最晚在北魏时期,已经开始了引水晒盐,通过日光、风力等自然手段蒸发卤水,扩大了食盐的产量,这就是“垦畦浇晒”制盐技术,应该是晒盐法在世界上最早的应用。
“土俗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
到了唐代,晒盐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通过在晒盐过程中加入淡水,产出杂质更低、苦味更小的食盐。
应该是引水晒盐的过程中遇到下雨。本来下大雨的话,晒盐过程将会延长。但根据雨量不同,产出的食盐产品品质也有区别,有些苦涩味道减少,成了优质的上品食盐。
估计是雨水改变了食盐的结晶环境,部分杂质与食盐氯化钠自然分离,结晶出来的食盐成分更单纯,苦味自然就小了。
乳盐是制盐过程中自然结晶的漫生盐的一种,“其状鲜丽”。
自然环境提供的雨水会形成各种漫生盐,出盐时刚好下小雨的雨水盐为上品,颗粒鲜亮,青盐就是雨水太多。
中唐德宗时期宰相韩滉曾负责盐铁事务,曾经上表把解县、安邑两池产出了“乳盐”当作祥瑞,“臣顷进漫生盐,故老相传,已称灵瑞。今乳盐新出,特表非常。伏请荐於清庙,编之史册。”
当时的唐代宗很是高兴,把盐池赐名为“宝应灵庆池”,还立了石碑。
先人发现了这种现象,虽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通过加入淡水模拟自然界下雨的环境,形成了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盐技术,制成的盐叫白盐。
改进的“垦畦浇晒”制盐法分治畦、引水养卤、晒制成盐三个步骤。
治畦就是挖坑。
每家夫役管理一块盐田,每块盐田百亩,九块盐田为一井,十井为一沟,盐田之间用土埂隔开,中间有引水渠,各沟之间有道路。
盐田中容纳卤水的池子深一尺,以利于水分迅速蒸发。
引水养卤,主要是控制卤水和淡水的比例,也就是“咸淡得均”,并非越浓越好。
卤水和淡水被称为主水,有主就有客,盐池之外的洪水被称为客水。
由于洪水对制盐影响很大,有说法是“未治盐,先治水,未治主水,先治客水”。
一旦洪水漫过盐田,对制盐生产的影响不是一天两天的,因此盐田周围的水利工程必须非常完善,既要避免洪水进入盐田,又要在盐田内淡水存量不足的时候进行补充。
唐代对制盐技术最大的改善就在于添加淡水来去除食盐中的杂质。
河东盐池含有成分较高的硫酸镁,添加淡水的作用是少量降低卤水温度,使溶解度较低的硫酸镁和硫酸钠先行结晶析出,之后随着水分的蒸发,氯化钠再结晶析出,两种固体上下分离。
晒制成盐,是借助阳光和风力,使卤水快速成盐。
而如果晒盐过程中来了东北风或者是西南风,卤水就会变成粥状或者块状,味苦,都属于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另外,长期晒盐之后,会在盐池底部形成“硝板”,这是一种矿物结晶集合体,表面坚硬如同石板,
朝廷对河东盐池非常重视,不但在周边兴修水渠、堤坝、蓄水池等水利工程、疏浚河流之外,还围绕盐池一周建筑了类似围墙的“壕篱”。
河东盐池也见证了唐王朝盐业制度的改变,从唐王朝建立到盛唐,唐王朝对盐业是不收赋税的。
“皇家不赋百三十载”,地方上每年把一定数量的盐当作贡品送到长安即可,这种宽松的管理方式促进了初唐制盐技术的发展。
盛唐时期开始收取盐税,但被安史之乱打断。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盐法进行了改革,先是第五琦的方式,“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之后是刘晏又进行了改进,“民制、官收、商运、商销”。
刘晏的方式不影响普通盐民的利益,又调动了盐商的积极性,朝廷也能得利。
虽然食盐价格上涨了不少,但覆盖的区域更大了。
为了避免商人哄抬盐价,刘晏还设立了“常平盐”来防止商人囤积。
冤句城,依山傍海,主产海盐,黄宗旦三代盐商,到了黄巢这里,几乎把生意遍布了河南一道。
当然,黄家并非一家独大河南道还有密州,莱州胶水,即墨盛产海盐,大大小小的盐商盐贩盐民以此为生。
黄巢望着盐池,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制盐的艰辛与不易,也明白盐对于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黄巢早在半个月前就亲自参与制盐过程。
他向经验丰富的盐工们请教,学习传统的制盐技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经过一番努力,黄巢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制盐方法,使得盐的产量大幅提升,质量也更加优良。
消息传开后,黄家的盐受到了市场的青睐,生意越发红火。